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168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

《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寻香之路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docx

寻香之路中国国家旅游杂志

寻香之路中国国家旅游杂志

香料的使用,曾经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起香料,胡椒、茴香这样让舌尖热辣的尤物仿佛更有一种浓墨重彩的存在感。

但香料之于中国人,其实情怀远远高于刺激,与实用价值相比,文化意义更加被重视。

 

我们想要寻访的这条芳香之路,不算波澜壮阔,却可曲径通幽,从中更多看到的不是异域风情,反而是东方文化的妙韵。

它隐约串连起广州、泉州、扬州、登州港这些曾经的海上丝路重镇,激发我们对那段灿烂岁月的想象。

 

无论是丁香对雅士身份的定义,还是博山炉暗藏的仙家哲学,寻香,同时也是寻觅中国文人的内心世界,寻觅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循香而行,收集遗美

 

 

随着大航海时代画卷的展开,香料传向全球,让这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世界各地将香料广泛应用于烹饪,很多地方对胡椒、茴香这等“热辣”之物有了执念。

据说小茴香有让爱人不变心的神奇作用,中东人把小茴香跟黑胡椒、蜂蜜拌成泥当作催情剂使用,中世纪的欧洲士兵出征时会带着妻子做的小茴香面包。

在中世纪的欧洲,胡椒是与银子同等价值的贵重物品,可以用来充当地租、工资和税金,拥有胡椒的数量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他没有胡椒”这句俗语,当时常用来形容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中国人对香料却有一种独特的诠释,形成了有异与其他民族文化的“香道”。

在中国,香料更多用于医疗、祭祀、美容等,被看成是“修己”、“平性”、“悦身心”的手段,成为文人墨客诠释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工具。

与世界香料版图上食用香料占据主导位置不同,在中国的香料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香薰文化。

 

 

以香正身

 

先秦时,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头百姓,都有佩香的习俗,他们用香囊驱虫辟秽,以兰草煮水沐浴。

春秋时,周游列国的孔子在68岁高龄返回故乡鲁国,见到山谷中兰花茂盛,香气高雅,联想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生涯,吟唱出了名垂千古的《猗兰操》,以兰花之幽香、清高表明内心操守,从而确立了品香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的外来香料品种不断增加,同时玄学盛行,传播甚广的道学、佛学都提倡用香,加上魏文帝、晋武帝、南唐后主李煜等爱香帝王的带动,香道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多种香料复合而成的合香,焚香和风雅生活直接划上了等号,不仅用于社交礼仪,更扩展成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当时的文人高士隐于林泉,焚香操琴,成为时尚雅事。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虽然放荡形骸,可以几个月不洗澡,但在操琴之时,必定会沐浴熏香。

曾指挥淝水之战的大将军谢玄,年轻时也是个香料爱好者,天天佩戴着一个紫罗香囊,叔叔谢安担心他玩物丧志,用打赌的办法将香囊赢了过去,一把火烧个干净。

 

 

东方式传奇

 

中国古人用香之多、之专,使得香料具有了某种传奇意味,衍生出各种故事。

 

盛唐时期,大批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输入中国,香料的使用更加普遍化和多样化。

唐代香料品种繁多,沉香、紫藤香、榄香、苏合香、安息香、爪哇香、乳香、没药、丁香、青木香、广藿香、茉莉油、玫瑰香水、郁金香、阿末香、降真香等外来香料基本都已传入,上层阶级所用香料之多,耗资之巨,远超前朝,许多州郡开始为朝廷进贡大量香料。

 

中国自产的香料樟脑也很受唐人偏爱,其中名贵品提炼上贡,称“龙脑香”,也称“瑞龙香”,成为文人雅士吟咏之物,经常出现在唐诗中,比如李贺的《春怀引》:

“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关于龙脑香的故事:

天宝末年,交趾国进贡了一批龙脑香,唐明皇惟独赐予了杨贵妃十枚,香气在十来步远都能闻到。

一次唐明皇与亲王手谈,杨贵妃观棋,乐师贺怀智奏琵琶助兴,风将杨贵妃的领巾吹到贺怀智的头巾上,许久方落,贺怀智回家后发觉满身都是龙脑香的气息,忙将头巾除下放入锦囊保存。

杨贵妃香消玉殒后,唐明皇对她追思不已,贺怀智将多年前保存的头巾献上,上面的龙脑香味依旧浓郁不散。

 

明清时期,品香之风盛行,宣德皇帝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罗进口一批红铜,亲自督促,铸成了著名的焚香炉具宣德炉。

而早在汉朝,汉武帝曾将焚香之器与中国仙家追求合二为一,成就了博山炉。

这些出自中国的香器如今已誉满全球,近到东洋,远至南美,宣德炉、博山炉都是考究之人的追求。

正因为这份将爱好讲究到极致的执着,当香料从异域流入时,中国人将其融进了属于东方的哲学与思想,再以中国特有的香器为载体,将这种属于东方的香料哲学,从中国流向全世界。

丝路重镇的往昔气韵

 

唐代,广州与扬州是主要的香料集散地,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在广州看到不计其数的外国船只,上面的香药、珍宝堆积如山。

侨居在长安西市和洛阳北市的胡商将名贵香料售出,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为贸易方便,他们成立了香行。

如今在南海沿岸老城,老铺旧址依然叙说着当年故事。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各色香料在中国的各个港口留下了它们的故事,又以这些港口城市为源头,辐射到中国腹地,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细微末节中,传递着一种神秘、奢华、隽永的芳香文化,同时与当地文化融合,呈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

原木在清代大量流入中国,檀香木、沉香木、降真香,清宫存积丰富,于是昂贵香木所制的家具成了品质生活的象征,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既而又成了身份象征。

 

寻香,同时也是寻觅一段历史印迹、市井遗风。

让我们经由一缕芳香的指引,走过那些海上丝路重镇,寻觅中国传统文化之遗美。

合浦:

寻觅士人之香

 

 

代表香料:

丁香

 

《南方草木状》记载:

“交趾(今越南南部)有荷香树,其花白而萦,叶如橘,花不香,实乃香,为鸡舌香,珍异之木也。

”丁香干燥的果实名母丁香,又名鸡舌香,干燥的花蕾名公丁香。

 

传入时间:

约公元前266年

 

传入路线:

爪哇群岛—越南南部(交趾、日南障塞)—北部湾地区—合浦

 

 

寻找士人之香,实际寻找的是当时以清洁、芳香为身份象征的士人态度,以及形成这种态度的那段盛世辉煌。

丁香的传入,像是异域香料进入中国的一个芬芳起点,由此,我们一方面可远溯汉代的士人之风,一方面也可探索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中国人扬帆世界的影迹。

随士风而盛行的鸡舌香

 

国外有生物学资料记载:

南洋群岛的丁香在公元前266年传入中国,几个世纪以后才被欧洲所知。

 

中国人能比西方世界早几百年认识丁香,与汉朝国力鼎盛、士风盛行密不可分。

丁香被称为“公子香”,在香料中自带“身份”。

传入伊始,突出的是一种身份象征,推崇独善、清高的风雅,因此在士人阶层大规模流行。

 

东汉恒帝时有一位叫刁存的大臣,上了年纪,又有口臭,恒帝每次和他交谈都苦不堪言,忍无可忍之下,赐了刁存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令他含在嘴里,这东西入口味道辛辣,刁存吓了一跳,以为是赐死的毒药,他魂不守舍地含着“毒药”回家,哭哭啼啼与家人诀别,恰逢一位朋友来访,要刁存将“毒药”吐出来看看。

“毒药”吐出,刁存嘴中竟充满浓郁的香气,朋友仔细一瞧,这哪是什么毒药,明明是一枚上等的丁香。

 

古时没有牙具,西汉时期爪哇使臣朝觐汉朝皇帝,口含鸡舌香,“其气芬芳”,得到汉朝皇帝的喜欢,此后汉朝郎官就有“含香奏事”的礼仪习惯。

《汉官仪》有载:

“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此后,“含鸡舌香”便有面君奏事、在京为官之意,比如刘禹锡的诗句:

“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

”也有同朝为官、示同朝之谊之意,比如明代陈汝元的诗句:

“御杯共醉龙头榜,春雪同含鸡舌香。

”而拒绝友人赠予鸡舌香,则有无心做官、退隐之意,如汤显祖的“三省郎官事已毕,与君吞却沉香花。

 

 

追溯异域香料最初进入中国的路径

 

丁香的传入,像是异域香料进入中国的一个起点,循着它古老的芬芳,合浦这颗北部湾明珠,闪耀着携带海洋能量的独特光芒走入我们的视线。

 

提到合浦,首先想到的是珍珠,这里“地瘠不谷,民多以出海捞珠异地易米为食。

”合浦采珠始于周朝,据记载,战国时期合浦人就将珍珠作为饰品与药品,和交趾商人交换粮食,到秦汉时期,合浦采珠业已经非常发达,这里不只是南珠产地,也是重要的珍珠集散地,设有珠市。

与珍珠齐辉的是合浦人的航海活动——古老的百越人架着满载南珠的巨木船,沿海北上进贡,或南下寻找买家,每个彼岸,对于“地瘠不谷”的合浦人都是生机。

 

7000年前,百越人就开始了航海活动,有人认为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有段石锛的岛屿,便是百越人海上活动所到之地。

百越人逐岛漂航,最远曾到达过拉丁美洲西岸。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南海、桂林、象郡,合浦属象郡管辖,有文字记载,当时是从合浦古港出发,沿海路西探,到达东南亚诸国及印度。

 

西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后返航。

这条航线载于《汉书·地理志》,是最早、最详细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记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追溯异域香料进入中国的路径、源流,合浦就是一个原点。

 

今日的合浦,依然有一种气韵,自善,倔强,像跟这里交情匪浅的苏轼、孟尝、陈铭枢一样,即便是一个自古商贾同行之地,却依然难掩文人之气。

合浦人带着司空见惯的心情,将一处处历史传奇融进了市井生活,对他们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昨日之事,认真、骄傲地活在当下,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

明正德年间建造的惠爱桥,结构与设计别具一格,合浦人天天从这座桥上经过,年轻人约会时也会说一句:

“7点桥上碰。

”市区内的孔庙,现在为廉州粮管所使用,大殿成了粮油站,当地人骑着摩托车来买米买油,都很规矩地停在大殿外头。

廉州中学里保留着天妃庙、海角亭、海门书院旧址、魁星楼四处文物,穿着校服的孩子天天在这里穿梭……

 

 

海上丝路的庞大版图,从这里出发

 

北部湾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站,这一点从当地保留的大量汉城、汉墓遗址可以得到验证。

 

大浪汉城遗址位于合浦县城东北约13公里的石湾镇,由城址、城墙、护城河、建筑遗址及码头遗址组成,西面依托周江(西门江周江河段),另三面有护城河环绕,并与古河道相连,它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记载。

 

现在的大浪汉城遗址,只残存下码头和城墙,码头用于运输,城墙用于阻隔与组织,其运输至上的城市职能已经表露无遗。

 

西汉晚期,合浦政治中心南移至现在的廉州镇,大浪汉城址在下至明代的千余年里一直被废弃在荒野上,没有人为的增筑与破坏,城墙、城壕、码头等基本布局都保存了最初的外形和样式,成为迄今国内发现的保持最为完整的汉代县治之一。

 

但是,考古学家推断,位于廉州镇西南侧的草鞋村遗址更有可能是古合浦郡城址,《汉书·货殖列传》载: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说的是正是当时的草鞋村。

草鞋村汉城址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南流江的支流西门江从城址西南角经过。

这里最初只是作为汉代古窑址被发掘,像这样大规模完整的汉代手工作坊遗迹在国内并不多见,其丰富的遗存要素,成为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的重要见证。

 

如果说汉代统治者在西北陆上开辟的对外通道,有抵御匈奴的军事、政治意味,那么以北部湾合浦古港为起点的这条丝路,应该是一条更为纯粹的商路,中国的珍珠、奇石、陶瓷、丝绸、琉璃、城砖从这里走向世界,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也在这里汇集,流入中国内地。

 

随着汉王朝对外贸易的扩展,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纷纷循海路而来,通过合浦进入中原,与汉王朝建立贸易、朝贡关系。

《汉书·地理志》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后汉书·天竺传》载:

“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

 

东汉以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往西延伸到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环北部湾沿岸的对外贸易,使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罗马文明实现了沟通和交流。

 

时至今日,历史的辉煌不再,但北部湾汉城、汉墓群的各种细节,依然叙述着昨日的磅礴与威慑。

合浦汉墓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如今都陈列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里,包括青铜、陶、铁、漆、金、银、玉石、香料、香具、玻璃、水晶、玛瑙、琥珀等器具,涉及生产、生活、商贸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汉代合浦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状况,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等地输入的舶来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亦是2000年前合浦人扬帆于世界的印证。

 

 

Tips:

 

关于丁香

 

■丁香,因花的形状似“钉”而得名,是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的一种香树,后被爪哇商人移植至苏门答腊和爪哇,在欧洲各国为香料疯狂的大航海时代,被英国人移植到马来西亚槟榔屿,又由法国人移植到马达加斯加。

上述岛屿至今仍是世界知名的丁香产地。

■阿拉伯世界将丁香视为真主的一滴眼泪,因其微辛性温、杀菌麻醉,治疗牙龈病、牙周病、龋齿病,将丁香汁液或丁香油涂于口腔患处,瞬间温暖洋溢,驱走病魔。

佛教《楞严经》有将丁香涂抹于戒坛的记载,认为其有除污净化的功能。

丁香传入欧洲后,因其具有抗菌、驱虫、麻醉止痛、暖胃等作用,一直是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在印度洋香料群岛争夺的重要物品。

■中国西南部的川、滇、藏地区是中国丁香的重要分布区,同时也是特有种最多的地区,藏南丁香、皱叶丁香等都是西南部的特有种。

在某些地区,人们认为丁香是谦逊、儒雅的象征,家长们会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备上干丁香的香包或茶包,寓意让孩子早日成为知识渊博的君子。

合浦必游之地

 

合浦的惠爱桥,原称金肃门桥,当地人称旧桥,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有500多年历史,如今依然在使用。

惠爱桥最为传奇的,是全身皆为木造,除了后来民国期间在跨中的上下节点及拱脚节点设角钢夹板外,其余部分均无任何铁器,可见当年民间智慧之惊艳。

 

 

 

漳州:

静逸无垢之地

 

 

代表香料:

樟脑

 

《本草纲目》载:

“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产地:

中国原产,盛产于福建、台湾

 

出口路线:

漳州月港—泉州—英国、日本、东南亚地区

 

 

说起香料,似乎总带着点异域色彩,樟脑却是个例外。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樟脑是以中国为发源地出口的最重要的香料,以药用安身立命,属性是镇静、清醒、去垢除恶,不太讨喜,却不可或缺。

漳州是昔日樟脑重要的出口之地,如今这里的古镇、老街,繁华已逝,却朴实自在,毫不浑浊烦嚣举足轻重的樟脑贸易

 

漳州盛产樟树,《本草纲目》载:

“樟脑出韶州、漳州,状似龙脑,色白如雪,樟树脂膏也。

”樟脑古称龙脑,在五代时已成为贡品,作为香药运用广泛。

 

相传,清末有一财主,因闽南天气潮湿,脚气严重,冬天也只能露趾在外,非常烦恼,一家小药铺以樟脑治好了他的脚气,财主以半副身家相赠,掌柜的婉言谢绝,财主坚持,掌柜的就说,你用了几罐药,就在药罐里放上铜钱给我吧,财主回家一问,只用了一罐半,心想一罐半铜钱太少了,于是差人给掌柜的送去两罐黄金作为谢礼。

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樟脑的奇效可见一斑。

因此闵、台一带曾出现求购热潮,形成独具特色的樟脑贸易,成为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曾由此引发战争。

 

福建内河流域周边多生长樟树,生产和制作历史悠久,且当地人力资源充足,19世纪末,外商纷纷到闽江流域开设樟脑收购公司,其中英国和日本商人最为积极。

外商和本地人还纷纷开设樟脑加工和制作工厂,“有樟树每乡,各制脑油出售”。

 

台湾于1860年开港,外国商人蜂拥而至,纷纷与官方签订规约,定购樟脑。

清政府决定对樟脑贸易进行统一管理,收归官办,实行专卖,“同治二年(1863年),艋舺料馆改为脑馆,竹堑、后垄、大甲等处均设小馆,以理其事。

”一切有关樟脑的事务,概由脑馆包办,严禁民间与外商直接交易。

清廷的专卖政策对外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一些外商不顾法令,私下向民间采购樟脑,导致商船屡屡被查处、扣留。

 

1866年,英国要求恢复樟脑自由贸易,被台湾官方拒绝,英国领事向总理衙门交涉无果,1868年9月,英国领事吉必勋以保护英商为由,正式向英国政府请求派军舰到台湾“保护”英商。

闽浙总督英桂遣派福建官员赴台与英方进行谈判,欲平息事态,最终不欢而散。

英国人随即诉诸武力,攻陷安平,这就是近代史上的“樟脑战争”。

1868年12月1日,中英签订了《樟脑条约》,共八条,主要内容是废止樟脑专营、订立外商采运章程、准许洋商直接买办樟脑、赔偿英国樟脑损失等。

 

 

繁华路隐月落白水镇

 

漳州月港(今龙海县海澄)是樟脑之乡,位于九龙江入海处,即海上交通和内河交通的融会处,因“一水中堑,环绕如堰月”、“外通海潮,内接山涧,溪水萦之如月”而得名,潮汐吞吐,气象豪雄,让人联想到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神龙岛”。

船出月港,沿南港顺流往东,经海门,至九龙江口的圭屿,经圭屿抵厦门港,后分路驶向汪洋。

 

月港僻处海隅,俗通外化,民间走私活动猖獗,明正德、景泰年间已是“居民多货番且善盗”;成化、弘治年间呈现“舟楫流通,商贾辐辏”的繁荣景象,有“小苏杭”之称;正德、嘉靖年间,“万港豪民多造巨舶向外洋交易……法不能止”,这时期广东、浙江的海商也于“漳泉等处造船卖货”,由月港“入番”;葡萄牙、日本的商船也常抵月港门户浯屿、南澳等,月港空前繁荣。

 

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局部开放海转,在月港设立县治并开设“洋市”,准贩东西洋,月港转变为合法的民间私商海外贸易港,万历年间达到鼎盛,“四方异客,皆集月港”,“货物通商旅,资财聚富商”,“货物亿万计”。

当时从月港输出的商品主要有樟脑、丝绸、布匹、(漳窑)瓷器、茶叶、砂糖、纸张、果品、铁器等;输入的物品也超过历代名港,据崇祯《海澄县志》记载,有“琐服、交趾绢、西洋布、吉贝布、银钱、犀角、象牙、玛脑、琥珀、玳瑁、龟筒、翠羽、鹤顶、琉璃、楠香、沉得香、速香、檀香、安息香、麝香、乳香、降真香、丁香、片脑、蔷薇水、苏合油、铅、羚羊角、明角、乌角、鹿角、獭皮、马尾、孔雀尾、黄蜡、白蜡、花梨木、乌楠木、苏木、棕竹、科藤、藤黄、阿魏、没药、血竭、芦荟、铜鼓、自鸣钟、倭屏风、倭刀、玻璃镜、嘉文席、藤花簟、眼镜、金钢钻、鹤卵杯、燕窝、西国米、胡椒、孩儿茶、蟹肉、波罗蜜、椰子。

 

明代月港有7个著名商市,分别为县口市(明代时海澄县南市在歧街,东市在新路口街,西市在亭下街)、霞尾街市(在海澄县城北门外,清乾隆时已废)、南门外市(在海澄县城南门外)、港口市(在港口桥至容川码头街段)、旧桥市(在西门桥西侧,清乾隆时已废)、新桥头市(在月边社,清乾隆时已废)、庐沈港市(隔港与石码相连,有桥相通,清乾隆时已废)。

作为国际贸易商港,月港在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厦门正式设立海关,厦门港成为闽南三角对外贸易的大商港,月港从此走向没落。

 

如今,月港这个地名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我们从厦门第一码头出发,沿着这条嘉靖、万历时期名躁远东的古航线来到白水镇——位于龙海市南部、古月港码头附近的一座内河小镇。

 

白水镇俗称“白水营”,位于山脚下一个类似栈道的狭长地带,貌似半月,一条山路通往内地,一条溪水东流入海,“外通海潮,内接山涧,溪水萦之如月”,名副其实。

 

棋盘式老街虽然不如旧时繁华,却自有一派静逸,街上的建筑多为旧时流行于南方大都会的红砖骑楼,走进老街,仿若进行着一次时空穿越,白水镇昔日的繁华依稀就在眼前。

 

镇上的老洋楼多已无人居住,商市早已不存,深巷里,家家门前都种着绿色植物,老街坊们个个神色悠然,他们身上有着先祖们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积淀,对外来人有着一种通情达理的善意。

 

临水人家都有自己的码头,昔日水路的辉煌依稀可见。

镇上两处著名庙宇——安怀宫和石龙宫,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都与“水神”有关,分别供奉“白水王爷”和开漳圣王陈元光,每年都会举办庙会活动。

临水而行,这里的时间流动得朴实而自在,虽然也带烟火气,但毫不浑浊烦嚣,自成一格。

 

 

漳州老街重现《京华烟云》

 

由白水镇一路北上,前往漳州市,途径海澄镇、石码镇,都是古代月港的中心,如今已全部是现代化街区,真正的明清老街则完整保留在漳州市区。

 

位于市中心的漳州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已有千年历史,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呈现了闽台建筑河洛渊源和与外来文化互动的结果。

 

明代,在月港的辐射带动之下,漳州城经济繁荣,成为“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商业、手工业城市和商品集散地,纺织业、药材业、金箔业相继兴起,形成民居聚集、店坊罗列的街区。

如今,建于明万历时期的“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始建于宋绍兴九年的漳州文庙还在,让人从斑驳中感知昔日辉煌。

 

历史街区内的居住与商业功能完美结合,街道、巷道、院落共同构建的结构,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综合体现了漳州的历史风貌。

街区内的民居别墅、园林宅第、商号作坊等历史遗存,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旧时代的生活、经商方式,是建筑、文化、城市发展的鲜活载体,极富代表性。

 

街坊们对老街区有着浓厚的自豪感,会对外乡人介绍说,《云水谣》、《台湾往事》、《台湾海峡》等影视剧都曾在老街取景。

据相关文章考证,林语堂早年生活在漳州,《京华烟云》里的老街原型,即是眼前的漳州老街。

 

 

TIPS:

 

香飘云外的中国樟脑

 

樟脑作为香药运用广泛,《本草纲目》载,可“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风油精”与“无极膏”都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外的老药,主要成分都是樟脑,研制和生产都在漳州。

作为早期“MADEINCHINA”的知名产品,这两款药如今依然风靡南洋地区,尤其是风油精,某知名品牌的风油精年产逾7000万瓶,是名副其实的“香飘云外”。

 

 

探访白水镇

 

路线推荐:

 

1.厦门客运码头—(船至)漳州港—(换乘公交车)白水

 

2.厦门第一码头—(船至)白水,途径海门岛—浮宫镇—九节桥,由外海行至九龙江内河

 

 

特产:

白水贡糖,浮宫杨梅。

镇上老街可以吃到正宗的闽南沙茶面和大鱼丸汤。

 

 

扬州:

美丽的延续与再生

 

 

代表香料:

乳香

 

《唐本草》载:

“出天竺国及邯祁,似枫松脂,黄白色。

天竺者多白,邯祁者夹绿色,香不甚烈。

微温。

主伏尸、恶气,疗风、水肿毒、恶疮。

 

传入时间:

秦代时传入广州,传入扬州大约是7世纪

 

传入路线:

阿曼—广州,阿曼—扬州

 

 

随着阿拉伯人与乳香一起到来的,是对某种美丽密码的破译与传递,这不仅反应在女性的容貌上,作为海上乳香之路的中国驿站,扬州也在一直延续着对美丽的独特诠释。

 

 

远道而来的阿拉伯商人

 

乳香古时又名熏陆香,是一种由橄榄科植物乳香木产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树脂。

它堪称是西方世界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香料,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广泛运用于宗教祭典、养生、医疗、美容等方面。

西方世界普遍认为乳香可止痛、化瘀、活血、消炎、杀菌、镇定、促进细胞再生、抗皱。

 

乳香的主要产地,是红海沿岸的索马里、也门、阿曼的佐法尔和哈德拉毛地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失落的古城邬巴尔(阿曼境内)被重新发现,被认为是古代乳香贸易的集散中心。

 

7世纪,善于航海的阿拉伯商人开辟了至中国广州、泉州、扬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乳香之路”,每年向中国出口大量乳香。

北宋初年,泉州陈洪进遣使于乾德元年(963年)十二月“贡白金千两,乳香、茶药皆万计”。

宋真宗尊崇道教,各地对乳香的消费大增,“道场科醮无虚日,永昼达夕,宝香不絶……袭庆奉祀,日赐供乳香一百二十斤。

”宋徽宗崇宁年间,“神霄宫事起,土木之工尤盛。

群道士无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