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627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

核心提示:

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作用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课美好的生活导向

1课1框生活处处有哲学P4

1.哲学的产生:

P4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

P5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的作用:

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的本义:

P6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5.哲学的任务:

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7

1.世界观与哲学:

P7

世界观

哲学

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主体不同

世界观人人都有。

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特点不同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和朴素的。

哲学是自觉形成的,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

形成关键

实践中具体知识的积累。

哲学家的加工。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与方法论:

P8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③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具体科学与哲学:

P8

具体科学

哲学

知识范

围不同

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研究对

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主要作

用不同

具体科学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哲学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题模板:

哲学的内涵。

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2课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10

1.哲学的基本问题:

P10-

基本问题

内容

重要性

原因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①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②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论。

2课2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

1.哲学的基本派别:

P12

基本派别

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

1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③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附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P12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

观点

认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生活存在。

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①第一次实现了在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局限性

1的观点只是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1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

③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点

三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附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P13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

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错误

原因

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共同点

1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因此,从性质上讲,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

②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

因此,从作用上讲,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

2.哲学的两个对子:

P14

两个对子

内容

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3课1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P16

关系

表现

原因

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哲学。

(1)任何哲学都是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

1任何哲学都对时代具有反作用。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因为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③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3课2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P18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

P18

产生条件

表现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①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②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P18

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在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P21

含义

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内容

哲学思想

地位

毛泽东思想

精髓:

实事求是;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

核心提示:

物质运动规律意识认识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4课1框世界的物质性P28

1.自然界的物质性:

P28

世界观原理

方法论要求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

P29

含义

特性

实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P30

世界观原理

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世界的物质性:

P30

世界观原理

1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课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31

一.运动:

1.运动的含义:

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P31

内容

表现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②反对一种错误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就是在运动观上坚持了唯物论思想。

②反对的一种错误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唯心主义认为,运动的主体要么是神、上帝,要么是人的意识、思维。

3.运动的特点:

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的特点: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4.运动的特殊状态:

P32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的含义

静止的特点

1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P32

2、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内容

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反对的错误观点

1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

215、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呢?

(P73)二.规律:

1.规律的含义:

P33

含义

6、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表现(理解即可)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①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

②规律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是浮现于外表的现象的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规律无法被人们直接感知,而需要人的思维通过规律表现出来的现象来把握。

③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④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

⑤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的特点:

P33

世界观原理

方法论要求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

即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

32、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规律具有普遍性(是普遍的):

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①规律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4

5答:

如蚂蚁、蝗虫、蚕蛾、蚜虫、蟋蟀、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等。

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注意:

人们可以认识、发现、利用规律。

但是不能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5课1框意识的本质P35

1.意识的含义:

p35

角度

内容

表现

从起

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②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1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②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促进了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从生

理基

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内

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脑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

②客观存在是意识生成的原材料。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本质)。

④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物质决定意识:

P37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5课2框意识的(能动)作用P38

1.意识的特点:

P38

内容

表现

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意识的作用:

P38

内容

表现

人能够能动

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

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①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错误的意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①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②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原理

方法论要求

物质决定意识。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40

含义

如何做到?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要尊重客观规律。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答题模板:

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要做某事的原因或要求。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6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42

1.实践的含义:

P42

含义

表现(理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p42

特点

表现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1首先,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2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

3最后,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即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P43

分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44

内容

具体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一种认识是否是正确,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要求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尤其是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课2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p46

1.真理的含义:

P47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p47

内容

表现(理解)

1真理是客观的

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也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更不会受到权利、地位、金钱的影响,即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就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P48

世界观

原理

①认识

具有反

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一是,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二是,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②认识

具有无

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一是,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二是,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三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③认识

具有上

升性/前进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

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核心提示: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7课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P54

1.联系的地位:

P5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联系的含义:

P54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联系的普遍性:

P54

世界观原理

联系

是普

遍的

含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表现

1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