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设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540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设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说明文设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说明文设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说明文设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说明文设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设问.docx

《说明文设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设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设问.docx

说明文设问

说明文阅读班级姓名

【考点概要】

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要考点】

1.填空、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

2.强调语言品析。

说明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语言特色:

准确、简洁、此外,在对文艺性的说明文考查中,涉及到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设问、排比、对偶、拟人等。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其目的不在于抒发感情,而在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解题方法指导】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

粗读文章

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明确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

对文章有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将为下一步做题打好基础。

第二步:

精读文章

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

具体要求:

1.明确说明中心:

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理清顺序: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重点讲解——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

《核舟记》全文;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e由性能到功用;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

《核舟记》第2段。

注意问题:

⑴时间顺序:

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

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

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

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⑵分类别:

有几类(种),一种是?

?

,另一种是?

?

⑶举例子: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打比方:

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较:

而、比?

?

和?

?

两种东西比。

⑹列数字:

数词,概数、确数。

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如打比方:

形象生动;列数字:

3.体会语言:

准确性和严密性是说明语言的特点。

第三步:

回读文章

联系试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回读文章。

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

要注意如下几点:

1.学会筛选信息。

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

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2.借助语法知识。

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答题。

3.应对探究题型。

一般来说,命题人会把知识拓展,考查考生广泛的阅读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

回答此类问题要紧扣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甚至要结合全篇,确定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来答题。

另外,回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要有条理,合乎语言习惯。

【说明文答题方法补充】

1)开头叙事的作用。

说明文开头概括叙述事例,有什么作用呢?

不外乎三种:

一是用这个事例引出文章说明的对象;二是用这个事例具体说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道理;三是用这个事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题的思路。

下定义:

说明科学、准确、严密、精练。

答题思路是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举例子:

说明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思路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了……,让读者很容易理解。

列数字:

说明科学、准确、具体,让读者信服。

答题思路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

打比方:

说明生动、形象。

分类别:

说明条理清晰。

答题思路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作比较:

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答题思路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

3)语言准确性的答题套路。

这个考点有几种不同的考查形式:

1)在句子中标注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语。

如:

2003年中考14题:

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着重号标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

答案示例:

在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

2)把“××”句子中“××”词语删去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如:

2005年非实验区中考11题:

文章第③段中(小麦抽穗时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

请说出理由。

答案示例:

不能去掉。

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大,“容易”体现了说明文(意思对即可)

3)把“××”词换成“××”词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如:

2004年非实验区12题:

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

为什么?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难度又增加了一些。

答案示例:

不可以(1分)。

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1分);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1分)。

(意思对即可)

地震学和蟾蜍谁最可靠(刘念龙)

班级姓名①5月12日,汶川,来自脚下的悸动震撼了人们心灵。

悲痛中,我们不禁要想:

如果能早一天知道多好!

一张“蛤蟆过街”的图片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我们是否忽略了大自然的预告?

②但是,这真的是预告吗?

③生活中流传着一些得到广泛认同却并不一定站得住脚的理论,我们称之为“传统智慧”。

例如,动物是地震前兆的使者,人们相信动物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超能力。

蛇类的红外感应器、穴居动物对震动极其敏感、许多大型动物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独特能力……随着都市人日益疏离自然和生命,一种对自然力的崇拜开始回潮,甚至开始派生出神秘主义色彩。

④正如提供了这种“超能力”证据一样,科学同时也为动物的预报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当地壳板块间积蓄的能量超出承受力时,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就会发生地震。

由形变产生的电磁变化等现象是地震的微观前兆,而这些微观现象可能导致动物行为、地下水异常等宏观现象。

⑤研究者对地震前兆的兴趣具有鲜明的文化差异:

有关地光、地下水及动物行为异常的研究,大多来自东方;而西方则更偏向于对微观前兆的数据分析。

按照大英百科的说法,地震学家所知的动物行为异常多为轶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⑥宏观前兆之所以容易吸引大众眼球,部分归因于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求。

当心理压力过大时,我们倾向于在事物间寻找关联,这让我们感到未来尚可操控。

监听微观前兆需要特定设备,而描述宏观前兆只需一双眼睛和充分的想象力。

⑦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人们总结了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其中却不见蟾蜍的身影,而唐山地震前骚动不安的鸡只老鼠,此次却毫无动静。

当几十里外的绵竹蟾蜍分舵大举行动时,震中汶川的蛤蟆却按兵不动,反倒与千里之外的江苏遥相呼应。

对此,不知“传统智慧”作何解释?

难道蟾蜍都是“遥感主义者”,距离越远,反倒对地震愈发敏感?

⑧从2005年至今,在重庆、成都、长春、唐山、江苏等地记录在案的“蟾蜍游街”事件多达十余起,除了让人感到新鲜或心里发毛外,并没有哪一次指向一场实质的大地震。

倒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给我们提示了另一种可能——除了山东、长春等北方城市发生于7月份之后,其他事件都集中在4、5月份,难道气候原因不应该优先考虑吗?

毕竟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就像我们绝不会把打喷嚏归因于双色球开出大奖。

⑨你可以相信动物的灵感,做足震前准备;但也请相信,只有科学的决策、判断和手段,才能尽量减轻灾情,度过灾难。

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预报成功的海城大地震,基于的是对前震的分析,而不是那些惊慌失措的动物。

敬畏自然是必须的,但不应该以对科学的非理性排斥为代价——因为,正是科学告诉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2对于地震前兆的研究,宏观前兆研究和微观前兆研究的不同点是什么?

(3分)

3第七段和第八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3分)

4第四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给地球戴上面纱班级姓名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

最近,在千奇百怪的解决全球变暖的方案中,又多了一种怪异的方案,科学家打算给地球戴上“面纱”。

②一个名叫鲍尔〃克鲁琛的荷兰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

向大气层发射一些硫磺微粒,让它们把太阳光反射回去。

无独有偶,若干年以前,一个叫泰勒的美国人也提出过类似的方案,他建议在空中撒上100万吨铝和硫的粉末,这样可以使日照减少1%,完全可以抵消掉地球的温室效应。

你可别以为这两个人都是妄想狂,前者是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后者则是美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被称为“氢弹之父”!

④除了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之外,吸引科学家目光的是,这次喷发竟然造成次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5℃。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一个原因是,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和天然气混合成的云雾漂浮在赤道地区上空,像是给地球套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面纱,里面的微粒把一部分太阳光反射了回去,使阳光不能把全部热量照到地球上。

另一个原因是,烟雾不仅降低了太阳光直射的强度,还增加了地球上反射光的强度。

而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变化可以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这是由于随着直射阳光的减少,散射阳光增加了,散射光产生的阴影更少,因此植物叶子接受到的阳光反而更多了,这足以补偿光线强度的降低。

这样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就得到提高,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⑤克鲁琛和泰勒认为,我们虽然不能随意操控火山的喷发,但是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来制造这样的“粒子面纱”。

他们建议利用飞行于13千米高的飞机或者美国海军的大炮,将一些硫磺微粒送入地球大气层中的平流层。

这些微粒将在大气中停留2年左右,而大约6个月时间,地球温度就有望得到降低。

⑥但克鲁琛同时也向我们提出警告:

大量的硫磺颗粒停留空中有可能会对大气层造成严重的后果,或许会加剧对臭氧层的破坏。

因此在对结果做出可靠的预测之前,科学家们还是应该谨慎从事。

未来科技的发展,也许可以找到替代硫磺颗粒的粒子,既降低全球的温度,又不破坏臭氧层。

1题目中的“面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分)

2第②段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克鲁琛和泰勒的身份?

(3分)

3第③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第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分)

5第⑥段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沙漠明珠”珠光渐暗班级姓名

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

2.3亩,最大水深为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1.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方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

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明,水位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

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

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对本文的标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2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从全文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分)

3第⑦段中“约5公里”、“数十米”、“40毫米左右”、“2480多毫米”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4分)

4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5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

(4分)

6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②段的表达作用。

(2分)

7如果请你结合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第⑤段的段末补写一句话,你写的内容是:

(2分)

8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请根据本文内容阐释其原因。

(2分)篇二: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说明文标题

一、【命题方式】一般有几种类似问法:

①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为什么以“******”为题?

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④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为“******”,有什么不同?

⑤标题的含义:

分析具体含义,有的还要答出表达情感,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说明文。

⑥给文章拟标题。

★【解题指导】根据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考生在拟定文章标题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a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标题概括的部分内容);

b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c找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物件、核心事件等;

d注意文章开头、结尾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e说明文注意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关键词;

f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

二、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

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

”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

注意事项:

①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三、实战演习

2009年济南中考试题《津津有味嚼“薄膜”》

【例题】本文以“津津有味嚼‘薄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3分)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

【题目解析】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可食用薄膜。

首先,明确说明对象,以免答题时表达有误或有缺失。

此文通过标题,我们了解到说明对象可能是“可以嚼的薄膜”,读完文章之后,则可以确定为“食用薄膜”。

所以标题点明了说明对象,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标题还表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可食用”。

其次,观察标题独特之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标题“津津有味嚼‘薄膜’”跟人们的生活常识明显不同,新颖别致,营造了一个悬念,能吸引读者阅读。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文章以“津津有味嚼‘薄膜’”为题,点明了说明对象——食用

薄膜,说明实用薄膜能吃无毒的特点,揭示了说明内容;

②表达效果上,薄膜可嚼可吃跟人们的认知常识不同,新鲜奇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

读文章。

【同类考题举例】

☆《让脚告诉你》:

①内容上,表明了说明对象——脚语,说明脚能够真实反映人的心理性格等;揭示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让脚告诉你”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今天你低碳了吗》:

①内容上,“今天你低碳了吗”的询问语气,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低碳生活;倡导人

们践行低碳生活,揭示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用询问的语气设题,设置悬念,生动别致,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天赐良“源”》:

①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一种能源,说明这种能源的特征“好”,揭示了说明内容;②表达上,利用谐音巧妙化用成语“天赐良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植物大熊猫——四合木》:

①内容上,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四合木,并表明其特征——像大熊猫一样珍奇稀有,

揭示了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运用比喻修辞,将四合木比喻成植物界的大熊猫,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文

章。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①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针鼹”,并说明其珍奇稀有的特征,揭示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新鲜奇特,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

①内容上,点明了说明对象中国红,说明为什么中国红适合喜庆;揭示了说明内容②表达上,以设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能吞能吐的森林:

①标题“‘能吞能吐’的森林”点明了说明对象——森林,并说明了森林能蓄水、吸收二

氧化碳,释放水分、二氧化碳“能吞能吐”的特征,揭示了说明内容;

②运用拟人手法,把森林拟人化,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结合文章,请你谈谈标题“绿色的挽歌”的含义。

绿色”指生长着绿色植物的森林草原等;

“绿色的挽歌”是表达对绿色植物消失、物种的灭绝、遗传物质、优良基因等的消失的悲叹。

篇三:

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的定义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二、说明文的四大要素

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一)、说明对象:

(1)具体事物(称为事物说明文)

(2)抽象的事物(称为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特征:

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

(三)、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引用、举例子、打比方

1、下定义说明方法

(1)概念:

用简洁、准确、科学的语言概括地介绍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就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注意事项:

①下定义不能用比喻句和否定句,一般用陈述句。

明对象的属性,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③下定义时,语言简洁、明了。

2、作诠释说明方法

(1)概念:

就是对说明对象作一些解释说明。

(2)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

下定义在语言、句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必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作诠释比下定义要自由灵活,它不要求完整的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

注:

区分作诠释与下定义的最简单的方法:

“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大部分适应,不是所有都行)

3、列数字说明方法

(1)概念:

运用具体数据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作用(好处):

数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使说明更简明、精确、具体、更有说服力。

4、分类别说明方法

(1)概念:

将所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范围和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和方面,一类一类地进行说②下定义时,应认识清楚说

明的方法。

(2)注意事项:

科学的分类要做到正确、对等、包举(详见书上184页)

(3)作用(好处):

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5、作比较说明方法

(1)概念:

运用不同的事物之间(横比),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纵比)、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2)分类:

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3)作用(好处):

更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6、画图表说明方法

(1)概念:

运用表格,图形来直观明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2)分类:

图和表

(3)作用(好处):

①图的作用:

可以把较为抽象或者复杂的说明对象直观化或形象化。

②表的作用:

使复杂的内容表达得简明、清晰。

7、举例子说明方法

(1)概念: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2)作用(好处):

更直接有效的说明事物或事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8、打比方说明方法

(1)概念: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说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2)作用(好处)使说明事物或事理形象化,使其通俗易懂。

9、引用(也称为引资料)说明方法

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诗词等。

10、摹状貌说明方法

是描摹事物的形状和外貌,使人感受形状更为形象,具体。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少见,了解即可))

1、时间顺序:

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目的的说明文,经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

一般来说,对事物的历史沿革、人物的生平经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介绍都采用时间顺序。

或从古到今、由今到古、从起源到发展。

从萌发到成长?

?

2、空间顺序:

以介绍建筑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建筑群的相互关系,自然风光,物品构造的说明文可采用空间顺序。

从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或物品构成部分的组合依次说明,或上至下、或下到上、或外到内、或内到外、或远及近、或由前到后?

?

3、逻辑顺序:

用于说明事理说明文。

是按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由层次的说明。

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从整体到部分。

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

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从主要到次要。

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4)从概括到具体。

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5)从现象到本质。

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的、淹不死人的表明特征,再列举海水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4、程序顺序:

专门用于阐明某些操作过程。

如:

产品使用说明书,实验步骤等。

三、说明文的语言

1、语言要求:

真实、准确、简洁

2、语言特点:

(1)平实

(2)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四、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又以下几种:

1、总分式。

它包含三种形式:

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

各层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