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857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docx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

巴黎圣母院毕业论文

LT

 

一、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5)

(一)爱斯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的美丑对照………………………………(6)

(二)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的美丑对照…………………………………(7)

(三)爱斯美拉达与甘果瓦的美丑对照…………………………………(8)

(四)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的美丑对照…………………………………(9)

二、人物自身内部的美丑对照………………………………………………(10)

(一)爱斯美拉达的前期与后期的美丑对照…………………………(10)

(二)克洛德性格中善恶美丑的二重性………………………………(12)

参考文献………………………………………………………………………(16)

谢辞……………………………………………………………………………(17)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

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并且产生久经不衰的艺术魅力,他的“美丑对照”的美学主张在《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得到了忠实的体现,并且对整部作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主要内容有:

大自然中美丑并存,文艺应该反映生活的一切方面,因为:

“事物都是通过相互配合而相互依存,更趋完整,彼此结合,相互丰富的”【1】(P186);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能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

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

“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1】(P187),“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作大自然给与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1】(P185),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

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事物。

它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1】(P183)。

这是浪漫主义的宣言,作为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这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3】(P216)。

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从整个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采取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对比原则。

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对比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命运。

我认为雨果所提倡的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既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个体的对比,又有同一人物自身内外、前期与后期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一、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

在人物对比体系中,爱斯美拉达无疑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人物,克洛德、卡西莫多、弗比斯和甘果瓦处在这个体系的较为次要的地位,通过他们对爱斯美拉达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美拉达形成强烈的对照。

(一)爱斯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的美丑对照

爱斯美拉达与卡西莫多都是作品中“真、善、美”的代表,这两者的对比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外貌上的美丑对照,心灵上的“美”的相通。

作品中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貌奇丑,甚至可以说是怕人,小说开始选他做愚人王便是因为他的一副尊容:

“四面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巴,猪鬃似的赤红色眉毛下小小的左眼,完全被一个大瘤子遮没了的右眼……而且又是矮子、驼背、跛子.他的全身差不多就是一个滑稽像”【2】(P47),他被人看做是一座被打碎但并没有好好粘合起来的巨人的塑像。

雨果说:

“鲵鱼衬托出水仙:

地底的小神使天使显得更美”【1】(P185)。

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的外貌对照正验证了这一点:

爱斯美拉达是一位由吉普赛人抚养长大的流浪舞女,她是上帝的宠儿,她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她是“仙女、天使”。

她有优美的亭亭玉立的身材和褐色的闪着漂亮金光的头发还有那乌黑的的大眼睛,“她伴着鼓声跳舞,窈窕、纤细、活泼的像一只黄蜂……是一位神奇的妙人儿。

连她的名字也有着魔术般的效果”【2】(P66)。

卡西莫多在养父克洛德的指使下,劫持了爱斯美拉达,而当卡西莫多为此罪行受到刑罚在广场受辱受鞭笞时,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却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给他送去了甘泉,她在广场的耻辱柱上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从怀里掏出水罐并且温柔地举到卡西莫多的嘴边,卡西莫多流下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流出的第一滴眼泪。

正是因为这一滴水唤醒了他沉睡的人性、感知与朦胧的爱情,这股甘泉渗入到他干枯荒芜的心田,真正点燃了他生命的魂灵。

爱斯美拉达这一善举与虚伪的克洛德,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眼睁睁地看着卡西莫多受难遭殃而见死不救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多么崇高伟大!

外表粗俗不堪的卡西莫多内心却是十分美好的,自从恩人爱斯美拉达撞进他的生活后,他的生活便有了色彩。

在保护、照顾爱斯美拉达的过程中,他在内心深处爱上了她。

他把她比做“阳光”、“雨露”、“小鸟”。

只要她高兴他就高兴。

爱斯美拉达怕见他那张可怕的脸,他就时时把脸藏起来,痛苦地用头去撞,总等她熟睡之后给她送吃的;在爱斯美拉达理解他时,他高兴得发狂,不顾一切地敲响了钟楼上所有的钟;为了暗中保护爱斯美拉达他就整夜睡在她房门外的地板上;他用最朴素的方式爱着爱斯美拉达还有他的爱情。

他知道爱斯美拉达的爱和痛,忍着内心的痛楚去找弗比斯,遭到拒绝被殴打后为了不让姑娘伤心还隐瞒真情。

在同乞丐王国的误会冲突中,为了她敢于和庞大的军队作战;当得知克洛德是害死姑娘的凶手之后,卡西莫多怀着满腔的愤怒毫不犹豫地将其从钟楼顶推下,守着心爱的人死去。

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他们虽然在外形有着天壤之别,内心却一样的善良纯洁,这样美与丑的对比也到了极致,让人不禁思考:

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丑陋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纯真的心,这时丑的也变成美的。

卡西莫多内心的美和淳朴忠诚的爱与爱斯美拉达的美和善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的美丑对照

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都有漂亮的外表,单从这一方面看他俩是比较相配的。

但弗比斯的精美外壳下却有着一颗“污浊、卑劣”的心,在“爱情”这一方面与纯真执着的爱斯美拉达形成鲜明的美丑对比。

爱斯美拉达是一位单纯而执著的女子,她对爱情的理解是:

“爱情仿佛是一棵树,它从自身茁壮成长,却把它的根须深深刺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并且继续在一个荒芜的心上变绿”【2】(P426)。

这种把青春孤注一掷的爱情执着谁看了都感动,她把偶然救过她的纨绔子弟、王宫卫队长看作太阳神,也当成她梦中的“保护神”,误认为他就是理想爱情的偶像。

弗比斯生就一张英俊的面孔,身着一身华丽的军装,年轻潇洒,风度翩翩。

幼稚单纯的爱斯美拉达被他虚伪华丽的外表迷得神魂颠倒,为了他,爱斯美拉达放弃了她的夙愿寻找她的母亲。

甚至当弗比斯表示不愿意与她结婚时,她却不惜做他的情人和仆人,即使被人轻贱蔑视至死都在念念不忘她的弗比斯。

弗比斯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不敢为惨遭陷害投入大狱的爱斯美拉达作证,根本无视她的生死。

而爱斯美拉达却念念不忘弗比斯的安危。

在她被抓受审时得知弗比斯死了消息后:

“那不幸的人一下子倒在她的座位上,既不出声也不流泪,脸色苍白的如同一尊蜡像”【2】(P353)。

再后来,她见到了没有死的弗比斯,又像重新活了一样,正如文中所说:

“在遭受了一连串摧毁她致命打击之后,她发现自己心中有一样东西依然屹立不动,那就是对这个队长的爱情”【2】(P429)。

小说中这样描述:

“一天早晨,爱斯美拉达走到屋顶边忽然哆嗦了一下,一颗泪珠和一道欢乐的光芒同时在她的眼中闪亮,她跪在屋顶边,痛苦地向广场伸出手臂喊到:

弗比斯!

她的声音、她脸上的神色、她的姿势、她的整个人,好像覆舟者向远处天际阳光里欢乐的船儿呼救似的”【2】(P420)。

是的,她爱地执迷不悟,她宁愿在那有裂缝的水晶瓶里枯萎。

在生死关头,她本来已经逃脱了追捕,就是因为听见了心上人弗比斯的声音却情不自禁地暴露了自己。

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可以说爱斯美拉达是为真挚的爱情和负心的弗比斯去赴死。

尽管这似乎只是爱斯美拉达的一场爱的虚幻,但对爱情她是多么的深沉与投入!

而在漂亮躯壳掩藏下的弗比斯言行轻浮,生活放荡,擅长逢场作戏和见风驶舵,灵魂肮脏污浊。

单纯活泼的爱斯美拉达只是他放荡生活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他以他“体面华丽”的外表和花言巧语骗取了爱斯美拉达的爱情,口口声声说爱着爱斯美拉达,却总记不住她的名字,竟好几次叫她“西米娜”。

他嫌弃爱斯美拉达是个流浪卖艺的女子,拒绝与她结婚,只把她当作玩物,在“临河的窗子”一节中,弗比斯为了得到爱斯美拉达,用了很多花言巧语,都是不知道给多少女人说了多少遍的情话:

“除了你我谁也没爱过”,而在当爱斯美拉达被追捕、绞杀的时候,那个说“爱她”的弗比斯竟无动于衷地在那里看热闹,不愿费举手之劳去解救她,不愿去见她一面,甚至将她当成女巫卖给宪兵队,他愿意快点除掉她免除后患!

这个卑劣的家伙!

另一方面,即使他不爱他的表妹但看在其丰厚的嫁妆和贵族身份上还是与其结婚。

他是个多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卑鄙小人,他的“外美”与一往情深、纯真热烈的爱斯美拉达相比是多么的丑陋,两者之间强烈的美丑对照让人如在目前。

(三)爱斯美拉达与甘果瓦的美丑对照

爱斯美拉达与甘果瓦之间一个是施恩者一个却是负义者,这两者的对比也让我们感到了雨果的文艺追求即对人心的美的、善的肯定,对丑的、恶的的否定。

当流浪诗人甘果瓦在广场上见到迷人的爱斯美拉达后,就被她那天使的容貌,美妙的舞姿吸引了。

甘果瓦想“这是一只壁虎,这是一位森林里的仙女,还是一位女神,这是梅纳山上的一位女酒神”【2】(P67)。

为了追求爱斯美拉达,甘果瓦误入圣迹区,按照“黑话王国”的穷人法律本应该处死,但法庭还是给了他机会,表演偷技或者有女人愿意家给他。

最终,爱斯美拉达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答应了跟他的“瓦罐婚姻”。

爱斯美拉达对甘果瓦没有感情可言,在开始时还因为他的跟踪而厌恶他,但现在去为了这个不相干的人的一条命而牺牲自己的名誉与利益,爱斯美拉达表现出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牺牲精神和富于仁爱的同情心。

显然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可言,甘果瓦是不配爱她的。

当爱斯美拉达被克洛德陷害身陷危难之际,甘果瓦竟不顾以往的救命之恩,贪生怕死,根本不准备营救。

甚至厚颜无耻地说过有些债他是根本不还的。

他宣称:

“起初我爱女人,后来我爱禽兽,现在我只爱石头。

它们也同女人,禽兽一样可爱,而且没有那么虚伪”【2】(P447)。

甚至他在克洛德的胁迫下骗出了爱斯美拉达,把她交给了克洛德后自己偷偷地溜走,使爱斯美拉达陷入绝境,可以说他对爱斯美拉达的死负有直接责任!

同爱斯美拉达的不顾一切舍身相救,甘果瓦的贪生怕死、懦弱自私是多么的薄情寡义没有人情味。

(四)爱斯美拉达和克洛德美丑对照

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的美丑对照不仅表现在外貌上更重要的是两者心灵上的巨大反差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美与丑、善于恶的鲜明对比,从而丰富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在年轻美丽的爱斯美拉达出现的时候克洛德已经是一个“严峻、沉着、阴郁、狡黠”的人,并且已经提前谢顶,让人感到阴森恐怖,与爱斯美拉达的阳光活泼相比他就像一个沉重的阴影,投射到那里就能引起人们的不快。

他追逐爱斯美拉达最重要是受情欲的支配,为了得到爱斯美拉达他不择手段,设计陷害威逼利诱,他苦苦追寻着心中的“爱情”,却将自己心中的“恶”进一步地暴露和扩大。

年轻美丽的爱斯美拉达不仅心地善良,勇于舍己救人还是个外柔内刚的女子。

在她被陷入狱后,克洛德对她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说只要爱斯美拉达答应和他在一起,便可救她出去。

但爱斯美拉达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自由的爱情,更何况她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太阳神”,面对阴森恐怖毁了她幸福的克洛德,她只有痛恨和愤怒,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克洛德的无耻要求,宁愿死也不屈服。

后来,在绞刑架前,克洛德手指绞刑架,威胁到:

“在它和我中间你任选一个,坟墓或者我的床!

【2】(P540)。

爱斯美拉达临危不惧,大声斥责:

“你是个凶手!

”“你是个丑陋的怪物!

”、“绞刑架还没有你使我害怕”【2】(P537)。

在这场生死对峙中,爱斯美拉达宁死不屈,勇于抗挣,是个爱憎分明的女子。

而克洛德呢,诚然,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读出他对爱情的渴望与执著,但他并不真正懂得爱情。

他的爱是一种攫取,只要收获。

他不明白真正的爱是付出和奉献,是不企回报的。

这与爱斯美拉达的忠贞不渝、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爱情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在他为如此痴狂地爱着爱斯美拉达而得不到一丝回报而痛苦哭泣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宗教的毒害下,他在爱情上已经是一个低能儿,还远不如丑陋残疾的卡西莫多聪明,最终他把这种不可得的爱变成一种残忍的毁灭!

通过以上四组以爱斯美拉达为中心的人物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强烈地体会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更加贴近生活,表现现实。

并且在这四组对照中,他的美学思想灵魂也体现出来即“人道主义”,雨果认为“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象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1】(P185),而这“心”必是美与善的,有人性的爱,它基于人道主义。

爱斯美拉达的仁爱,卡西莫多的善良,都是被作者所肯定的,与之对比而出的丑陋、残忍则是作者所鄙弃的。

二、人物自身内部的美丑对照

小说的美丑对照原则不仅表现在人物之间的对比上,而人物自身的、内心的、前期与后期的善恶美丑也是对照的一部分。

作品通过对人物性格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对比描写,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爱斯美拉达的前期与后期的美丑对照

爱斯美拉达以认识弗比斯为界,心灵的前期与后期是美丑互见的。

在认识弗比斯之前,她几乎是一个形体和内心高度统一的美的形象。

她不仅有超凡脱俗的外貌,而且有乐于助人、敢于反抗等优良品质,历来被评论为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但在认识弗比斯之后,她逐渐暴露出一些美中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爱斯美拉达在爱情对象的选择上,她的选择是直觉型兼功利型。

因为在作品中她不止一次告诉别人,她只能爱一个保护她的人。

她梦中常常见到的是一个能拯救她性命的军官。

在“临河的窗子”一节中,爱斯美拉达对弗比斯诉说“你是和气的、漂亮的,你救了我,我认识你之前就梦见过你呢,我的弗比斯,梦中你也穿着漂亮的军服,也有一副高雅的容貌和一把剑”【2】(P334-P336)。

然而从她的客观选择上看,她对于外表如何的考虑似乎超过了是否有保护能力,因为从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能保护她的是有权有势的克洛德,真正保护过她的是卡西莫多。

一个可以把她从绞刑架上就下来,一个曾经把她从绞刑架上救下来过。

然而她对前者不屑一顾,对后者漫不经心。

与以上两者相比,弗比斯虽然在卡西莫多的拦路劫持中救过她,然而当她真正处于危难的时候,则丝毫没有对她表示对她的关心。

因此,“是否能保护她,只是选择对象的条件之一,而外表如何才是她选择中真正的价值取向”【4】(P38)。

爱斯美拉达走进了爱情的误区。

对此,克洛德和卡西莫多早就发现并以不同的方式告诉她。

克洛德在探监的时候明确地告诉她,她爱的只是一个军官的军服,她正在将自己的爱和美的宝藏浪费在一个愚蠢的夸张的人身上。

在第九卷,“陶罐与水晶瓶”一节中,当爱斯美拉达跪在顶上,把胳膊痛苦地伸向广场,叫着:

“弗比斯,来呀,来呀”时,卡西莫多心里胀满了他所吞下的眼泪,两只痉挛的手敲着脑袋,嘴里低声说道:

“见鬼!

就得像那个样子!

只要外表漂亮”。

为了劝告这种只重视外表的爱情选择,卡西莫多多次用他那嘶哑的嗓子给她唱到:

“不要看脸孔/姑娘啊,要看那心灵

男人的心灵往往丑恶/有些心里并没有爱情

姑娘啊,枞树并不美丽/并不像白杨那样美丽

但它在寒冬里保持绿叶浓荫”【2】(P425)

但爱斯美拉达并没有被这首凄凉的歌打动,她陶醉在自己浅薄的爱情里。

通过以上爱斯美拉达的爱情对象选择,她太过注重对方炫目的外表而忽视了对方的内在品质,错把爱与美的宝藏全部倾注在外表英俊而内心伪善轻浮的弗比斯身上,显得肤浅,平庸、无知。

其二,爱斯美拉达在爱情关系上则显得卑贱。

真正的爱情关系应该是以相爱者的平等,互爱为前提的。

在作品中,“她与弗比斯的关系一直是一种人与神,奴仆与主子的关系”【4】(P38)最可悲的是这种关系是爱斯美拉达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一手造成的。

在作品“新婚之夜”一节中,当她听到“弗比斯”一词就是太阳的意思,神的名字时,她不断地重复道:

“一个神,她的语音里带着沉思和热情”,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这时候已经接受了“弗比斯”这个词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如果说她一见到弗比斯,便把弗比斯奉若神明的话,那么在和弗比斯在一起时,她便不仅把他当作是神,而且把他当作自己的主人了。

这种意识在“临河的窗子”一节中表现地最充分。

在这一节中,当她结婚的要求被弗比斯拒绝时,她立即自惭形秽地答道:

“好吧,我们不必结婚了,我是什么人呢?

我,一个阴沟里的可怜的姑娘,可是你呢?

我的弗比斯,你是上等人。

一个跳舞的姑娘和一个军官结婚,我发疯了。

不,弗比斯,不,我要做你的情妇,你的玩物,一个供你寻欢作乐的人。

只要你愿意,我就是属于你的姑娘,我是专门为了这样才出生的,被人轻贱蔑视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你爱我,我就会成为最骄傲快活的女人。

到我老了丑了不配再爱你的时候。

大人请允许我伺候您吧。

你要让我给你擦亮马刺,刷净铠甲,擦净马靴。

呀!

弗比斯,我完全属于你”【2】(P340-P431),从这段自轻自贱的语言中可以看到,爱斯美拉达在甘果瓦面前的自尊精神,在克洛德面前所表现的反抗精神,在弗比斯面前都化为乌有。

最无知,最愚蠢的是她把弗比斯对她的占有,夸夸其谈与爱情混为一谈,只要弗比斯愿意占有她,她便觉得被爱。

一旦老了,丑了,不能再吸引弗比斯,她就觉得不配再被爱,还愿意再当女仆、奴隶留在他身边。

这样自觉扮演奴隶与仆人的角色,把对方推到主子神明的地位,显然说明爱斯美拉达在爱情关系上内心意识的妇道与奴性,说她自贱也不过份。

小说通过爱斯美拉达在开始时的美的外表,热情、善良的品质,让人看到了一颗明珠,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但她在爱情选择和爱情关系上深陷误区,也写出了她性格中无知和平庸狭隘的弱点,同样的爱斯美拉达这个善与美的化身也有美中不足,她不是神,而是凡人。

通过对人物前期与后期内心的美丑对照,我们看到的爱斯美拉达是更加真实的一个人物形象,并不空洞和抽象。

(二)克洛德性格中善恶美丑的二重性

在作品中,性格发展最大、最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应该首推克洛德。

雨果拿他前后不同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充分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思想感情的变化,揭示了他走向罪恶的全过程,没有对他做简单的贬抑。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

“生活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一种是不朽的;一种是尘世的,一种是天国的。

它还向人指出,就像他的命运一样,人也是二元的,在他身上,有兽性,也有人性,有灵魂,也有肉体;总而言之,人就像两根线的交叉点像联结两条锁链的一环,这两条锁链包罗万象,一条是有形物质的系统,一条是无形存在的系统,前者由石头一直到人,后者由人开始到上帝”【1】(P182)。

雨果这种神性与人性、人性与兽性、灵与肉、善与恶、美与丑等二元对立思想,充分体现在对人物克洛德的塑造上,使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成为一个有争议、却也最能引起人们思考的形象。

早期的克洛德,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青年。

他年轻时是神学院里一个博学的优等生。

正如小说写的:

“克洛德·孚罗洛确实不是一个村野之辈”。

文中还描写:

“在十六岁上,这个青年教士在神学方面就已经比得上一位教堂的神甫,在经学方面已经比得上一位议会里的神甫,在教育学方面已经比得上一位索邦学院的博士了。

学完这些学科之后,他又攻读了法典、医学、文法、修辞、天文、几何、化学等。

他学习了各种文字:

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这三座神殿是当时很少有人能够踏进去的。

他用一种真正的狂热去获得和积累这些学问,到了十八岁,他已经精通了四种学科。

对这个年轻人来说,好像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2】(P165)。

这一切都体现了克洛德性格中好学、专注、深刻和虔诚的一面。

当然,他也不乏善良和慈悲,当他的父母被瘟疫夺去生命之后,他以父兄的爱抚育了襁褓中的弟弟,“一个十九岁的家长,他忽然从学校的梦里被召回到现实的世界里,他开始爱怜的专心抚养那个小孩—他的弟弟,这个除了书本还没有爱过谁的人从此竟有一种奇怪而甜蜜的人的感情”【2】(P166)。

他的人性之美因为这种血缘关系而表现得异常突出。

他对丑陋的卡西莫多的收养虽然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为了让卡西莫多最终服从和照顾他的小弟弟,但在整个抚养过程中,他教卡西莫多说话、念书、写字,像父亲一样亲近和保护卡西莫多,也体现了他人性的善的一面。

这时的克洛德不仅有虔诚、善良,有着内在的美,而且他那“高朗宽阔的额头”、“清湛的眼睛”、“高大的身躯”都闪烁着外在美。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克洛德的各种欲望也不断地膨胀起来。

他牧师的黑色袈裟下藏着一颗分裂的心灵,有着复杂、矛盾的二重性。

由于教会的长期的禁欲主义,异化了他的感情,使他从外表来看就是一个阴森可怕的人。

正如小说所描写的那样:

“在别的方面,他的严肃是加倍的,再也没有比他更可以作为典范的了。

由于性格关系,也由于环境关系,他一向是远离女人的。

一件丝绸衣服的窸窣声就足以使他把风帽拉下来遮住眼睛”【2】(P169)。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克洛德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教意识和浓厚宗教感情的牧师,宗教的毒素异化了他的正常感情,造成了他的心理变态。

长期的僧侣生活和性爱压抑使他痛苦不堪,他曾经对爱斯美拉达倾诉道: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并不是没有别的念头的,不止一次我的肉体由于一个女人走过来而冲动起来。

我在少年时就以为被生活窒息了的这种男人的生理和血液的精力,不止一次的痉挛的解开了把我这可怜的人拴在神坛冰冷的石头上的铁链”【2】(P372)。

“他的苦恼恐惧正是因为对世俗爱情的渴求与教会所奉信的禁欲主义是背道而驰的”【5】(P63),这里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性与神性的对抗与矛盾。

因此他变得异常严肃、阴郁、冷漠,他未老先衰,三十多岁已经秃顶,额头开始打皱,外在的美已经不复存在,而内心的美也在逐渐异化。

克洛德性格中的矛盾性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爱斯美拉达的态度中。

当爱斯美拉达第一次出现在克洛德的生活中就强烈地摄取了他的灵魂。

从此以后他就像影子一样追逐着爱斯美拉达。

最初,这位吉普赛女郎的青春美丽和优美舞姿激起他对爱斯美拉达深深的爱恋和无限的幻想。

但是,当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意识到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不可能得到这份爱时,在他的嘴角上流露出苦涩的微笑和叹息。

尽管克洛德意识到不可能得到爱斯美拉达的爱,但作为一个自然人、正常人与生俱来的情欲又使得他时刻不能放弃这个念头,即使在他钻研炼金术时也无法排除。

爱斯美拉达像幽灵一样紧紧缠绕着他。

他粗暴地克制自己:

“见鬼!

老是这个念头”。

在宗教和自我意识的压抑下,他的爱变得尖刻和偏执,在强烈的不可得矛盾中,他又产生更为强烈的占有欲,成为一种变态的爱。

如果说克洛德在众人面前还是道貌岸然地扮演正人君子教会牧师的话,那么当他单独同爱斯美拉达在一起时则撕下了虚伪的面罩赤裸裸地坦露自己的灵魂。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无可厚非的爱情之心,以及这颗心所遭受的煎熬痛苦,最终破碎变成魔鬼。

在“抛掉一切希望”一节中,克洛德大段的独白中可以看出他爱的刻骨和偏执,最终走向极端。

在爱斯美拉达受刑罚时,克洛德也是万分痛苦。

他对爱斯美拉达说:

“我的衬衣下藏着一把尖刀,听到你一声叫喊,我便把刀向肉里刺去,听到你喊叫第二声,我便把刀向心窝刺去”【2】(P377),而正如爱斯美拉达看到的克洛德的胸口的确像被老虎抓伤了一样,两肋下有个未愈合的很大的伤口。

他对爱斯美拉达说:

“我爱你”,“当我看见你两次以后,我就想见你一千次”。

此时,禁欲主义的宗教信条已毫无作用,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