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480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docx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1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研究论文

(1)

  导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

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

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

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在客观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既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充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准备好对策,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作出符合各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争取实现本国的经济起飞。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

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对此,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

  在全球市场分开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地区之间的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只在某些方面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

这有其历史必然性。

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1/3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以苏联为榜样的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因此路不通而长期停滞不前,更加贫穷落后,此时便纷纷改弦易辙,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本文提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

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二战后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也只是上世纪末的事。

  正如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的:

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宣告了两个平行市场时代的结束。

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从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使得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的人口由25%一下子骤增到90%以上,世界市场得到统一。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不同制度和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体制,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无所不包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第二,贸易的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是首当其冲的。

二战以来,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195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仅为610亿美元,到1970和1990年则分别为3120亿美元和31870亿美元。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

  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达到54148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到13263亿美元,创下了国际贸易总额为67411亿美元的新纪录。

1997~2000年的4年之间,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的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仅为3.3%,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又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于1996年5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讲话时说的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

  在贸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过去那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料,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状况正在改变。

1963~1985年间,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比重由83.2%下降到78.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出口所占份额则由4.3%上升到12.4%。

此外,国际贸易的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它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还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的领域在迅速发展。

第三,生产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另外,国际分工的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生产资源型分工,而且生产工序型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分工日益增多。

  其次,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深层上的通过投资设厂,在生产领域里、在生产过程中把各国经济联系起来的方式。

196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仅680亿美元。

到1996年,国际直接投资额发展到32330亿美元。

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在各项国际经济指标中是最高的。

如90年代的前7年中,国际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11.8%,而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和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为7.7%和3.7%,远不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

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贸易之外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另一重要纽带。

第四,企业的全球化信奉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既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数量已从90年代初的3.7万家增加到1997年的5.3万家,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已从24万家增加到45万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000多万人,其销售额已突破9.5万亿美元。

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内部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的1/3,以及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国外直接投资的70%,均为跨国公司所拥有。

跨国公司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全球化的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竞争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兼并的浪潮成为世界经济一道突出的风景线,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规模大,二是兼并数量多,涉及金额巨大。

  这种企业的兼并浪潮,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五,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金融进一步自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各国对资本流动管制的解除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使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迅速、准确地传递,这大大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世界各类资本市场的总规模达35万亿美元,跨国资金流动为7.6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1.5万亿美元,远高于同时期世界各国银行外汇储备的总额。

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信用卡,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

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

信息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1997年4月美国政府公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TheEmergingDigitalEconomy)报告中得到启发。

报告中提到到1997年底,美国和加拿大参与在线购物人数从6个月前的47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到20XX年,电子商务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

这一切使全球经济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第六,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加快。

在欧洲,到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实现了在区内实行商品、劳动、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并于1999年1月1日起发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在亚洲,东盟已由原来6国扩大为9国,并决定在20XX年之前,使全部商品贸易的关税率降至5%以内,从而建立起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从产业角度来看,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加快;从贸易角度来看,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在一定范围内对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抑制,有利于削弱不公平贸易;从金融角度来看,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能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从而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作为协调和监督世界经济运行的国际性组织,其权威性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经济生活的全面概括。

它们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既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过程,正如约翰·邓宁所断言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

世贸组织首任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说过,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转、无法阻挡和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任何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是接受它、适应它,在此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本国的现实情况和可能的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

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