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一、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生字词、作家作品、名言名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等。
二、提高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能熟练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复习重点:
提高语文应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复习方法:
学生在自主中与同学合作地完成。
一、掌握一些生字词
《风筝》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
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
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
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
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物:
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
惊慌。
虐杀:
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
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忆读书》
悬念:
持念,惦记。
若有所失:
好像失去了什么。
无聊:
这里是精神无所寄托的意思。
人情世故:
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消遣:
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
索然无味:
没有一点趣味。
无病而呻:
没有病却发现痛苦的声音。
这里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风花雪月:
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行文。
自已:
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山中避雨》
趋之如归:
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趋,小步急走。
寂寥:
寂静空旷。
怨天尤人:
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尤,责怪。
嘈杂:
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
(、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
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望洋兴叹:
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仰望的样子。
兴,发出。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萍水相逢:
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乐以教和:
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煞费苦心:
费尽心机。
滑稽: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猝不及防:
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恶作剧:
指戏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
六神无主:
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
俗不可耐:
趣味低下,令人无法忍受。
奸笑:
阴险的笑。
心血来潮:
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言简意赅:
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刮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乳臭未干:
奶腥气还没有去掉。
指人年幼或年幼无知。
盛气凌人:
傲慢的气势逼人。
微不足道: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趾高气扬:
高高举步,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大动肝火:
大发脾气。
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冰心(1900~1999),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有诗集《繁星》和《春水》等。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三、课文内容梳理
《风筝》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忆读书》全文为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读书好。
这一部分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发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⑵能扩大知识面。
⑶对写作有帮助。
⑷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二部分:
多读书。
涉猎古今中外。
第三部分:
读好书。
要会比较挑选。
《山中避雨》第一段:
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
记叙心情的转变:
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
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
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
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课文按作者所记内容的因果联系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⑴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⑶给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脚注。
第二部分:
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⑴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⑵使报纸销量大增。
⑶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四、积累一批优美的语句或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矛盾。
2.作者说:
“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
”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
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
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
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
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五、理解各篇的主题
《风筝》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也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忆读书》课文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展开,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可从四个方面来看:
⑴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⑵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⑶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⑷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山中避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来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它们发表在报纸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六、学习一种妙想
《风筝》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的段落,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作用相同吗?
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开头由北京的春天写起,写了北京春天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引起对故乡的“风筝时节”的回忆,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同时奠定了怀念的感情基调。
结尾一段是对风筝事件的总结,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与此同时,字里行间里表明了自己深深的自责。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
叔叔外出,让“我”编一期周报,“我”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讽刺和《汉尼巴尔周报》对立的一家报纸编辑希金斯,这件事写得很详细,标题、插图内容及“我”当时的心理状态,都有交你。
第二件事情,是撰文讽刺两位名人,概述,一笔带过。
第三件事是讽刺新来的外乡人——一个雇工裁缝,起因、经过,甚至原文都写出来了。
三件事情,两详一略,疏密有致,重点突出。
“我”的这次尝试,产生了很大反响,一一道来,使我们从而面了解到作者语言的讽刺力量,读来妙趣横生。
七、重温一个阅读语段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哪里呢?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笋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2.用横线画出选文第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段中的加点词语“荡漾”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4.选文第段的画线句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弟弟怎样的感情?
5.你说弟弟知道哥哥讨厌风筝吗?
为什么他还要做风筝呢?
6.选文第段中,加点词“傲然走出”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7.想像一下,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弟弟,想了什么?
又做了什么?
参考答案1.由冬天在北京看到放风筝,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2.第段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第段写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与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3.“荡漾”用得好。
因为这里的春天指小时候故乡的天空中飞荡风筝的春天,现在看到冬天北京天空的风筝,就联想到故乡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世界,所以用荡漾。
4.神态、动作,表现弟弟的天真活泼和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5.知道。
因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6.写出“我”当时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弄坏小兄弟风筝为胜利的骄傲心理。
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