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6008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完整版

Documentserial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

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

新闻的特点:

⑴?

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

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

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

时效性。

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是时间上的新。

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

二是内容上的新。

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

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

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如:

《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

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

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

wú?

摧枯拉朽:

kū?

荻港: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

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

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

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

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电头( ):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

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

法国:

法新社。

英国:

路透社。

美国:

美联社,合众社。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

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

(前)引标:

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

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

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的导语: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

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分析新闻六要素:

(即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六、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

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

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

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

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③分析第三层:

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与第一句照应。

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

“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

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

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

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

(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

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

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

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

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

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

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⑸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真实、及时、准确——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

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

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七、小结:

文章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八、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要求:

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