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57.79KB ,
资源ID:735627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562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docx

1、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的产生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作用 哲学的本义 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内涵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两个对子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课 美好的生活导向1课1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P41.哲学的产生:P4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的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的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4.哲学的本义:P6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5.哲学的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课2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P

2、71.世界观与哲学:P7世界观哲学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主体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特点不同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和朴素的。哲学是自觉形成的,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形成关键实践中具体知识的积累。哲学家的加工。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与方法论:P8世界观方法论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1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

3、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具体科学与哲学:P8具体科学哲学区别知识范围不同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主要作用不同具体科学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具体方法。哲学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联系1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题模板:哲学的内涵。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产生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2 课1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P101.哲学的基本问题:P10- 基本问题内容重要性原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

5、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的标准。凡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论。2课2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P121.哲学的基本派别:P12基本派别根本分歧唯物主义1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附表: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P1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

7、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生活存在。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第一次实现了在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局限性1 的观点只是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1 有机械性。具有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共同点三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8、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附表: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P13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错误原因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共同点1 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因此,从性质上讲,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列宁说,唯心主义是

9、“一朵无实花”。因此,从作用上讲,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2.哲学的两个对子:P14两个对子内容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3课1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P16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P16关系表现原因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哲学。(1)任何哲学都是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

10、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哲学反作用于时代。1 任何哲学都对时代具有反作用。2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因为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3课2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P1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P18产生条件表现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

11、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8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在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21含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内容哲学思想地位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12、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 运动 规律 意识 认识 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4课1框 世界的物质性 P28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世界观原理方法论要求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物质:P29含义特性实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0世界观原理2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世界的物质性:P30世界观原理1 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课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

14、律 P31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31内容表现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反对一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1 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就是在运动观上坚持了唯物论思想。反对的一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认为,运动的主体要么是神、上帝,要么是人的意识、思

15、维。3.运动的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4.运动的特殊状态:P32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的含义静止的特点1 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2、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6、。内容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反对的错误观点1 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 2 15、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0、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

17、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3、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呢?(P73)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P33含义6、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表现(理解即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规律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是浮现于外表的现象的联系。现象

18、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规律无法被人们直接感知,而需要人的思维通过规律表现出来的现象来把握。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 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规律的特点:P33世界观原理方法论要求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即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 3 2、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规律具有普遍性(是普遍的):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规律客观

19、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4 5 答:如蚂蚁、蝗虫、蚕蛾、蚜虫、蟋蟀、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等。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人们可以认识、发现、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5课1框 意识的本质 P351.意识的含义:p35角度内容表现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 粹的动物心理不

20、会自发地形成意识。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促进了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 脑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 客观存在是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本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物质决定意识:P37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5课2框 意识的(能动)作用 P381.意识的特点:P38内容表现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自觉选择性意识

21、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意识的作用:P38内容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正确的意识促进客

22、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原理方法论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4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P40含义如何做到?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1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把发挥主观

23、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答题模板: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要做某事的原因或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6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7 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6课1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p421.实践的含义:P42含义表现(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 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p42特点表现实践具有客

24、观物质性1 首先,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2 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3 最后,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2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3.实践的基本形式:P4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内容具体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通过

25、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 一种认识是否是正确,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 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26、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 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尤其是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6课2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p461.真理的含义:P47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特

27、点:p47内容表现(理解)1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也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更不会受到权利、地位、金钱的影响,即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就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28、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P48 世界观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一是,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二是,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一是,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二是,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三是,认识的基础社

29、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上升性/前进性含义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表现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方法论要求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 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核心提示: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7课1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P541.联系的地位:P54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联系的含义:P54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3.联系的普遍性:P54世界观原理联系是普遍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表现1 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