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675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1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docx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

 

特殊教育基本知识

 

1.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3

2.感觉统合……………………………………………………4

3.爱与智慧的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理论…………………7

4.特殊需要儿童的随班就读………………………………11

5.应用行为分析(ABA)及行为管理---探究行为的奥秘………15

6.特殊儿童学前康复………………………………………25

 

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特征

一、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生源的变化。

我国新生儿出生率每年1600万,残疾新生儿控制最好的时候是千分之十二点八,目前北京、江苏是控制最好的地区——千分之二十三。

今后盲、聋孩子越来越少,脑瘫、孤独症孩子会越来越多。

2001年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已成为精神类残疾最大种类。

弱智、自闭、多动是现在残疾孩子的特征。

自闭症儿童特征:

缺乏相互性交往;难以与同龄人发展友谊;难以理解别人的想法、情绪和动机;缺乏同理心;语言发展迟缓或未能发展语言能力;难以理解别人说话的深层意义......

学生的变化:

单一残疾→多重残疾,轻度→中重度,传统残疾→新型的残疾,义务教育→生涯教育

二、如何理解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科书):

运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设备对特殊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

按对特殊儿童的不同理解,有广狭两义。

•特殊教育:

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特殊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与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和教育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增强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特殊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通过尽力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特殊教育学基础》)

•特殊教育名词标准:

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一般或专门设计特殊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尽可能与普通教育融合的方式对有特殊教育需要者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广义为对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者的教育,狭义为对有残疾者的各级各类教育。

美国的94——142公法中关于特殊教育定义:

•特殊教育是一种特别设计的教学。

对父母而言是免费的。

特殊教育是用来满足每一个残疾儿童独特需要。

特殊教育场所包括课堂教学、家庭教学(送教上门)、医院(床边教学)、寄宿机构(福利机构)教学。

三、特殊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1.个别化地制定计划:

单独为每名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和任务。

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也针对每名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安置学生的依据不是他们的残疾标签,而是哪种环境或安置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充足的学习机会。

•2.特殊化:

可以依据特殊化的方法、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区分开。

有时二者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例如使用盲文和盲生交流),但有时确很微小(例如,教师系统地逐渐减少提示以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

•3.强化:

强化是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一个重要特点,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强化。

强化的是期望的行为,期望行为频率的增加。

教学过程强调细节、精确、结构和清晰。

教育的细节对孩子很重要

•4.目标导向:

教学旨在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能力并在当前和未来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教学的价值是由学生所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决定的。

•5.基于研究的教学方法:

(在特殊教育中)只有那些被科学研究证明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才应该被付诸实践。

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同样有效,对于那些本来就落后于其非残疾同伴的残疾学生来说,必须为他们提供最高品质的教学才能帮助他们缩小与非残疾同伴之间的成就差距。

•6.相关服务:

指交通以及用于帮助残疾儿童获益于特殊教育的发展性、矫正性和其他支持性服务。

包括:

言语病理学、听力学、心理学服务;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娱乐活动;早期干预和儿童期残疾的评估;咨询服务;用于诊断和评估目的的医疗服务;学校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父母咨询和培训。

•7.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直接的和频繁的评估:

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直接的和频繁的评估,并利用这些时效性很强的评估结果对课程和教学进行调整。

这也是特殊教育很重要的特点。

四、当今特殊教育的热点问题有什么?

•口手之争

•全纳教育与特殊学校之争

•医教结合

•教师资格与特教教师资格之争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层次上的三个争议问题

全纳教育与特殊学校:

中国:

30万人口城市建立特殊教育学校。

发达国家:

融合教育,全纳教育。

医教结合:

华师大:

海派研究,跨学科研究,医教结合。

北师大:

京派研究,医学的终点就是教育的起点。

五、特教教师专业化问题。

特殊学校与普通教育的区别

普教特教

明确的目标弹性的目标

及时的评价延时的评价

固定的内容个性的内容

专家的引领自我的探索

现成的教材个别化教学

同质的对象差异的对象

相对的独立依赖环境

…………

操作研究

•普教特教

•教师队伍的建设专家队伍的培养

 

感觉统合

一、感觉

1.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生理机制

外界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3.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

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

③思维迟钝;

④暗示性增高;

4.感觉的分类

第一类是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第二类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呼吸道)。

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二、感觉统合

1.感觉统合(SIT)

感觉统合是指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向环境反馈信息的互动过程,具体地说:

当外界刺激,通过人的视、听、味、嗅各种感觉器官、神经组织进入大脑各功能区,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筛选,然后才能指挥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形成有效的统合。

2.感觉统合失调

即外部感觉信息进入神经中枢后并不能很好地组合,整个机体不能和谐运作,使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削弱,学习或工作效率低下。

时间长了,这种不和谐运作与所产生的低能表现必然导致心理障碍。

3.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

①视觉障碍的可能表现

看电视或玩圆圈游戏时,喜欢晃动身体或是斜着身子。

视线很难跟随移动中的物体,如飞转而过的乒乓球。

不喜欢视觉直接接触,常用手势表达其需要,谈话时目光闪烁。

弄不清物品之间的位置关系,经常会撞到家具或是上台阶时踩空。

②听觉障碍的可能表现

在没有其它声音干扰的情况下,不能集中精神听一个声音。

听到尖的、高的、金属的、突然的声音极其痛苦,即使是一些常人觉得正常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

③嗅觉障碍的可能表现

对一些气味特别敏感

对一些难闻的气味没有感觉。

挑食。

④味觉障碍的可能表现

吃东西会经常呕吐。

经常舔或尝不能吃的东西,如:

玩具或是橡皮泥。

喜欢特别辣或是特别热的食物。

⑤触觉障碍的可能表现

对无害的接触行为,或是立刻进行激烈地攻击或是逃开。

讨厌某些类型的衣服,对袜子的连接部位、鞋、还有衣服上的标签特别敏感。

自己的东西掉了,也没有觉察到。

对自我的身体意识很差,只有在受到很强的压迫,自己的身体才有感觉。

⑥前庭觉障碍的可能表现

不喜欢体育活动,如跑、跳、滑雪或是跳舞等。

不喜欢玩秋千、滑梯等。

喜欢头朝下的感觉,或是吊在床沿边荡来荡去。

平衡感很差,总是摔倒。

快速地冲撞家具或是物品,而且明显是故意地。

⑦本体觉障碍的可能表现

喜欢靠着、冲撞别人或是物品。

在做不熟悉或是复杂动作的时候有困难。

如第一次穿溜冰鞋。

喜欢抻拉衣服、咀嚼衣袖或衣领。

4.感觉统合失调原因

(一)抚养方式不当及环境影响

(二)孕期卫生

(三)婴幼儿期头部外伤及疾病

(四)遗传因素

(五)过大的心理压力

三、感觉统合训练

1.定义:

感觉统合训练是以科学有效地运用社会环境和使用各种物理器材为手段,以运用适当强度的外界刺激,有针对性地发展儿童感觉器官功能的协调能力,促进他们大脑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整合功能,使其以感觉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训练。

2.2.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儿童中心原则

针对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

快乐性原则

渐进发展原则

3.感觉统合训练

触觉训练:

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

训练器材:

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触觉板。

前庭平衡觉训练:

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系统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组织神经健全、前庭平衡及视听能力完整程度。

训练器材:

圆筒、平衡踩踏车、按摩大龙球、滑梯、平衡台、晃动独木桥、袋鼠袋、圆形滑车。

弹跳训练:

调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觉神经系统,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

训练器材:

羊角球、跳床。

本体感训练:

强化固有平衡、触觉、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训练器材:

跳床,平衡木,晃动独木桥、滑板、S型垂直平衡木、S型水平平衡木、圆形平衡板。

 

爱与智慧的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一、蒙台梭利生平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在意大利。

父亲是贵族的后裔,一位思想保守的勇敢军人。

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12岁时进入米开兰基罗工科学校,且于1886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

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

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就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

1892年,蒙台梭利进入医学院。

1896年,蒙台梭利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首位医学女博士。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的一幢旧公寓里,集合了六十位三到六岁幼儿,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蒙台梭利以儿童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先由观察、再经探试、然后实验孩子的反应,并予以启发或诱导。

最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去成长。

称作“实验教学法”

1949、1950、1951年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资格。

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享年82岁。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在蒙氏教室里,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它们都是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

二、蒙台梭利教育六大理论

1.环境适应论

2.独立成长论

3.生命自然发展论

4.吸收性心智论

5.工作人性论

6.奖惩无用论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

1.以儿童为中心

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蒙台梭利:

“每个儿童都可以选择适合他自己发展阶段和当时学习兴趣的材料学习。

3.不“教”的教育

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学习动机来自儿童的内部,为了满足内在成长不同层次的需要,逐渐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蒙台梭利——我听到了,随后就忘记了;

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4.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挖掘潜力。

蒙台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