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7780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docx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

(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

目录

篇名

页次

篇名

页次

热论篇第三十一

85

痿论篇第四十四

116

刺热篇第三十二

87

厥论篇第四十五

118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90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120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92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122

疟论篇第三十五

9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125

刺疟篇第三十六

99

脉解篇第四十九

127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01

刺要论篇第五十

130

咳论篇第三十八

10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131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03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132

腹中论篇第四十

106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133

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09

针解篇第五十四

134

风论篇第四十二

111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136

痹论篇第四十三

114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  卷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道:

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

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

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

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

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

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

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

怎麽治疗呢?

岐伯说:

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

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

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

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

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

好。

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

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

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

岐伯说:

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

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

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

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

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说:

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

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

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

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

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

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

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

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

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

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

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

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

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已日死亡。

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

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

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

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

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

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

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

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

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

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

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

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气穴:

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

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

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

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架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道:

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

岐伯回答说:

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黄帝说:

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

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

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

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

《热论》中也曾说:

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

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

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

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

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说:

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黄帝说:

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

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

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黄帝说:

怎麽治疗呢?

岐伯说:

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

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

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黄帝说:

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

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

肾经宠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

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黄帝说:

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岐伯说:

虚证不能用刺。

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

黄帝说:

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

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

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

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

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

肾脏属阴,风邪属阳。

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

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

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

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

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

黄帝说:

为什麽?

岐伯说:

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

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

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

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

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

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

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

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

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黄帝说:

好。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道:

有的病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加厉害,如同炙于火上一般,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

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说:

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

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

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

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

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至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

现洋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

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黄帝说:

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说:

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

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

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黄帝说:

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说:

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

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

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黄帝说:

人病气逆,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安卧,卧则气喘。

是哪些脏腑发病,使之这样呢?

我想知道是什麽缘故。

岐伯说:

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

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

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

《下经》曾说:

“胃不和则卧不安。

”就是这个意思。

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故其气留置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

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

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的,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

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

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

黄帝说:

好。

《素问篇  卷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道:

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

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道:

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

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说:

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

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

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

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

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

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道:

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麽?

岐伯说;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黄帝道:

讲得好!

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

岐伯说:

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

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

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

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

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黄帝道:

您说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

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风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说:

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

例如:

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

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黄帝道:

讲得好!

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

岐伯说:

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

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

岐伯说:

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

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

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黄帝道:

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

岐伯说:

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

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道:

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

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

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

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

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麽缘故?

请你告诉我。

岐伯说:

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

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

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

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

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

所以医经上说:

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

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

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黄帝道:

讲得好!

疟疾究竟怎样治疗?

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说:

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

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劳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劳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

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说:

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

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

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

岐伯说:

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

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

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

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

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道:

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

逗留在哪一脏?

岐伯说:

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波,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

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

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黄帝道:

瘅疟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

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

为什麽不寒?

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但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

黄帝道:

讲得好!

刺疟篇第三十六

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不易痊愈,治疗方法,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倦无力,恶寒发热都不甚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长,汗出亦很多,治疗方法,刺足少阳经。

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觉怕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治疗方法,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

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时常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亦多,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治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