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797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

《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风的中医护理.docx

中风的中医护理

脑中风的中医护理

中风(脑血管意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在所有疾病中,其致残率高居第一。

中风一旦发病,再发率很高,再次中风的患者预后更差,70-80%常导致严重的致残或死亡。

因此,中风患者预防再发显得特别重要,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噼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似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又“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称为“中风”,又名“卒中”,“类中”等。

西医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疾病,均属本证论治范畴。

中风常于急性期病情迅速变化,进而威胁生命。

因此,及时采取救治措施,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把握病情的轻重关系到抢救的成败。

特制定学习计划如下:

一、学习脑中风的病理机制、辩证论治

二、重点学习脑中风的辩证施护

三、脑中风的护理、养生指导、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褥疮护理

四、脑中风的功能训练、语言训练

五、脑中风的出院指导、用药指导

六、脑中风护理的注意事项

【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

老年体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劳心太过,气血亏损,精气耗散,致使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阳亢化风,气血逆生,上蒙元神,突发本病。

  2、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或劳倦伤脾,或形盛气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欲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宫,而见突然昏扑,㖞僻不遂。

  3、情志失调:

五志过极,心火暴盛:

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忧思恼怒所伤,肝阳暴张,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乱逆,心神昏冒,卒倒无知。

  4、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风邪入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

  本病病位在心(脑)、肝、肾,涉及脾、经络。

病理表现为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严重者则可从实转虚。

中风急性期可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两类症候。

中经络者无神识昏蒙,病情清浅;中脏腑除经络症状外,常有神识昏蒙,病情深重。

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为实证;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为虚证。

辩证论治

  中风属于本虚标实证。

在标为气血郁阻,风火相煽,痰涎壅盛;在本属气血衰少,肝肾不足。

但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异。

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表现为神志清楚,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等闭、脱之征。

  

(1)中经络:

  ①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证候:

平素及发病前常有眩晕,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或手足拘挛,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弦滑或弦而浮细。

  治法:

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主方:

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证候: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膝无力,少寐多梦,突然发生舌强语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细而数。

  治法:

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主方:

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中脏腑乃“中风”之危急重症,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

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治疗宜祛邪为先;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治疗宜扶正为主。

闭证、脱证皆为危急重证,两者证情截然不同,治法各异,故必须辨证明确,才能正确医治。

  ①闭证: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此为闭证的一般症状。

又有内风痰火与内风痰湿的不同;闭证又分成阳闭、阴闭两种。

  A、阳闭:

证候:

除上述诸证外、兼见面赤身热,呼吸急促,口臭气促,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唇舌色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

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主方:

至宝丹、羚羊角汤。

  B、阴闭:

证候:

除闭证一般症状外,兼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

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主方:

苏合香丸、导痰汤。

  ②脱证:

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软瘫。

舌萎,脉微欲绝。

  治法:

扶正固脱,益气回阳。

  主方:

参附汤。

  (3)后遗证:

  ①半身不遂: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证候:

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蹇涩,口眼喎斜,面色萎黄或面色少华或有患肢浮肿,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证候:

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面红耳鸣,头晕头痛,心急易怒,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

  治法:

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主方:

镇肝熄风汤。

  ③语言不利:

  A、风痰阻络:

证候:

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

  治法:

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主方:

解语丹。

  B、肾虚精亏:

证候:

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滋阴补肾利窍。

  主方:

地黄饮子。

  C、肝阳上亢,痰邪阻窍:

证候:

舌强语蹇,发言不正,急躁易怒,哭笑无常,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

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主方:

天麻钩藤饮。

  ④口眼喎斜:

证候:

口眼喎斜,或伴口角抽搐,患侧眉低眼垂,表情淡漠,甚至咀嚼不利,口角流涎,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祛风除痰通格。

  主方:

牵正散。

  3、辩证施护

  

(1)中经络:

  ①中经络者,神志尚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轻度昏迷,但患者仍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故应劝慰患者安心治疗,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的刺激。

  ②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

  ③注意勿使风直吹患者,可用屏风遮挡。

  ④口眼喎斜时,针刺的穴位有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阳白、鱼腰等。

  ⑤如患者口角流涎不严重,可给予一般饮食,但应忌食公鸡肉。

因鸡属风禽,尤其是公鸡,有动风之虑,故慎用。

  ⑥指导患者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以使其精神愉快,尽早康复。

  

(2)中脏俯:

  ①因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其变化趋势,掌握病情变化的关键,为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和治疗。

  ②中脏腑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昏迷的深度及持续单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一般持续昏迷者,多预后不良。

还应注意患者瞳孔的改变和其它精神症状,如果患侧瞳孔由大变小,或两侧瞳不等大,或患者出现项背强直、抽搐、面赤、鼻鼾、烦躁不安等症状,说明病情加重;如果患者表现为静卧不语、昏迷加深、手足逆冷,应警惕由闭证转为脱症。

  ③观察呼吸情况,患者常因痰涎壅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出现呼吸不畅,呼吸时有间歇,喉中痰鸣辘辘等症状,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防止发生意外,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④中脏腑而致昏迷者,伴有喷射状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中有无紫黑色血块或呈大口吐血,若有上述情况,并出现呃逆、抽搐、高热等,是为凶兆,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前准备工作。

  ⑤按病情和证型分配床位,急重患者住单间病房,室内应务有吸痰器、血压计,心电图机等抢救物品,必要时设特护。

阳闭患者的居室需要安静、凉爽、光线偏暗、温度不宜过高,注意避免对流风;脱证患者的病室应温暖、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注意定时做好病室消毒,必要时控制探视。

  ⑥中风初起不宜过多、过猛地搬动患者,使其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并做好防护工作,如加置床栏、设脚踏、备拐杖等。

  ⑦阳闭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冰袋冷敷;脱证患者四肢逆冷时设法保暖,可给患者人参汤频服。

  ⑧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⑨饮食以清淡,少油腻、低糖、易消化的新鲜米面、蔬菜水果为主。

中风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法给流食,如混合奶、米汤、果汁、豆浆、菜汤、藕粉等。

  ⑩骤然中风昏迷时针刺人中、十宣、合谷、涌泉、丰隆、通里;脱证加艾灸气海、关元、膻中等穴。

失语者针刺谦泉、哑门、绝骨、承浆、大椎。

  ⑾患者中风后神志尚清或昏迷初醒时,常有急躁、焦虑情绪,要注意做好本人与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了解到大怒、大喜、大悲、大恐都会有引起再中风的可能。

劝慰患者应注意克制情绪激动,尤其要特别强调“制怒”,从而使气血通畅,减少复发因素。

  ⑿清醒患者可用吸管进药,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或浓煎后滴入,防止呛咳,必要时用鼻饲法给药,服药后尽量少搬动患者,并密切注意有无异常反应。

  (3)后遗症:

  ①中风急性期过后,常有偏瘫、偏盲、语言蹇涩、二便失禁等后遗症状,经适当治疗,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一般病后三个月内恢复较快,如超过六个月则较难恢复。

  ②患者病后多虚,极易复罹外感,对风邪尤为敏感,所以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暖,在护理操作中尽量减少掀动衣被和裸露肢的时间,并随天气变化为患者增减衣被和调节室内温度。

  ③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按时进行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位的整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擦浴更衣、清理粪便、整理床铺等、预防发生褥疮。

  ④患者若口解流涎严重或有咳呛时,应调节适当的卧位,如半卧位,平卧时将头侧向一边,防止发生窒息。

定时为患者轻拍背部,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⑤注意保持患侧的功能位置,防止患侧肢体受压、畸形、垂足等情况发生。

对已偏废的上肢应用三角巾吊起,防止脱臼。

  ⑥若患者上下眼睑闭合不全,应注意保护眼结膜,定时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若张口呼吸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湿沙布,覆盖口上,避免咽喉干燥和异物刺激。

  ⑦饮食应以滋补主为,酌情给予半流食或稀、软食品,并应少食多餐,进食不宜过快,禁忌甜腻、辛辣刺激等助火生痰之品。

可适当选用山楂、木耳、萝卜、玉米、花生、大枣等有降脂、降压、软化血管和有补益作用的粮食蔬菜。

  ⑧配合针刺、按摩、梅花针等疗法,协助恢复功能,常用的穴位有:

天突、手三里、肩髃、肩井、肩贞、曲池、外关、合谷、劳宫、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内庭等。

  ⑨失语患者应早期进行语言训练。

护理

  1.病人宜住单人病室,环境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限制探视,家属及探陪人员严禁吸烟。

  2.中风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勿随意变动体位。

有昏迷、抽搐等症者,床旁加床档,以防跌仆。

中脏腑患者,头部可稍垫高,翻身时尽量少活动头部,头偏向一侧,以利排痰,避免痰液堵塞气道而窒息,必要时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或接机械呼吸机。

若属脱证,头部放平,下肢稍抬高15°~20°。

呼吸急促者,予以吸氧。

牙关紧闭者,可用冰片、南星、乌梅等擦牙,或取下假牙用开口器,防止舌被咬破,也便于吸痰、喂食、喂药及清洁口腔。

发热39℃以上者,可用冰袋物理降温,特别要警惕抽搐、呃逆、呕血等病症发生。

头昏、头痛加剧,血压升高时可遵医嘱给服羚羊粉1支或针刺曲池、少海或耳针降压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以缓解症状。

凡此重症均应建立特护记录,及时准确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汇报医生,积极抢救。

  3.住院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活需要。

  4.关心体贴病人,与病人亲切交谈,分散其注意力,避免暴怒、惊恐、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使病人心平气和,情绪稳定,安心治疗。

后期告知语言、肢体恢复有较长的过程,需克服急躁、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耐心接受治疗,坚持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

督促家属协助、照顾,给予情感支持。

  5.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汤药宜偏凉服,少量多次,不能口服者给予鼻饲,丸剂、片剂研碎条糊状喂服或鼻饲。

失眠、烦躁不安者,可加用加味交泰散胶囊睡前服,或睡前按摩涌泉穴10次。

痰热腑实便秘者,治以通腑化痰,常用瓜蒌承气汤煎服,服药后3~5小时泻2~3次稀便为宜;亦可用生大黄粉3~5g装胶囊口服或给服“通脑灵合剂”62.5ml,3~4次/日。

痰量较多者,频服或鼻饲鲜竹沥水。

脱证遵医嘱频频喂服固脱汤剂,并注意观察药效,作好记录。

  6.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为宜,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禁烟酒,多吃蔬菜、水果。

食物不宜过冷、过热,进食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咳,甚至窒息。

急性期、初期神昏时应禁食。

中经络者给予半流质或软食;中脏腑病情稳定,一般发病后2~3天,可用鼻饲注入足够的水分和富有营养的流质饮食。

神清者,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至少摄入1500~2000ml。

吞咽困难应予鼻饲,并协同家属制订灌饲饮食计划,提供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掌握温度(宜38~40℃)和速度,以防呕吐、呛咳,量由少到多。

  7.巡视病房,了解病情变化。

加强中风先兆症状,意识、头晕头痛、舌、汗、神的观察。

注意有无并发症,如褥疮,尿闭或失禁,发热,出血,咳嗽等。

养生指导

  

(1)大病初愈,既使无后遗症,身体也很虚弱,不宜过劳,应慎起居,避风寒,节制房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逐渐增加活动量。

  

(2)保持稳定的情绪,最好有一清净的环境,安静休养一段时间,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保持心气平和,有利于人体正气的康复。

  (3)对留有后遗症行走不便的患者,要有家属陪同。

嘱患者勿猛蹲猛起,防止摔伤,再度发病或引起骨折。

并应经常用温水浸泡患肢,以促进气血运行。

  (4)本证在发作前常有先兆,尤其是中年人或恢复期患者,如经常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震颤,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状时,应注意血压的变化,及早到医院诊治。

  (5)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对外邪的抵御能力。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宜的方法锻炼,将会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情志护理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思悲忧恐,五志化五脏,五志过极损伤五脏……”说明情志的变化与脏腑气机功能有密切关系,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中风患者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受到限制而处世消极,多生忧思恼怒,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肝主疏泄,调理气机,脾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

因此,情志失调会对患者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医护人员要经常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一旦发生情绪异常,要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

  中医学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对病情轻者,嘱其以卫生、新鲜的清淡素食为主,避免动物脂肪及鸡、牛、羊等肉类,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品。

对昏迷患者,根据病情,如需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应添加菜汤或绿豆汤、果汁等,每天200mL,如须清热育阴、健肾和胃为主的患者,除鼻饲混合奶外,还可用杏仁、山楂、山药煮汤鼻饲,每日200mL,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钾盐,防止低钾现象使中风危险增加。

饮食不易过饱,易少量多餐,饮食过饱易致食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再者要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腑气不通,影响气机升降,而不利于患者康复。

 褥疮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障碍,不能正常供给皮肤及皮下组织所需的营养,以致组织糜烂、坏死而形成褥疮。

因此,要经常鼓励或协助患者翻身,每1~2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检查受压程度,注意有无红肿,如已出现红肿,可以给予滑石粉或红花油进行按摩,有利于红肿的消退,如有水泡出现,应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液体抽出,并涂以龙胆紫,每日应做好交接班。

对骨突处或受压部位应垫松软的枕垫或气垫圈,以防褥疮的发生。

同时应加强皮肤的护理,患者床铺应平坦、整洁、柔软,床面不得有碎屑、杂质,以免损伤皮肤,注意保持肢体清洁,及时更换污物,经常用温水檫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防止褥疮的发生。

功能锻炼

  

(1)急性期防止肌肉关节挛缩,患肢置于功能位,勿使肢体关节扭转、弯曲;采用按、摩、揉、捏4法,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先轻后重有节奏地按摩,以减轻其痉挛性收缩灵活活动,帮助和指导患者肢体关节屈伸、旋转,肩关节外展、内外旋,每日2次,每次30min,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肌肉痉挛,防止韧带挛缩。

  

(2)恢复期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助理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运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抬瘫痪肢体;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上下、左右移动身躯,训练时以健侧手抓住床边、床栏或家人协助练习起坐;练习腰背肌和腹肌,让患者下肢自由伸屈,立膝移动骨盆,下肢抬起离开床面,逐渐延长时间;做好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徒手训练。

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首先取半卧位,然后取端坐位,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两腿下垂,继之护士应站在患者患侧,协助患者站立,将瘫痪的手臂用绷带悬于胸前,指导并扶着患者行走,也可在监护下扶床或用拐杖练习行走,同时指导患者以正确的行走姿势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肢。

在进行锻炼时应注意防止患者跌倒使病情加重,尽量避免在较湿、较滑的地上活动。

 语言训练

  病情较轻者,从简单的音节开始,增加其语言的难度和量度,逐渐恢复语言能力;病情较重者,从简单的发音开始;教会患者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唇舌运动,练习发音,由简入繁,逐渐强化大脑皮层,建立新的兴奋灶;指导练习舌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如反复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以促进患者发音。

 

(1)工作人员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地与病人交流,直至病人听清听懂,避免用专业术语。

  

(2)请痊愈患者或疗效好的病友现身说教,指导病人克服爱面子心理,树立信心。

  (3)初期可用手势或书面笔谈,加强护患沟通,进而从简单的字、音、词开始,耐心指导病人。

  (4)鼓励病人读书看报,从大标题、简单语句开始,适当听收音机。

  (5)鼓励家属多探视,提供交流机会。

  (6)口角涡斜者,可用蓖麻叶捣烂敷患侧,或用白附子、蝎尾各15g、僵蚕30g,共研细末,酒调涂患处,以祛风活血通络。

可针刺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下关等穴,每日1次,留针10~15分钟。

针刺廉泉、哑门、承浆、大椎等穴,可以助语言功能恢复。

出院指导

脑出血患者治疗结束,出院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什么样的疾病护理和诊断呢?

因为脑出血的患者首先应该保持一个科学的日常生活,再者脑出血的患者还应该知道还应该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配合我们大夫的临床治疗才会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原发性高血压须坚持终生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稍高于正常水平,定期测量血压,防止发生再出血或脑梗死。

(2)、出院时,多数患者有智力、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因此,护士应嘱家属配合患者尽早开始锻炼肌肉的灵活性,指导和鼓励患者多交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

合理饮食,减少钠盐、动物脂肪的摄入,戒除不良生活习惯,禁烟酒。

让患者保持愉快平静的心情,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4)按医嘱坚持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随时与主管医生保持联系,寻求指导。

(5)定期随访,如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警惕复发的早期症状,如脑血管症状缓解后,又出现头痛、头晕、说话不清、手指活动不灵、偏侧肢体麻木等症状。

2、消除复发的内在病理因素。

脑血管病复发和首次发作一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治疗、定期体检。

特别是高血压,不论有无不适症状,都应坚持长期监控、正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对动脉硬化也应尽可能地避免加重的一切因素。

3、避免复发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过度用力劳累、气候变化、烟酒刺激等。

保持大便通畅,节制性生活。

因首次中风近半数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故应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口服抗抑郁药;要注意气候剧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冬季气温骤降易使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升高;夏季则出汗多、血液浓缩、粘滞度增加,可诱发脑血栓形成。

4、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

食量应适当,不可过饱过饥。

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5、在脑出血的康复期,使用活化脑细胞、改善脑代谢、循环的药物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6、结合自身情况,开展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7、定期复诊,最好每月复诊一次。

建议每半年至1年能入院全面复查,主要对血压、血糖、血脂及出凝血功能等进行复查,并进行全面调养以预防复发。

 15、脑梗塞的西医用药指导: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皮疹,及时报告医护人员,静滴速度每分钟40滴左右,过快会导致头面部潮红不适,使用东陵酸酶、尿激酶、去血酶可发生过敏反应及出血倾向,用药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检查病人凝血机制,使用中定期查血象,发现皮疹,皮下瘀斑立即报告医护人员,久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时,可引起不易察觉的胃肠道反应或溃疡病,应观察有无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宜在饭后服药或与碳酸钙等制酸剂同时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此外,该药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形成,导致出血倾向,如出现皮肤瘀斑,鼻衄等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年老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时,要定时服用药,不可擅自服用多种降压药或自行停药、换药,注意血压不宜骤升骤降,以免引起头晕不适。

 16、脑出血的西医用药指导:

  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时,速度应快,30分钟内滴完,此药有利尿作用,告知病人及家属备好小便器,合并消化道出血时,适当应用止血剂和凝血药,可口服和鼻饲氢氧化铝凝胶、冰盐水、凝血酶等。

告知病人及家属其呕吐物须经医护人员查看后方可倾倒,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降压药,如病人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应及时报告医生。

终上所述:

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发挥中医优势,应用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方法,辨证施护,做好情志、饮食、褥疮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对提高中风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患者机体早日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