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490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0年感动几代人.docx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50年感动几代人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50年感动几代人

2009年04月22日15:

47   来源:

北京晚报 

“当时我们准备创作时有3个方案,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后一个,他认为《梁祝》表现的是人性。

”——陈钢

    “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这是学者们对《梁祝》的褒奖。

50年前,《梁祝》诞生于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室里。

1959年5月27日,由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俞丽拿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

几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许谁都没想到,这部当时的“学生作品”会流传于几代人之间,50年经久不衰、魅力依旧,时至今日已经成了中国民族交响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关于《梁祝》的诞生过程,这么多年来陈钢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但每一次回忆他都是那么投入和动情,“《梁祝》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1959年交响乐的原创在中国基本是荒芜的,更没有表现国家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当时我和何占豪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何占豪、俞丽拿和几个年轻人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研究如何把中国民族元素放进去,让老百姓听得懂,我的工作是让作品更加国际化,我们是不同的方向走向共同的目标”。

陈钢表示,《梁祝》的顺利诞生还要感谢好的决策者,“当时我们准备创作时有3个方案,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后一个,他认为《梁祝》表现的是人性,这样的主题是永恒的”。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梁祝》从最初定稿到现在,奇迹般的连一个音符都没有动过,这是记者昨天专访作曲者之一陈钢得知的“秘密”。

    为什么《梁祝》有那么大的魅力?

陈钢认为关键在于“合”字,是“融合”而不是“凑合”,“《梁祝》里中西文化的融合非常自然,不勉强,现在很多作品都是用的中国的旋律外国的技法,像水和油一样分离着。

而且《梁祝》经过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的三度创作,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有意思的是写出《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那么多优秀作品的陈钢竟然不会拉小提琴,甚至连拉空弦都不会,“不是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是小提琴缠着我不放”,陈钢笑言。

不过陈钢也坦言,《梁祝》确实是一个奇迹,不可复制也不可超越,“我们写《梁祝》的时候是20多岁的年轻人,那时的音乐是那么纯情,现在不可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了,因为土壤变了,人也变了,就像青春不能再回来一样”。

    关于《梁祝》陈钢还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梁祝》,到国外出访时也会带着这部作品去,有一次总理感觉这部作品时间有点长,让俞丽拿转告作者能不能改短点,俞丽拿却一直都没跟我说,总理的记忆力很好,第二次听的时候感觉出并没有改,但总理很开明,说就这样吧,尊重作者的意见。

如果当时俞丽拿说了,我肯定会改,《梁祝》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是俞丽拿保护了《梁祝》的完整性”。

 

    新闻伴读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常简称为《梁祝》,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陈钢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为基础于1958年创作完成。

    《梁祝》有今天的国际地位,还得益于盛中国和西崎崇子。

盛中国被誉为海外演奏《梁祝》最多的人。

《梁祝》全曲分为三个部分:

相爱、抗婚、化蝶。

乐曲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优美而动人的民间传说。

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

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是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新闻伴读

    作曲者

    何占豪

    1933年生于浙江诸暨,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是国内古典乐界“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陈钢

    1935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父亲陈歌辛是旧上海最走红的流行音乐作曲家。

    陈钢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

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演奏者

    俞丽拿

    1940年生于上海。

幼年学钢琴,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

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发行量多达一百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盛中国

    1941年盛中国的父亲盛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授。

盛家十一个孩子,其中十个以音乐为专业,共有九人是拉小提琴的。

盛中国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

盛中国从五岁开始随父亲学习小提琴,195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留苏。

成为活跃在世界乐坛的中国小提琴家。

    西崎崇子

    1944年出生于名古屋,四岁开始跟父亲西崎信二练小提琴,父亲与铃木进一本人是铃木教学法的共同创始人。

西崎崇子是完成当今著名的铃木课程的首名学生。

1967年在黎文特利特国际比赛中伊扎克·帕尔曼获冠军,西崎崇子获亚军。

1969年西崎崇子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协奏曲比赛中获冠军,从此开始职业演奏家的生涯。

西崎崇子自从1974年在香港定居以来,已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最著名和最走红的演奏家。

她录制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激光唱片在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张。

    陈钢点评演奏家

    俞丽拿

    《梁祝》原版演奏者。

第一个成功塑造了祝英台的形象,她在演奏时是全身心投入的,之前还学习了浙江民族音乐,努力把民族元素融进演奏中。

    西崎崇子

    第一个传播《梁祝》的外国人。

《梁祝》英文名字《蝴蝶恋人》就是她翻译的,她的精益求精令人感动,她至少录制了五六版《梁祝》的唱片,每一次的演奏都不一样,至今发行唱片800万张。

这部作品对她的影响也非常深,我去她在香港的家中做客时发现她家地毯上绣的都是蝴蝶。

这次《梁祝》50年纪念演出她还特意发来了贺电。

 

    吕思清

    他演奏的《梁祝》非常有特点,中西文化融合的非常好,技巧高,演奏得相当精彩。

    奥古斯丁·杜梅

    最高的“梁山伯”(杜梅身高近2米)。

他能够演奏这部作品的意义,比他演奏得怎么样更重要,看得出来他喜欢《梁祝》并且认真地研究过了。

    吉尔·沙汉姆

    标准国际经典版。

技巧非常好,闭上眼睛听不出来是外国人演奏的。

    京沪纪念活动

    ■北京

    5月27日

    化蝶50年·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50周年音乐会

    演出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小提琴独奏吕思清

    钢琴独奏陈洁

    指挥谭利华

    协奏北京交响乐团

    ■上海

    4月28日

    《梁祝》诞生50周年纪念音乐会

    演出地点上海大剧院

    小提琴独奏诹访内晶子

    指挥张勇

    协奏上海交响乐团

<梁祝>50年俞丽拿"话蝶"回味半世纪的情感(图)

今年3月7日,为纪念《梁祝》诞生50周年,该曲首演者俞丽拿将在上海音乐厅举办“话蝶50年——俞丽拿《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与观众一起回味半个世纪的情感寄托。

 

    50年前完整拉了两次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两人当时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为基础于1958年创作完成。

一年之后,上海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音乐舞蹈会演”(后来更名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上海音乐学院专场演出。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音乐学院学生创作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参加了演出。

    回忆当年的首演,俞丽拿感叹在那奋进昂扬的年代,四根琴弦流淌出来的居然是情意缱绻的江南曲调,观众起先有些意外,但醉人的旋律最终赢得了他们的心,曲终之后,潮水般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盛情之下,俞丽拿只好返场完整地再拉一遍全曲,共计耗时50分钟。

“这是我这一辈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两遍《梁祝》,观众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当时我只是一个学生,面对观众不可遏止的热情有点不知所措,只想竭尽所能缓解观众高亢的情绪。

    对于《梁祝》为什么能演半个世纪而长盛不衰,俞丽拿认为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它结合了越剧等中国戏曲元素,容易得到国外观众的认可。

第二,爱情主题可以超越地理界限,容易引起共鸣。

第三,《梁祝》的传说家喻户晓。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总是有不同的气质,当年首演《梁祝》时,我还是个学生,青春懵懂,不免青涩。

现在我都快70岁了,多的是生活阅历,这种通过生活的磨砺得到的人生体验有益于对乐曲的理解,也会贯通到手法技巧之中。

这种纯熟是当年首演难以包含的。

”俞丽拿说。

    青年交响乐团《芬兰颂》

    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这次“话蝶50年”纪念音乐会上,除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俞丽拿合作的上海青年交响乐团还将带来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以及柴可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

交响诗《芬兰颂》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柴可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于1888年暮春移居至克林附近风景如画的庄园时写成的,这时作曲家已进入他艺术创作的秋天,这部作品也是其中最成熟的果实之一。

    此外,这次音乐会还设计了一个环节。

为了和观众展开近距离交流,俞丽拿将于3月1日下午一点半在上海音乐厅音乐立方举办《话蝶50年——你所不知道的《梁祝》》特别活动,届时,观众可以现场自由提问。

另外,上海音乐厅“音乐之友”俱乐部会员可凭收到的短信前往上海音乐厅票房免费领取入场券(每人限领两张),送完即止。

(东方早报安婧)

搜狐娱乐讯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已经半个世纪了,该曲所造的辉煌众人皆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的两大主创何占豪和陈刚曾经为了“三大事件”有过“矛盾”。

近日,为了庆祝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50周年,《可凡倾听》特地请到了何占豪、陈刚前来做客。

在和主持人曹可凡的交谈中,两人侃侃而谈,聊起了那“三件事”。

  事件一:

金唱片

  何:

第一件事情,我1983年第一次到香港去,一到香港,香港的一个唱片的老板就把我叫去,要发金唱片给我,去之后他给我看,我一看我就有点傻了,因为当时就是名字,因为实际上,开始我也不是计较名字,何占豪、陈钢什么的,因为开始是我代表一种实验小组,小提琴民族化,那他作为后来的协助者,当时我们也没有什么作曲,编曲,两个人写的,我们实验小组应该是主要的,应该是这样的。

一到那里,我看了一张唱片,老板给我一张唱片,就是陈钢,何占豪作曲,陈钢改编,然后陈钢一个大照片。

  曹:

没您的照片?

  何:

没我的照片。

当时我就问那个老板了,说他哪里改编了?

有没有什么地方改编了?

他说没有?

那我说为什么加改编?

他说速度改编了。

我说速度么是指挥呀,今天慢一点,明天快一点,这怎么就改编了?

还有什么改编吗?

他说滑音,这部分原来滑到那里,现在滑到这里,我说滑音是以我为首,我们实验小组搞的,他不懂,他不会拉小提琴。

我说不对吧,我说你们是炒作。

那做这件事情我觉得陈钢好像是个人有些什么意识。

  曹:

那我想问下,当时您到香港发现那个金唱片署名是变成陈钢,何占豪,而且陈钢改编,你回上海之后有没有跟他谈过这个事情?

  何:

我讲了呀!

  曹:

你当面跟他讲?

  何:

我当面讲的。

  曹:

那他怎么回应呢?

  何:

他说这不是我搞的,那我有什么办法?

他说真不是我搞的,说他们有一次请我去,我讲了,我讲么他们就说我改编,不是我的原意,陈钢,何占豪这个名字也是他排的,他讲了呀。

我能怎么说?

曹先生,我能怎么说?

我说你这样不对,以后把我名字摆到前面来,我说你为什么……但是先应该跟我说,你这样一个事情起码要给我,你唱片印出来你起码要跟我讲一声吧,也是因为我到那边,我才知道,你觉得这不大礼貌吧!

  陈:

我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事情首先是不对的,第二是我是不知道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十年以前,就是那个在纽约演出梁祝,爱尔交响乐团,演出的时候他们把何占豪的名字漏了,这个事情我压根都不知道,就是谁演出,怎么演出,我压根都不知道,事后才知道的//这个事情我是全然不知,但是漏掉我的名字也是常常有的,我们不要太计较这个,但是梁祝已经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的梁祝。

  事件二:

《黑色浪漫曲》

  (陈钢写过一篇文章,名“黑色浪漫曲”,讲述了他的个人一段爱情悲剧,但之后很多人包括何占豪也认为,陈钢是将“梁祝”指代为自己爱情悲剧的写照)

  曹:

您写过一篇文章叫《黑色浪漫曲》,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你的初恋的过程,你还记得当时你跟她在北京分手的那样一个场景吗?

  陈:

那当然记得,因为这个也是一个巧合吧,也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因为写《梁祝》的时候,当时因为两个人,我是24岁,何占豪是26岁,两个很纯情的学生,在一个很纯情的时代写了一个很纯情的作品

  曹:

那个女孩当时在什么地方?

  陈:

那个女孩在北京,所以我们一直在通信,没见面。

  曹:

那是部队文工团。

  陈:

部队文工团,唱歌的,那我们大概在学校里见过一面,就是这样,也是,当时也是年轻很浪漫很单纯嘛,同时我在写《梁祝》的时候,因为就是我同她通信过程就是我同何占豪合作的过程,当时所有的两个人就是很快,三个月就把它写好了,写完以后呢,她就是在电台里听到了《梁祝》,然后六月份,我是5月份演出,6月份到上海,一见嘛,大家终于见面了,都很激动,但是第二天这个悲剧就发生了,因为她全家都是共产党员,他说你这个共产党员怎么可以同右派的儿子相好呢,这个这样就分开了,分开以后就是你刚才讲的,就是第二年我到北京去看她的时候,我们就在北海约会了,都是北海,北海公园,正好那个广播站在放音乐,放的就是《楼台会》,后来我就写了篇《黑色浪漫曲》,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觉得并不是记录我个人的一个爱情悲剧,我是想写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警示,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经常会发生一些1600年前梁山伯与祝音台那样的,这样的命运,所以我想写的并不是一个个人的一个故事,而通过这个,也是一个巧合吧,也通过这个,我觉得也是一个警示,当然你我们现在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当然只是个历史记录。

  何:

《文汇报》,登出《黑色浪漫曲》,我的同事都打电话来,我也没看,当时我不定《文汇报》,当时我定什么另外报,我没看,说你陈钢写文章好像这蝴蝶啊,爱情啊,他的初恋啊,好像这《梁祝》是写他的恋爱啊。

我说不可能吧,他说那当然啊,你看啊什么事情,我想当时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

  曹:

那这个写的时候,跟他的初恋,跟你的恋爱都没关系?

  何:

《梁祝》啊?

一点关系都没有!

什么关系?

哪有关系啊?

  曹:

那时候就你失恋了,所以你特别痛苦啊?

  何:

没有!

没有!

我刚刚不是跟你讲嘛,“楼台会”是怎样写的?

是这样写的呀。

我想怎么会全国这么风行说是,好像是陈钢恋爱的缩影。

陈钢他自己不承认这个事情,昨天报纸上就登出来,是人家误会的。

  曹:

我也看了文章,当然他也没有明确说哪一个旋律是他失恋以后所写成的。

好像他没有具体的说这个事情。

  何:

但是他写的很具体的呀,就是写“楼台会”的时候,写《梁祝》的时候,这个眼泪,心绞痛,眼泪直下,这个有的呀。

创作“楼台会”的时候我一个人在男生宿舍,我体验,我写的呀,那么我拉给他听的时候,他也没有流泪呀,哪里心绞痛,没有绞痛呀。

我觉得他炒作,你这么炒作人家当然要误会了,哦,是陈钢的恋爱。

  事件三:

斯卡莫奖

  (2002年,陈钢获得了美国斯卡莫奖的荣誉,何占豪对陈钢以《梁祝》为成绩去领取一个国际奖,是不妥当的。

  陈:

斯卡莫奖是这样,是2002年,我也是很意外,接到了这个通知,当时评上奖的是四个人,他是个领域奖//当时签证来不及了,所以我们没到美国来领奖,那么他们很慎重,到北京来颁奖,那颁奖以后,它这个证书上是这样写的,因为我觉得这个是最说明问题的对吧,你看它的获奖通知书上写的,授予您超级明星金杯奖,就是那个上面,以表彰您在音乐作曲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一个,另外奖状中间就写,您用卓越的艺术搭起了国际交流的桥梁,这个就是两个,一个是艺术的成就,一个是国际交流。

  曹:

我插一句啊,这个是他颁给您的时候您是不知道的,不是您自己去申请的?

  陈:

我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不是我申请的,就是它颁给我,但是当时媒体上是有一个报道是不够准确的,就是音乐周报上,陈钢因梁祝得这个,所以我想这个引起这个

  何:

我不想去追究他获了这个奖,好像我生气,不是,绝对不是,是中国的权威音乐报,《音乐周报》登出来的,陈钢因为创作《梁祝》而获美国斯卡莫奖,这是《音乐周报》登出来的,不是我猜出来的,作为代表性、权威性的音乐报登出来的,这当然我要问他了。

  曹:

这个报纸是你们音乐界的权威报纸?

  何:

权威报纸!

《音乐周报》。

  曹:

因为《音乐周报》是一个专业报纸,所以可能就引起何占豪先生的一些想法。

  陈:

对对对,我觉得也是这个理解,但是别的各种报纸报道都不一样,有的没有这个话,但他们是从网上剥下来的,不是正式文件,但是当时我是把这个何占豪还有他女儿都打电话问了,我是把这个都读给他们听了,因为我觉得别的我没什么好讲的了,因为这个是给我,我怎么他们给奖,我该不该得奖这不是我的事情,

  何:

不管你申报不申报,人家给你这个奖,你要问问,这个你不好给我的,这个你不好讲的,这个音乐是大家的东西//那么我想可能是报纸搞错了咯,没有那个了,我也就不响了,好了,过了没多少天,他自己写了一篇文章《蝴蝶的爱情感动斯卡莫》//这是他自己写的,他有许多作品,我不好评论他的作品,哪一个好,那么他自己讲的《蝴蝶的爱情感动斯卡莫》,并不是什么《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不是另外的小曲子,这个协奏曲,这么大的标题,说明你这个得奖,主要第一位是《梁祝》

  陈:

那个题目不是我写的,那个题目是他们《音乐周报》记者加上去的,我就是讲讲为什么斯卡莫的经过,但是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写过就是这属于中国作曲家整体的光荣,我还特别提到,这虽然是个综合奖,并不是给梁祝的奖,但是我的成就里当然应该包括《梁祝》,也当然应该包括何占豪。

  何:

那么既然《梁祝》不是你一个人写的,即使你不申报,你怎么能一个人去拿这个奖呢?

你现在又否认,这是你自己讲的,而且他自己也讲,就是与何占豪合作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站到了一定的位置,他这里边有话的,占了一定的位置,这么大的标题不是站了一定的位置,可能是首要的位置,所以我说这个是讲不通的。

  后记今年是《梁祝》诞生50周年,两位也已经在去年摒弃前嫌,在多个场合里握手出现,甚至友好拥抱,正所谓一世缘分,和蝴蝶的爱情一样,两位的友谊也应该是永远的。

“梁祝”五十年 情意无绝期

 从文献中寻找当年《梁祝》的诞生

 

1959年5月27日晚,兰新大戏院。

年仅18岁的小提琴独奏者俞丽拿,在“庆祝建国十周年上海市音乐舞蹈汇演”(上海之春”从1960年开始)中成功首演了由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959年6月7日星期天第68期《上音》头版头条发表本报讯《年青、热情、有朝气——我院参加市音乐舞蹈会演获好评》,指出:

“……尤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成为音乐界人士注视和议论的中心之一,并受到热烈的赞赏,认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

50年后,2009年3月29日陈钢在无锡回忆:

“当俞丽拿拉完最后一个音符,台下静静的,沒有掌声,他们几个的心紧张得扑扑直跳,而几秒钟后,掌声雷鸣,而且一直止不住,台上谢幕谢了很多次,掌声和喝彩还是响个不停。

因为沒有准备返场曲目,最后只好把整首曲子从头到尾再来一遍。

”(

《上音》同期同版还有朱闯的文章《我们自己的音乐》,详细介绍了《梁祝》诞生前后的情况:

“去年,学校党委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的号召以后,管弦系同学何占豪、丁芷诺等就雄心勃勃提出了口号:

‘蚂蚁也要啃骨头’,决心打破迷信,敢说敢为,要创作出大型的管弦乐曲,来向党献礼。

这个愿望在今天初步实现了,何占豪和作曲系陈钢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这次全市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了成功。

……孟(波)院长写给他们亲切的信,教导他们的创作要抓住扣人心弦的、最本质的东西。

支部书记刘品同志常常和他们一起务虚,和他们共忧乐,在作品的具体内容方面为他们出主意。

……在他(孟波)的启发下,结尾部分最后修改成现在的样子:

把爱情的纯洁,不朽的形象和人民对梁祝寄予的身后同情、悼念的悲剧情绪综合在一起,让听众体会到一种更复杂、深刻的感情。

……丁院长不辞辛苦地每周抽出时间为作品进行修改。

赵志华等先生在小提琴的弓法、指法等技术上也给了他们很多帮助。

管弦系试奏同学牺牲了休息时间,加班排练。

老师们一次又一次认真地来听试奏,提意见。

陈钢说:

写这部作品是一次共产主义协作,它给我上了共产主义一课。

《上音》同期第4版刊登谭冰若《谈谈上海音乐舞蹈会演中的交响管弦乐创作,从“第一,它提供了怎样使交响管弦乐接近群众的创作经验”、“第二,创造性地应用民间音调,特别是地方戏曲音乐大胆和专业音乐创作结合起来”、“第三、这部作品也提供了如何在牢固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取世界文化成就的经验”、“第四,这部作品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管弦乐的表演的艺术”等方面概括了《梁祝》的“创造性的革新”。

1959年6月27日星期六第69期《上音》头版刊登图片新闻北京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摄制电影的消息。

并另讯: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以音乐学院为背景编写一部音乐故事片。

1960年4月15日星期五第83期《上音》第4版刊登《关于音乐民族化问题的学习和探讨——何占豪同学在全市创作会议上的发言》(续),叙述了他有关“什么是人民群众最欢迎的抒情曲调”以及《梁祝》爱情主题的产生等方面的内容。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上音》第82期,那一期应该有此文的前一半。

 

 

(如果需刊登或引用相关图片及相关资料,敬请征得作曲家本人、出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及目前馆藏单位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同意)

 

俞丽拿:

蝶幻五十年[组图]

大型电视专栏《走近他们》第二百零一期

 

俞丽拿:

蝶幻五十年

播出时间:

2009年4月25日

被访问者:

俞丽拿

访问者:

骆新

 

俞丽拿:

蝶幻五十年

 

50年前上海音乐学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二女生,首次和交响乐队合作,演出了新作品《梁祝》,俞丽拿一举成名。

有人说“俞丽拿抱着小提琴,就像抱着永不离弃的情人。

”50年里不论生活有多少坎坷、命运是多么无常,俞丽拿心底那份对音乐的爱始终坚定不移,她投入了一个演奏家的全忱和才情、一个教育家的赤诚和心智来讲述西方乐器说“中国话”的故事。

 

翻开俞丽拿的档案介绍,除了数不清的荣誉称号和巡回演出,她的经历似乎最简单不过:

1940年生于上海,幼年学钢琴,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