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58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docx

第2829课时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政治·职业生活

教案

第28--29课时

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2、理解: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3、运用:

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

从自身做起,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2、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3、提高应对竞争和挑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出发,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关注改善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重点、难点]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案例资料】:

“大眼睛”苏明娟

【教师提问】:

1.是什么改变了苏明娟的命运?

2.在党的惠民措施的帮助下,许许多多的人像苏明娟一样,“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新课讲授:

第12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1、关注改善民生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教育的定义

【教师引导】:

利用多媒体呈现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教育?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

【教师讲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增进人类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主要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部分构成。

普通教育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组成。

职业教育是指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受教育者个体的综合职业素质获得和谐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动。

成人教育是指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对成年人进行的学历教育。

2、教育的作用

【教师引导】:

明白了教育的含义,那么认真思考教育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

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归纳

【教师讲评】:

结合多媒体资料和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总结

(1)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是社会各项事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教育向人们传授科学文化及生产知识,培养具有各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劳动者,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教育落后是国家贫困之源,教育发展是国家发达之本,教育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

可以说,未来世界,谁掌握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综观世界可以看出当今国际竞争突出地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对一个国家来说,综合国力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拥有高新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3)教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影响到未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通过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的教育,使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仅具备智慧素质,而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与社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多媒体资料】:

出示数据,说明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多媒体资料】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4、职业教育的体系

【教师讲评】: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两级。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指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主要形式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等。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指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

二是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按照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属于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它职业性的培训等。

【多媒体案例】:

汪洋,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毕业。

3年后,汪洋决定“自我召回”,插班到中专学校“回炉”,学习操作机床。

王鹏,某职业学校毕业,和一批大学生一起被分到某企业空调维修车间工作,王鹏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一段时间后,被领导任用为质量监督员。

【教师提问】:

(1)大学生为什么要回炉?

(2)中专生有前途吗?

【教师点拨】:

(1)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带有比较明显的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特征,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国家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大有作为。

5、职业教育的作用

【教师引导】:

请学生思考我们的职业教育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呈现的相关资料讨论分析

【教师讲评】:

第一、职业教育也被称为就业教育,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培养各类有基本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实用能力和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

职业教育是面向广大民众的教育,根据各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既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也提高了国民素质。

第三、职业教育也被称为终身教育,是每一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面临需要接受的一种教育。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立创业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当前各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如英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是独立经营的实体,职业教育分类繁多。

德国实行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16岁至19岁的青少年有超过70%的人接受职业教育。

美国的高中教育中,进行职业课程教育的占89%左右。

澳大利亚有80%的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

他们的成功做法告诉我们:

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都是高素质的中等或高等的职业技术人才。

[活动平台]职业人形象设计

目标:

理解职业人形象对企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步骤: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种职业,了解此项职业的宗旨和文化;讨论确定设计图标方案,搜集相关参考资料,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职业人形象的图标;上课进行交流,并选出最佳职业人形象设计方案。

(二)迈向病有所医新时代

1、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教师活动】:

结合多媒体呈现的图文资料,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讲评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指由政府统一组织,向居民公平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组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的本质含义是“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支付能力等,都享有同等权利。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它既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用水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规范诊疗程序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教师活动】:

结合多媒体呈现的图文资料,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讲评

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主要做法就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农民个人筹资一小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一大部分。

【多媒体案例】:

农民徐大爷患脑溢血住院用去1.2万元,拿到了1.075万元的报销款。

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写下平生第一篇散文,歌颂党的新政策。

【教师提问】:

徐大爷为什么这么高兴?

【教师点拨】: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农村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情况

年份

试点量(个)

农民参合(亿)

参合率%

2005

678

1.8

75.7

2006

1451

4.1

80.7

2007

2448

7.3

86

2008

2729

8.14

913、.5

3、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

【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展示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

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源泉,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高度重视人们的健康问题,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让社保的阳光普照全民

1、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政府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内容。

养老保险或称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工伤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是指当劳动者患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导致劳动力暂时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案例资料】:

张冲应聘到某公司工作,公司提出如果职工要求办理社会保险,每月就从工资中扣除400元。

张冲认为还是多拿些工资好,至于办不办社会保险不着急,于是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公司对社会保险概不负责。

【教师提问】:

张冲的想法有道理吗?

(2)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对象有三类:

一是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而提供各种福利服务。

如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建设、家庭补充津贴、教育津贴、住宅津贴等。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援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和自立能力。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给予的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补助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等。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实施对象

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

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的工薪劳动者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则医疗保险

社会救济

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

社会成员或残疾、生活无保障人员

公共福利、职工福利、特殊福利

社会优抚

军属、烈属、转业、伤残军人

优待抚恤

社会互助

群众性互助互济

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

【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介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4、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劳动力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人们社会生活的风险,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劳动者自身的生产不会因为生活陷入困境而中断,通过对家庭的救助,利于下一代的顺利成长。

(2)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能够刺激社会总需求,保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同时还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如一些基金类的社会保障基金可移用于社会的生产建设。

(3)是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通过调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保证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利于社会的稳定,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教师点拨】:

每一个劳动者,在其一生中总会遇到生、老、病、死、伤、失业等风险,除了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外,还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不是只和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有联系,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个劳动者,和所有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

二、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

【学生活动】:

分小组积极讨论分析

【教师讲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首要内容:

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核心内容:

利益分配平等

第一次分配按劳分配。

第二次分配要防止贫富差距拉得过大,控制在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维系和谐社会不仅有法律,而且还要有道德。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道德是基础,法治是道德更高的要求。

诚信友爱是道德的核心,也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

诚心与爱心称之为道德之心。

【案例资料】: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教师提问】:

为什么要评选道德模范?

【教师点拨】: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次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都是群众爱戴的先进典型,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我们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

(4)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是指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安定有序包括两个层面:

宏观结构上看:

安定有序是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稳定有序

微观结构上看:

安定有序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内在结构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协调和交融。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生产发展:

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条件

生活富裕:

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良好生态环境:

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须坚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教师活动】:

多媒体呈现对比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学生活动】:

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总结书本知识得出结论。

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二,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3、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多媒体呈现的图文资料讲评。

第一、明确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第二、志存高远。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第三、勤奋学习。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第四、投身实践。

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青年学生的奋斗和奉献。

青年学生要深刻认识国情、市情、乡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中去。

【思维拓展】:

“和谐”的词义是指配合得适当、匀称,有融洽、调和之意,原指音律、音调的和谐。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概念。

第二、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状态。

第三、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第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

狭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区别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

【教师引导】:

课下思考你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是哪一种?

[活动平台]志愿者在行动

在本届奥运会上,170万名志愿者参与服务,是奥运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他们用累计超过2亿小时的服务,在万余个工作岗位上奉献着热情和汗水,用微笑来体现中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和开放自信的精神风貌,用优质的服务替人们排忧解难,增进了世界和谐。

在闭幕式上,奥运会首次增加了向志愿者献花的环节,这是对志愿者的高度褒奖。

目标:

学习奥运会志愿者精神,通过实际行动,奉献个人力量,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综合品质和道德品格。

步骤:

为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为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以及贫困地区提供志愿服务。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首次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

每个家庭。

——十七大报告摘录

2、“五位一体”在十八大中提出

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十八大报告摘录

3、马克主义中的“生态文明”

马克思以“对象性活动”概念为基础,在现实的实践中探讨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并将这种探讨推进到社会历史的存在论层面,把握住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真正统一,揭示了造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社会历史根源,实质成为当今生态哲学不可跨越的理论资源。

同时马克思深刻、现实的生态思想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

4、“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以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5、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中央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十八大又提出了“五位一体”新概念,这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6、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7、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1)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法则,生态文明的提出,充分

显示了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

(2)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理念的升华,

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推进、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3)生态文明的提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诠释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内涵

(4)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所处新的历史方位之战略选择,

既是中华名族生存发展之基础,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

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8、我们该如何做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