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134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docx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说人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人士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怎样认识和处理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意识的本质是: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5、矛盾的两重属性是什么?

简述两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矛盾:

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两种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两重属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

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就从根本上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开来。

只有深刻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理解和把握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

抓住了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抓住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7、什么是实践?

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地位如何?

实践:

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地位: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四实践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

8、简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时间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认识与实践:

实践在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时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9、简述下列范畴的哲学含义:

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价值、价值评价。

真理: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对真理: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都是具体的、近似的。

绝对真理:

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和无条件性。

指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客观内容,并体现出人类思维的至上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价值:

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价:

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的特点: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两者关系如何?

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学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2劳动对象;(3劳动者。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

两者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阻碍或者提高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1、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两者关系如何?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要点: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则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1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

是一个复合概念。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科学技术的本质:

人对自然规律的不断的认识和实践,科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具有两重性:

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

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的主观反映。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原因。

15、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当代新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16、什么是资本的本质及其属性?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本质上不是

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资本的属性: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联系实际看待问题:

(1剩余价值是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有力手段。

(2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3利用剩余价值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我们学习与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必将起到应有的指导意义,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8、简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同时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意义:

在于推动企业积极采用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从而促进整个行业和经济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资本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例的提高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可以生产单位劳动产品所使用的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不仅可以使个别资本通过相对剩余价值转移而使其个别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而且使个别资本家可以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从而获得市场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总额。

19、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的巨大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促进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0、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涵义、特征和意义?

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国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21、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争斗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恩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

2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

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

2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表述和基本观点。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基本观点: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①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①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②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②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③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26、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些动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它具有包括: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都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2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

(5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6)人与人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