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849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x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五”时期,市人民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xx作为全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的机遇,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人才战略,紧紧抓住富民兴安第一要务不放松,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一、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上了新台阶

二、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全面深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67倍,年均增长16.88%。

共争取到中央和省各项补助资金47亿元、国债资金11.02亿元。

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显著变化。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清黄高速公路和关兴、水黄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镇胜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完成省道改造407公里、县际油路改造383公里、县乡公路提等改造369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乡镇通油路率达76%,行政村通公路率达67%。

株六铁路复线建成开通,黄织铁路开工建设。

黄果树机场建成通航。

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xx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共完成造林30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新增农村沼气池3.35万口。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2.7平方公里,完成了石漠化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

完成了王二河水库、安西灌区、虹山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成了一批“三小”工程、“渴望”工程、“解困”工程等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面10.4万亩,解决了45.08万人和14.4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有了新进展,打邦河流域、北盘江流域、蒙江流域开发抓紧推进。

以“两基”为重点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西秀、普定、镇宁、关岭四个县区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全市“普九”覆盖率由2000年的19.63%提高到2005年的86.76%。

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8.56%;小学入学率达到99.6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6.70%。

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511所,小学校舍面积增加14%,危房率下降到0.86%;中学校舍面积增加99%,危房率下降到0.26%;完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接收站(网络教室、光盘播放点)1527个,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一类重点乡镇和400个一类重点村为主战场,认真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1.97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713个,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基本增收门路,提高了基本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市农村减少绝对贫困人口4.57万人,实现贫困人口易地搬迁1.84万人。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构成由2000年的31.96:

34.17:

33.87调整为2005年的22.64:

38.57:

38.79,三次产业排序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产量稳定在7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增长5%以上目标。

用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争取资金1.0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土24.85万亩,实施产业化项目24个。

油菜、蔬菜、烤烟、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进一步发展。

“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向“多乡一特、多村一品”方向扩展。

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增强。

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市步伐加快,建立了良种繁育、疫病防治和饲草饲料生产体系,畜牧业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13.6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6.8%。

城市建设展示出新的面貌。

围绕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

市级详规覆盖率达90%,各县区详规覆盖率总体上达70%以上。

完成了南华路、塔山东西路、塔山公园、运输路、马鞍山路、体育路、市西路和贯城河治理一期等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启动了中华东西路、龙泉路、文庙环境整治、贯城河治理二期、xx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

实施“畅通工程”,开展“卫生与秩序”等创建活动,城市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开发区和西秀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完成了五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一批城镇建设改造项目,改善了城镇环境,提升了城镇形象。

全市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8.5%,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城市在聚集产业、转移劳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作用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把试验区改革扩大到全市的工作有序推进。

完成了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职能转变加快。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和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步伐加快,共完成128户企业的改制工作,改制面达69%。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5.69亿元,占全市gdp的33.66%。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实行了招投标制和代建制。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开展了“建设诚信xx、优化发展环境”和“群众评议机关”活动。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市和部分县区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提高了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省政府14个驻外办事处签订了委托招商协议,与青岛市的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1565.76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7362万美元。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教育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等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

组建了xx职业技术学院,xx学院申报成功。

制定实施了鼓励科技创新和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给予高级人才和专家津贴补助。

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

建成了7个疾病防控中心、6个传染病院(区)和1个紧急救援中心,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3个、村卫生室50个。

防止了非典疫情的发生,切实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

实行了乡镇卫生院财政全额管理,平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提高到77.53%。

实施“少生快富”工程,落实人口计生奖励扶助政策。

新建(改扩建)乡镇计生站76个、村计生室1444个。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19.92‰、13.12‰下降到2005年的14.59‰、7.72‰,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降低1.08个千分点。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完成了4个县级文化馆建设任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742个。

创作了《黄果树组歌》、《龙宫情韵》、《金果银瀑》等优秀文艺作品,群众性的文艺演出蓬勃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五年来,我们努力贯彻有关军事法规,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工作得到加强和发展。

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宗教稳定。

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老干、档案、史志、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进一步发展。

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依法按章履行职责,各人民团体在联系人民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六、认真做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制定《xx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37个子预案,建立了市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平台。

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刑事犯罪,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贯彻落实《信访条例》,重视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认真做好征地、拆迁、工程移民、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

注意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作用。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三下乡”、“四在农家”等活动深入推进,全面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机关”等创建活动,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能,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的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提高了政府及政府部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加大民主政治建设力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共办理建议405件,提案1050件,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政府工作。

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认真抓好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我们全面完成了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其中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9.7%、11.4%、15.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亿元,其中市县区属同比增长31.02%。

财政总收入完成14.7亿元,同比增长20.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31.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2亿元,同比增长16.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66%和6.54%。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8%以内。

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1.8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0.16%。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97亿元,同比增长63.62%。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比分别下降0.57和1.37个千分点。

新增3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18件实事”基本完成。

“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标志着我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五年的工作,我们积累了新的发展经验。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富民兴安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集中力量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开放意识,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要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突出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四是要坚持以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全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支持各县区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努力在全市形成充满活力,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创造性工作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和省在安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xx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的“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安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人才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实现xx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形成繁荣、富裕、秀美、文明新xx的初步格局。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指标是: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以内。

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做好“三农”工作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遵循“规划先行、群众自愿、政府支持、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为关键环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要保障,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加快改变村寨面貌。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分类指导,分级抓好试点示范。

强力推进农村党支部活动有阵地、基层干部有报酬、业务运转有经费、提升素质有远教的“四有”工程,进一步实施好每村办一个科技示范样板点、办好一件群众最欢迎而又能办的实事、培养一名种养业科技带头人、培养一名大学生的“四个一”工程,巩固和扩大有保洁队伍、有堆放垃圾的场所、有管理制度的农村环境整治“三个有”工作成果。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形成具有xx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格局,取得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突破性进展。

(二)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的政策,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三农”倾斜。

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坡改梯质量,完成坡改梯20万亩,搞好“烟水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有效灌面13.5万亩,力争建成人均0.5亩基本农田。

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切实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综合利用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确保粮食年均产量保持在75万吨左右。

把生态畜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安全和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小区养殖和规模养殖,加大引草入田和草地改良力度,力争到201o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23亿元,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

坚持走精品农业的路子,在大力实施“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形成“多乡一特、多村一品”格局。

制定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集中力量发展油菜、蔬菜、烤烟、脱毒马铃薯、茶叶、中药材、山苍籽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

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建立基本覆盖县区、乡镇、村的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加快发展。

推动传统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四)深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

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采取项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长期救助等扶贫方式,切实搞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抓好旅游扶贫等工作,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帮助低收入人口稳定提高生活水平,努力抑制因灾、因病返贫。

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信贷扶贫资金,整合用好各类涉农资金。

继续实行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帮助贫困群众进一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增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设置初中的乡镇基本建成一所寄宿制初中。

全面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推动农科教相结合。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加快以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乡镇基本建立起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在全面完成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基础上,启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面。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乡镇卫生院的房屋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力度,使50%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力争覆盖率达80%以上。

继续加强乡村计划生育设施建设,加强计生人员培训。

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沼气工程和改厕、改圈工程,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切实做好化解乡村债务的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林业产权制度、供销社体制、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二、围绕建设xx综合旅游区的目标,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加快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改造。

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和适度外延相结合,强化xx的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xx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

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

改扩建黄果树大街、中华东西路、建军路等工程,建成市区二环路和虹山湖环湖路等工程,加快西秀新区和开发区道路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完成王若飞故居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贯城河治理二期工程、xx文庙环境整治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xx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虹山公园。

加快环城林带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公路沿线绿化,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以上。

大力实施卫生、光明、畅通等工程,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给排水、供电、防洪、消防、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依法强化城市综合治理,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将县城和有条件的小城镇建成促进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产业集聚的平台。

加强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走集约化发展路子,把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产业向城镇集中,以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带动城镇发展。

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

广开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小城镇建设。

重点在沿主要交通干线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镇,发挥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形成等级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黔中城镇群。

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四)围绕旅游发展服务业。

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社会联动”和“一业带百业、百业促一业”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商贸流通业的聚集辐射功能,把xx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

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拓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领域。

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准入制度,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