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878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尚德中学2018至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中期检测

历史试题

命题人:

汪玉耀审题人:

高二历史学科组

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禹授益,而以启为吏。

及老,而以启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这段史料反映的实质是()

A.当时贫富差距很大B.启取得统治地位依靠的是宗法关系

C.“家天下”制度的开始D.禹大公无私,把王位传给大家信任的人

2.据考证,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些相距甚远的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A.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西周出现的青铜文明高度发达D.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3.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郜,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

B.国家机构设置合理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中央官制日渐完善

4.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 B.②C.③D.④

5.“品”是我国古代官更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B.官员层级设置调整

C.文官地位得到明显提升D.废丞相,权分六部

6.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一规定()

A.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B.宣扬了平等意识

C.致力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D.强调法治的理念

7.《十二铜表法》规定:

要式行为(具备特定的法定形式或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的行为)中的证人或司秤如果事后拒绝作证,要受“名誉减损”的处分,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他人也无须为之作证。

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强调法律至上B.重视个人信用

C.提倡人人平等D.注重社会和谐

8.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

“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这肯定了联邦法律的()

A.公正性 B.至上性   C.多样性  D.民族性

9.182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总计50万,却从未派出一名议员;而衰败选邑老萨勒姆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农田,却拥有7张选票。

这表明()

A.英国议会改革势在必行B.英国政府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C.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D.新兴工业城市不愿派出议员

10.宰相俾斯麦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随后他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

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A.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B.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宰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D.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11.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通过购买、缴获、自造拥有了更多的新式武器,在太仓、昆山、苏州等地曾出现仿制洋枪的工场。

之后,《资政新篇》还呼吁学习科学技术的“堂堂正正之技”。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顽强抵御外来侵略者

C.曾开展近代化的探索D.确立了对外开放原则

12.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

这些现象()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3.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口号中,最早明确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扶清灭洋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打倒列强,除军阀”。

14.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这些规定说明中共()

A.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B.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C.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D.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15.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6.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

“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的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

”这表明巴黎公社()

A.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尝试B.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

C.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17.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

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

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18.右图所示的城市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①设立的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B.对②的开发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C.对③的开发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D.在④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

“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20.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琦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

A.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B.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C.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D.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1.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

“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

A.推动亚非国家确立民主政治B.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C.迫使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D.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

22.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23.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 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24.有学者预言,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这说明()

A.两极格局已经解体B.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C.世界政治新秩序已建立D.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

(本大题共52分;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

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5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6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8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4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

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

(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提示:

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例)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接受晁错“纳粟授爵”的建议,让富商用高价向农民买粮,输送至边,依纳粟程度,授予最高至第十八等的高爵。

此政策推行后,解除了屯戍困境,国库也因此而充盈。

此政策所贩售的,是自汉初高祖以来始终用于奖励军功、安抚政权和维系社会等级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