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313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docx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3节

第3节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分析综合

(2010·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申甫传

汪 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

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

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

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

“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

”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

“不愿也。

”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

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

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

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

既败,京师震恐。

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

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

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①媐(xī):

嬉戏。

②瘗(yì):

埋藏。

③窭(jù):

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濒行           濒:

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

寄居

C.遽薄京师薄:

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

步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

打算传授给他。

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

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

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

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

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

考点一 筛选文中的信息

1.考点要求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2.考点剖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所考查的考点之一,它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受文中的主要信息,并准确判断主要信息的性质,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

3.命题规律

该考点为必考点。

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2)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品行和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的信息。

命题形式:

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也可能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

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

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考点要求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2.考点剖析

该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这种考查凸显了文言文阅读的综合性、应用性。

 

3.命题规律

该考点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地位仅次于文言翻译。

对这类题,命题者一般把阅读材料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强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

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推敲就很难发现。

因此,做这类题应格外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命题形式:

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题干多表述为“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考点要求

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2.考点剖析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贬斥、讥嘲;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

3.命题规律

近几年来本考点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

(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形式:

把考点二和考点三合并在一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整合点拨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整体理解,获取信息

(1)分析人物和事件。

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等。

(2)感知观点和态度。

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传主等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分析有些语句所蕴涵的意义等。

(3)分析景物和情感。

对于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等。

(4)分析观点和论据。

对于议论性文章,考生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

2.分析选项,确定正误

解题时,考生要按照“题文对应,由文及题”的原则,分析题干中的语句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并且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陈述对象。

要辨析选项中所列举的语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能把文章中其他人的事情、品格等归到题干所考查的人物身上。

(2)关注筛选标准。

要明确题干要求的筛选标准,依据标准进行分析。

(3)把握整体含意。

要全面理解题干中的语句的意思以及语句出现的环境,不能孤立地理解题干中的语句。

(二)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原则——三非一析

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项代入原文比对,然后排除那些不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确定正确的一项。

在比对、排除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原则:

三非一析。

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非其人:

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

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

做题时,首先要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筛选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

(此类方法只适用于“直接表现类”信息筛选题。

非其事:

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他有许多细小事件,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

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非其人”“非其事”是做筛选题主要的两个方法。

非其时:

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

命题者有时会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

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

题干中未出现“直接表现”字眼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

对点直练

(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

“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

“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

“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

“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

“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

“太尉不能耶?

”曰:

“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

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二、内容辨析

整合点拨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古诗文阅读中的重点。

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

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意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1)抓记叙的要素

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

阅读时需抓记叙的要素,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

(2)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

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路的具体展开。

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

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

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

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

或人事错位,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

(3)借题解文

分析概括题设有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意译而成,其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而且在错误项中,大部分文字都是正确的,错误点极其细微。

根据这一命题特点,完全可以借助该题去整体把握全文。

(也有人主张做文言文阅读应先从此题开始,可视个人情况而定。

2.围绕文意,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3.比对原文,检验确定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

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

分析、评价选项叙述内容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考试中的具体要求: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各部分内容要点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作者在文中通过具体材料要表达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或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或看法。

此考点考查要求比较高,试题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通过抓关键语句来分析概括,如有些史传类文章结尾处的议论句,散文类文章中的抒情句、议论句等;②通过概括大意分析概括,首先要对全文划分层次,找准切入点,其次要找准四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区域;③通过体味文章的深意来分析概括,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点直练

(2011·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

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

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

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①

弯曲。

②河上:

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③涔:

积水。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怎样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

“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对曰:

“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上曰:

“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

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

“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

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

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上不从。

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事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

“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

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

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

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

初,大亮为庞玉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

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

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

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

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

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

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

现场答案 B

答案修正________

B.“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可以

从“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

故不敢献也”和“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

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

何所信乎”等语句得以验证,C.“非常愤怒”

错,属无中生有;“责令”也用语太重,不符

合文意。

应该选C。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请做下面的题,每做完一组后试归纳一下该组共同的命题陷阱,并思考该如何应对。

第一组

1.(2007·江苏)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

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第10题选项A: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山东)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

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第12题选项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3.(2011·广东)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第8题选项D:

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

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0·辽宁)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众散,元帅不杀汝。

”于是众号泣

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

“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闭

自经。

第6题选项D:

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

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

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

5.(2011·四川)(吕徽之)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

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第10题选项B:

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

辱他。

比对、判断不正确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