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025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docx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精心整理

名词解释部分

(一)文史典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

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

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

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

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

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

据《史记》载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

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

指天下、全国。

“八荒”:

都泛指天下。

江河:

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

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

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

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

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

六种家畜:

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

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

松、竹、梅

9.六书:

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

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

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

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

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

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

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

我国最早的释词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

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俗称叩头。

21.稽首:

古代的拜礼。

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

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

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

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

“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

“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

俗话。

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31.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谥号:

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

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u)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1.桑梓:

家乡2.巾帼:

妇女3.须眉:

男子4.鸿雁:

书信

5.社稷:

国家6.汗青:

史册7.轩辕:

祖国8.“三尺”:

法律

9.谦称:

①自称:

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

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

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

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

①称帝王:

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天子:

殿下③称将军:

麾hui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

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

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

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

(代称)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④束发:

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

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

是男子三十岁。

(立:

“立身”之志)⑦不惑:

是男子四十岁。

⑧知命:

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

是六十岁。

⑩古稀:

是七十岁。

(11)耄耋:

指八九十岁。

(12)期颐:

是一百岁。

基础知识分类归纳

第一部分

1.二种常见叙事线索:

物线、情线。

2.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3.二种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4.二种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5.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6.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7.二种论据形式: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1.三种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3.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4.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5.议论文结构三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6.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7.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8.记叙的三种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1.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2.句子的四种用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1.五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2.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3.引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4.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1.六种逻辑顺序:

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4.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5.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1.七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2.七种短语类型: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1.八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2.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3.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精神”。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基础知识与阅读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

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

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

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

提出问题2、本论:

分析问题3、结论:

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

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

叶圣陶先生说: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

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

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

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中考要求】

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弄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辨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记叙顺序。

1.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如《老山界》。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作者先写衬衫,由这件衬衫回想起四年前发生的事情,追述衬衫的由来。

这种方式就叫倒叙。

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段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应当强调的是,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

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

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

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

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同志的信任》。

先写鲁迅收信、看信,再插叙方志敏的革命事迹和写密信、文稿的经过,最后写鲁迅转信。

这一段插叙交代密信托付鲁迅先生的缘由,突出鲁迅先生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人,也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或***),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二、记叙的线索和结构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

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挺进报》;

③以人物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背影》(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为线索);

④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

⑤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

⑥以地点变换为线索,如《小橘灯》(也是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其线索呢?

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如《七根火柴》;还有,应注意文章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如《背影》中\"背影\"反复出现过四次,它就是线索;除上述以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有时除了明线外,还有暗线,如《藤野先生》。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呢?

首先要分析过渡的方法,了解过渡的规律。

一般来说,过渡可以用词语、用句子、用段过渡。

如《白杨礼赞》用\"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句过渡。

其次要了解过渡的作用。

在记叙文中,过渡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我紧紧地抱住她,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进行衔接;交代,说明有关的记叙要素时,也需过渡。

至于\"连贯\"是指一段文字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语意贯通,形成有机整体。

另外要注意文中的交代照应。

一种是文题照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

一种是文章的首尾照应,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文章开头说: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结尾写:

\"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

\"还有一种是文中的前后照应,如《挺进报》,前面有许晓轩模仿陈然写仿宋字的交代,后面,许晓轩当着敌人的面查对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也就真实可信。

文章前有交代,后有照应,可使文章显得严密。

三、记叙文的中心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如《枣核》的最后一段: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如《驿路梨花》结尾部分引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它既是文章的点题点人句,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或者说是再次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这\"驿路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的梨花姑娘,更是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品质和雷锋精神的象征。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如《最后一课》,我们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其中心了。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人物形象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主要方式是叙述,还要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

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人物(事情)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

有的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将要叙述的人物(事情)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叙人物(事情)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

不论哪种情况,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对文中的议论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能较快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