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919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十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1.周朝建立,大肆分封。

如封功臣姜尚于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封颛顼后代熊绎于楚,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县);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西周政治的稳定与巩固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故答案为A项。

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排除B项;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国只能是间接统治,排除C项;确立贵族世袭特权的是宗法制,排除D项。

2.据刘响《旧唐书》记载:

(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镈)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

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给事中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

B.给事中有审议权

C.给事中有否决权

D.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

【答案】C

【解析】在古代监察制度中,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

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但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因此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给事中的复核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给事中可以对皇帝的制敕进行审议;给事中只是提出建议,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3.下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

A.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

B.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C.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数据反映的非农业税大幅增加来看,工商业应当有较大发展,正是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在工商业领域的税额大幅增加。

故答案为B项。

农业税有所减少,不能反映农业生产肯定有所减弱,也有可能是农业的税率下降,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从工商业领域征税较多并非就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放弃,排除;我国封建社会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4.徽商是明着时期著名的商帮,他们讲究诚信,吃苦耐劳,将棉布、粮食、食盐进行大区域的贩运,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很多徽商致富后或“弃贾从儒”,或买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图③传统四民观念对微商影响很深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从出现“商帮”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来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为繁荣;从“致富后或‘弃贾从儒’,或买田置地”来看,说明农本思想在社会上依然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四民观念对徽商影响很深。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

从“致富后或‘弃贾从儒’,或买田置地”来看,商人的社会地位没有提高,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C项和说法不全面的A、B项。

5.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方拟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洋务企业遇到了经费问题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排除A项;材料信息中用船方是政府,并未体现市场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排除D项。

6.下表为某时期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全国田赋总额越来越少

B.政府提高了关税税率

C.民族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极大阻碍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19世纪末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商品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赋税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反映出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故答案为D项。

田赋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变小,并不能说明田赋总额就在减小,排除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

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三个概念。

“厘金”是对国内商品流通中的征税,“关税”是指对外贸易的税收,而“田赋”是传统的依据土地收入的征税。

厘金和关税均涉及商品流通,据此确定答案。

7.1940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对敌人经济斗争的指示》,明确规定不放任和禁绝日货输入及土货输出,各抗日根据地必须以抗战的利益为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反对只图目前或局部利益。

下列做法不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凡对于抗战必需品准许入口

B.凡抗战非必需品收重税或禁止入口

C.准许一些适当的土产品出口

D.商人可自由进行进出口贸易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明确规定不放任和禁绝日货输入及土货输出”来看,抗日根据地对商品流通实行管制,限制自由贸易。

因此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从材料中的“各抗日根据地必须以抗战的利益为贸易政策的出发点”来看,说明对于抗战必需品准许入口,“凡抗战非必需品收重税或禁止入口”也是符合《指示》精神的,A、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明确规定不放任和禁绝日货输入及土货输出”来看,应当准许一些适当的土产品出口,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8.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

伯利克里在民众会议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已,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

”最终伯利克里被废期和罚款。

这反映了

A.伯利克里应该为艰难情况负责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

C.瘟疫是导致伯利克里下台的根本原因

D.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来看,伯利克里发动战争是根据公民大会的决定,仅仅只是伯利克里主张战争并不必然会发动战争,只有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

故答案为B项。

发动战争是公民大会决定的,不能由伯利克里对结果负责,排除A项;瘟疫是导致伯利克里下台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由信仰教会变为信仰圣经,以及对教阶制度和宗教仪式的改革来看,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的信仰方式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绝对,排除;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并非不再需要宗教仪式,排除B项;新教教徒的信仰自主性得到增强,排除D项。

点睛:

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10.学者亨廷顿认为:

美国是个将都铎式(地方政府权重,依赖民兵,行政与立法和司法职能的混合,国王和议会的互相制衡等)的政治制度和大众参与融于一个政治制度之中的国家;而在欧洲,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却明显的先于政治参与的扩大。

该学者意作表明

A.美国现代政治制度深受英国的影响

B.欧美的政治制度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C.美国的政治制度优于欧洲国家

D.现代欧洲国家政体更能体现民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美国是一个将政治制度与大众参与融为一体的国家,而欧洲却是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明显先于政治参与的扩大,说明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故答案为B项。

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对美国和欧洲政治制度的优劣进行比较,排除C项。

11.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人现代社会。

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

A.导致欧洲初步踏入工业社会

B.价格低廉的餐馆在城市越来越多

C.政府经常为工人的游行示威问题烦恼

D.产生了某些“巨无霸”的企业

【答案】A

【解析】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初步踏入工业社会。

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现象产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他三种现象可能出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12.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迹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并未给世界经济带来福音

B.加快了全球资本流动

C.加速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D.并本使全球经济平衡发展

【答案】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不平等条约产生的那一刻起,清政府便开始了反抗斗争,但收效甚微。

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所有条约以及国际协议无效。

1921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坚持斗争,加上美英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日本同中国在会外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由此,山东问题终得以解决。

苏俄政府因外交孤立,意欲拉拢中国,从1919年7月起,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

1924年在平等条件下中苏两国重订了新约,恢复了一定的平等权益。

20年代中后期的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民族主义高涨,中国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等租界,和主要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签订了关税新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不久,南京政府便首次自主地修订颁布了《海关进口新税则》。

大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

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分为四个时期:

一、酝酿期:

明治政府向列强表达修约意愿,并派使团赴欧考察和修约,但遭到拒绝。

二、胶着期:

19世纪70年代寺岛外务卿把修约重点放在修改关税上,因列强反对,进展缓慢。

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

并推行欧化政策和媚外外变,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

三、基本完成期:

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三国的同意。

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四、最终完成期:

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规协定权。

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修约特点有何异同?

分析废除不平等条约给两国带来的意义。

【答案】

(1)原因:

利用一战、二战的契机;利用国际会议列强之间的矛盾;抓住苏联急需获得承认而放弃在华特权的机会;民族主义情绪和国人的支持;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和英美为鼓励中国人民继续抗战。

(每点.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

(2)不同:

中国废约持续时间长,日本时间短;中国先关税主权,后治外祛权(领事裁判权),日本先治外法权,后关税主权。

(每点.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

相同:

中日两国政府的修约努力;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修约;两国人民的斗争迫使政府重视修约。

(每点,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

意义:

收回了国家主权,洗刷两国近代的耻辱,提高国家地位;对两国民族工商业有一定保护作用,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两国人民的自信心,更加融入国际社会;领事裁判权的收回也促进了两国司法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中日两国修约的异同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近代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所有条约以及国际协议无效”“日本同中国在会外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由此,山东问题终得以解决”“1924年在平等条件下中苏两国重订了新约,恢复了一定的平等权益”“20年代中后期的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民族主义高涨,中国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等租界,和主要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签订了关税新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中日两国修约的不同,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废约持续时间长,日本时间短;从材料信息反映的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收回关税自主权、40年代废除领事裁判权和日本的19世纪90年代废除领事裁判权、20世纪收回关税自主权来看,中国是先关税主权、后治外法权,日本是先治外法权、后关税主权。

中日两国修约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都通过政府努力、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以及两国人民的斗争。

废除不平等条约给两国带来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收回主权、洗刷耻辱、提高国家地位,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作用和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人民自信心和融入国际社会,以及领事裁判权的收回也促进了两国司法改革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外国

1912年初,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6——10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中国百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1913年,世界首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问世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地禁止了几种垄断行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15亿人口卷入战争,数千万人死伤

1918年,美国议会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8年,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作为最高学术机构并规划全国科学发展

1921年,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20年代,欧洲经济迅速恢复,美国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921年到1927年,意大利和日本相继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1933年,国民政府施行新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1935年底,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

1931年,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

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根据中国近代史就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

20世纪早期.中西方都出现了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趋势。

阐释: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垄断组织的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为了缓解危机,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面对经济危机,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为了巩固统治,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如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统一发行“法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但也加快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总之,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经济走向。

其他参考论题:

(1)20世纪早期,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席卷中外的世界潮流。

(2)20世纪早期,中西方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3)20世纪早期,科技发展迅速,深刻改造了中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4)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国力增长迅速,对中国政局和世界格局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可以提取多个论题。

如根据材料中的“1935年底,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和“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可以提取论题“20世纪早期中西方都出现了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趋势”;根据材料中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和“1931年,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可以提取论题“20世纪早期,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席卷中外的世界潮流”。

以此类推,还可以提取出“20世纪早期,中西方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20世纪早期,科技发展迅速,深刻改造了中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和“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国力增长迅速,对中国政局和世界格局都造成了巨大影响”等论题。

选定某一论题后,联系所学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要做到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中外关联,论证充分。

点睛:

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

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

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

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此外,宋代立法规定:

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

(1)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列度的变革。

(2)促进了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客观上减轮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中古代税制改革,促进了社会公正。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提到,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提到,宋代废良贱户籍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

……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考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宋代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作用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首次提出把“地处沿海前沿”和“靠近前沿”的兵工厂内迁,并立即付诸实施。

1937年7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以《工矿业赞助条例》等。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这场内迁被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37-191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

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

到1940年夏,后方已形成8个新工业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敦刻尔克人撤退”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政府主导,有计划:

有专门机构负责;颁布法规鼓励工商业内迁;时间短促、任务艰巨重工业所占比重大;迁移区域目标明确等。

(2)意义: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耐;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西部现代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和《工矿业赞助条例》等”“从1937-191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工业布局的改善、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对西北地区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国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

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

……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次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

……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

……“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