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708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docx

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

2017年心理学理论流派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的形象,即客体的自我。

2.物质自我:

对个体的所有物,身体、性别、年龄、容貌等生理特征的意识,最早产生的自我意识。

3.精神自我:

个体内心的存在或主观存在。

道德和宗教观念,思想流或意识流等。

4.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

5.心身平行论:

心理和生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尽管二者具有一致协调性,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二元论。

6.自我本能:

即自卫本能,指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如饥渴、呼吸、排泄等

7.生的本能:

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和爱欲的一种本能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心、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

8.死的本能:

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抗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力。

这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9.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

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10.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超我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遵循至善原则。

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便达到自我典范或理想自我的实现,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11.俄狄浦斯情结:

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性器期,儿童的性要求在亲近的异性家长中得到满足。

幼儿的性对象由“自恋”转为“他恋”,其性对象便指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的父母,由于有了性别意识,从而导致“俄狄浦斯情结”。

12.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

它表现为机体对内部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

13.成长性需要:

因个体成长所必需,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不是由一般欲望所左右,而是由实现自我潜能,超越自我所驱动。

14.缺失性需要:

缺失性需要,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重要概念。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

15.尊重的需要:

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如得到关心、重视、赏识、赞许、支持和拥护等。

16.安全需要: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安全需要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既包括个人安全也包括社会安全的内容。

表现在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与生活保障的需要。

17.良好完形原则:

指在同时面临多种刺激的情况下,总是力图排除干扰,把知觉对象的主体看成一个完好图形。

18.图形-背景原则:

指图形与背景的区别越大,图形越突出,越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图形与背景还存在转换现象,当把背景作为图形来知觉时,原有的图形便会转换为背景。

19.无意义音节:

任意用两个子音夹一个母音所形成的并不含有任何意义的音节。

(艾宾浩斯)

20.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进行了有关时间效应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21.投射: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22.合理化:

用一种自我能够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23.升华:

将压抑的本能冲动转化为献身社会事业的动力。

可以使本能欲望通过社会赞赏的、高尚的方式得到间接的满足。

24.意动心理学:

把意识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派。

认为我们看见或思考事物,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观念)是意识的内容,看和思的对象,并非心理学的对象;看和思等意识的动作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5.刺激错误:

内省者在内省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意识状态的描述要客观公正,不能把被观察的对象和心理过程相互混淆,否则就会犯“刺激错误”。

26.刺激泛化:

一旦条件反应被一个特定的条件刺激条件化了以后,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这种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匹配的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7.刺激辨别:

刺激辨别是制约刺激能单独引发制约反应之后,如有其他与制约刺激类似的刺激时,个体会表现出选择性的反应。

刺激辨别是有机体学会了在一种刺激情境下做出反应,而在相似的另一刺激情境下不做出反应的过程。

28.遗觉像: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

它是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以鲜明、生动性为特征。

29.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习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0.二重心理学:

二重心理学是19世纪末屈尔佩和麦塞尔同时提出的把意动和内容都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学说。

31.自我效能感:

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自己拥有处理某一方面任务能力的状况,所持有的判断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与自信有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行为的坚持性,遇到困难时的态度,以及活动时的情绪状态都有影响。

32.中介变量:

在可观察的自变量和相应的行为变量之间,托尔曼假设了一组不可观察的因素,即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

是联结刺激情境和可观察反应的内部过程。

33.痕迹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先出现,消失一段时间后,无条件刺激才出现。

34.效能期望:

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35.反向形成:

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

36.前意识:

人们能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内容。

它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37.潜意识:

也称下意识,它所涉及的信息并不在现实意识中,但却在记忆中,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从记忆中抽取出来。

38.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的一本著作,经典的心理学书籍。

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

该书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

39.显梦:

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是当事人醒来所能记得并陈述出来的梦境,梦的表面现象。

40.隐梦:

梦的真正意义,梦背后隐藏的潜意识动机。

41.自由联想:

即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下,进行自由联想,并随时说出所想到的内容,无论想到什么都如实报告,不要有任何隐瞒,而治疗者则把患者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发病的原因。

42.实验内省法:

所谓内省,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察、体验的过程,用以了解个体心理的内容、过程和产生机制。

实验内省法由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提出,意在将内省与实验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43.操作性定义:

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44.延迟条件反射:

应用最广泛的条件作用类型。

条件刺激先出现,并且至少要持续到非条件刺激的呈现。

条件作用通常在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之间间隔很短的延迟条件模式下最有效。

45.潜伏学习:

托尔曼认为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明显,而处在一种“潜伏”状态。

一旦受到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学习的结果才通过行为的操作表现出来。

他称这种现象为潜伏学习。

46.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提出,学习是有机体形成学习情境的“认知地图”,并非形成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

47.认知地图:

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

48.效果律:

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49.位置学习:

位置学习是由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提出,是指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

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动物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类似于现场的认知地图,知道目标的所在,从而改变行为,适应环境的要求。

50.本能漂流:

布里兰发现猪、小鸡、大鼠和其它一些动物都表现出一种“本能飘流”的趋势。

这意味着,动物倾向于以本能行为取代受到强化的行为,即使当本能行为受到食物的干扰,这种情况也会出现。

固有的行为比习得的行为更具有优势。

51.意识流:

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意识状态,乃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断,而是一种整体的体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

根据詹姆斯的观点,意识是连续不断的流动过程,任何还原意识为元素的努力都会扭曲意识。

52.实现的倾向:

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不但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有机体都表现出先天的、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倾向性。

在这一过程中,有机体不但要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繁衍自己。

这种实现的倾向操纵着一切有机体,并可以作为区分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鉴别标准。

53.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54.积极关注的需要:

积极关注指自我知觉出现后婴儿开始产生的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

当积极关注得到满足或挫折的结果产生了人们的自我关注评价。

满足易发展积极的自我关注,而不满足则易发展消极的自我关注。

55.似动现象: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6.心理关系的原则:

指心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即每一个心理内容都通过与其它心理内容的关系而获得意义。

是对心理产物原则的补充,心理产物原则适用于意识的综合过程,而心理关系原则则适用于意识的分析过程。

57.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

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重要的人格特征,也是达到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58.创造性综合原则:

由简单的观念形成的复杂观念具有新的性质,心理元素组合创造出来的东西大于或不同与原有元素的总和。

心理复合体具有新特性,不是原来元素特性简单总和。

59.价值条件:

价值条件即体现着一定价值观的条件。

大多数父母总是根据孩子的表现,即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父母的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孩子关怀和尊重。

父母的关怀和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

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

60.无条件积极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它主要表现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

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简答题&论述题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冯特是如何理解心理学研究对象的?

答:

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经验,而不是“灵魂”,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间接经验”,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

心理学研究的感觉、情感等心理过程是人直接经验到的,这种经验更加真切与实在,物理学研究的分子、原子等物质现象则属于人的间接经验,需要通过人的间接推论才能认识。

否定了哲学心理学历来把灵魂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使得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具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

2.试述冯特的感情三度说。

答:

感情分为三个维度,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愉快与不愉快。

每一种具体情感体验都可按这三个维度而确定它所处的位置。

某种情感既可能表现出所有的维度,也可能仅表现出其中一个或两个维度。

将感情视为既是心理上的主观体验,又伴随着某种身体反应,体现了冯特身心平行论的思想,基于这种思想,冯特想通过实验从生理方面(如脉搏、呼吸等)找到相应的曲线、指标,尽管没有成功,但对于情绪生理基础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3.简述冯特提出的心理复合体形成的三个基本规律。

答:

1)心理产物的原则:

“创造性综合原则”。

心理复合体具有新特性,不是原来元素特性简单总和。

2)心理关系的原则:

指心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即每一个心理内容都通过与其它心理内容的关系而获得意义。

是对心理产物原则的补充,心理产物原则适用于意识的综合过程,而心理关系原则则适用于意识的分析过程。

3)心理对比的原则:

对心理关系原则的补充,说的也是与心理内容的相互关系。

“在适当的条件下,方向相反的心理过程可以相互加强”。

对立情感有相互加强的趋势。

4.如何评价冯特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论述】

答:

1)冯特使心理学独立,创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和实验心理学,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2)内省主义倾向:

实验法只能用于研究简单心理现象,只能作为内省法的辅助手段。

3)元素主义倾向:

“砖瓦和泥浆的心理学”。

4)尽管冯特心理学迅速传播,但并没有在德国完全改变学院心理学的性质。

经济和政治因素是导致冯特心理学消失的重要原因。

5.缪勒和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有哪些不同?

答:

艾宾浩斯的研究没有考虑记忆的主动性问题,第一个运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创造了无意义音节。

缪勒的研究发现识记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材料的过程,而是一种积极争取掌握材料的心理活动。

将艾宾浩斯的实验性与内省法相结合。

6.如何评价艾宾浩斯的工作。

【论述】

答:

1)第一个运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创造无意义音节、完全记忆法和节省法对高级心理过程的记忆首次进行实验研究,并对记忆做了定量的分析。

2)顺应了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潮流

3)观点能否经得住考验:

影响大于冯特

4)只求无愧于心,不求扬名立世:

无名师,无伟大弟子;不喜宗派,不喜辩论

5)但没有考虑记忆的主动性问题

7.艾宾浩斯在研究记忆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如何解决的?

【论述】

答:

1)困难:

心理事件得经常流动和反复无常,不许可建立稳定的实验条件。

解决:

各个音节系列都要从头到尾的加以学习;对音节系列的阅读和背诵必须保持恒定速率,每分钟150下;保证重音的恒定性,避免语调变化。

每学习一个音节系列,休息15秒,登记结果;必须保持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学习目标的愿望;只凭单纯的重复来学习,不用各种记忆术;保持生活规律,避免太大的变异和不规则性。

2)困难:

心理过程无法加以测量或计算。

解决:

心理过程的某些外在条件,例如时间和测量次数可以直接测量。

3)困难:

被试,解决:

自己

构造与机能主义心理学

8.冯特和铁欣纳对心理学研究任务的理解上有何不同?

答:

铁欣纳对心理学任务的理解与冯特没有太大的根本差异,当然两人在具体的一些任务上还有一定差异。

1)冯特把所有的心理现象还原为两种心理元素:

感觉和感情。

铁欣纳是感觉、意象、感情”。

意象也是意识的基本元素,可以在想象或当时实际不存在的经验中找到。

2)冯特用“联想”和“统觉”来说明心理元素的结合,而铁欣纳则只谈联想不谈统觉。

9.如何评价铁欣纳的心理学思想。

【论述】

答:

1)将冯特的思想和方法在英美等国大力传播,培养了大批实验心理学人才,传播和扩大了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如心理学史家波林、心理测量学家吉尔福特(JoyP.Guilford)等。

2)正式打出了构造主义的旗帜,明确划定了构造主义与其它学派、尤其是机能主义学派之间的界限,导致了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派别对立。

3)内省法(广义的基于经验的言语报告)仍然在广泛使用;

4)作为被批评的靶子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10.高尔顿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

1)开创了个体差异心理学:

谱系调查法:

《遗传的天才》,杰出的人会有杰出的儿子,优生学;利用仪器进行人类学和心理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拉力和握力、叩击的速度、听力以及视力。

2)首创智力理论:

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智力主要决定于遗传;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有一般能力因素G和特殊能力因素S共同承担。

G因素体现于人的各种活动,但每个人的G的量是不同的,所谓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正是由G因素决定的。

言语理解能力。

3)创造了一些数学统计方法:

相关、回归

11.詹姆斯是如何描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

答: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心理是生物进化赋予人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机能,与外部世界同步发展和相互作用。

心理学是关于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

“意识状态是指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件。

包括对他们的原因、条件和直接后果的研究”。

12.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认为意识具有哪些特性?

答:

意识具有五种重要的特性

1)意识是属于私人的

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

3)每一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

4)意识是选择的:

并非所有刺激都能进入意识

5)意识是主动的:

不是对联想元素的被动收集,具有目标指向性和目的性

詹姆斯强调意识的目的性,意识必定有对有机体有某些生物学上的用处,否则它将不能存在下来。

意识的机能是通过给予我们选择能力,而使我们适应环境。

13.简述詹姆斯的自我理论。

答:

1)自我由主体我与客体我组成。

自我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我们所具有的不是一个自我,而是许多自我。

主体我:

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心理状态,自我的知悉者。

是客体我的觉知者,客体我不断变化,主体我保持连续性。

客体我:

自我觉知、观察、评价的对象。

对自己的看法和信念。

2)客体我分为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物质自我:

对个体的所有物,身体、性别、年龄、容貌等生理特征的意识,最早产生的自我意识。

精神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与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道德、宗教信仰等的认识与评价。

社会自我:

自己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声望等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层的意识。

14.简述詹姆斯的习惯论。

答:

人的习惯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反射特征形成的,神经系统不断顺应时常练习的模式,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也得以巩固。

从外部特征来看,习惯表现为连贯的动作。

具有三方面作用:

1)简化复杂动作。

2)减少行为所需要的意识性注意。

3)习惯具有社会功能,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引动轮,是社会最可贵的保守势力,使得人们遵循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律,在社会中存在下去。

教育中必须把很多有用的动作训练成为机械的习惯的,习惯性动作要学的多、学的早,在开始训练的时候训练力量要大,使其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为止。

15.简述詹姆斯的本能论。

答:

1)本能是一种趋向一定目的、自动的,不学自会的动作能力或冲动行为。

模仿、竞争、恐惧、同情心、社交性和害羞、爱情、父母之爱等等。

2)人类比较低级的动物有着更多的本能,反对当时的流行观点,即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本能要比动物少的多。

3)本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本能常常会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被掩蔽起来,从而使得人们对它的存在发生怀疑,并进而得出人的本能比动物少一些的结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

16.简述行为主义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答: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对西方心理学影响非常巨大,“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是由华生于1913年创立。

1)早期行为主义(1913-1930):

代表人物华生,特点是排斥意识。

2)新行为主义(1930-1960):

代表人物托尔曼、斯金纳,特点是开始注意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

3)新新行为主义(1960-):

代表人物班杜拉,特点是将被行为主义拒绝的心理学概念:

意识、思维等重新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7.行为主义在当时为什么会非常流行?

答:

1)适应了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

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运动,需要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潜能来提高生产效率。

19世纪末的社会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运动,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温和而科学的手段对个人及整个社会进行控制,需要心理学提供方法。

“它(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2)适应了心理学发展的客观方向和要求:

采用客观方法和研究客观对象是当时心理学发展客观趋势

3)契合了美国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强调环境的作用,贬低遗传倾向的影响。

18.简述桑代克的学习规律。

答: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

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推理而顿悟的过程。

桑代克提出了三条重要的学习律: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2)练习律:

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3)效果律:

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19.简述条件反射的四种模式。

答:

1)延迟条件反射作用:

应用最广泛的条件作用类型。

条件刺激先出现,并且至少要持续到无条件刺激的呈现。

条件作用通常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间隔很短的延迟条件模式下最有效。

2)痕迹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呈现即结束或被取消。

痕迹指的是有机体对无条件刺激出现时已经不再呈现的条件刺激的记忆。

3)同时性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在无条件刺激同时呈现。

效果较差。

4)倒置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出现在无条件刺激之后。

作用最差,条件刺激实际上并没有预测作用。

20.简述不同强化模式的特点。

答:

1)固定时距模式:

在固定的时间距离上实施强化,缺点是在时距的起点处反应速率较慢,甚至不反应。

2)变异时距模式:

在固定的时间里,强化的次数是固定的,但间隔的时间却不固定。

优点是反应的速率比较稳定,不会有大起大落。

3)固定比率模式:

以反应的次数为标准,在一定次数的反应出现以后才给予强化。

缺点同固定的时距模式。

4)变异比率模式:

强化的平均次数不变,但两次强化之间的反应次数不固定。

每次反应之后都有可能被强化,每次反应之后也都有可能没有强化。

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操作稳定而持久,难以消除。

21.举例说明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答:

操作性定义:

在心理学中对一个变量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所下的具体的、明确的定义。

1)智力:

某智力测验上所得的分数;

2)研究婴儿的害羞:

行为抑制:

陌生人进入游戏室时,婴儿的躲避反应;害羞观察:

观察婴儿在主试家访和进入游戏室时的行为;父母调查:

父母完成一个害羞量表的调查

3)自尊:

以罗森博格自尊量表的分数为指标

22.简述华生的情绪理论。

答:

1)刺激造成了内部生理变化和适当的外显习得反应,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应,是对特定刺激的生理反应。

华生的情绪理论比詹姆斯更彻底,抛弃对情境的知觉和感受状态的意识过程。

2)三种基本的非习得性情绪

恐惧:

巨响和支持的突然失去,愤怒:

对身体运动的限制;爱:

对皮肤的抚摸或摇晃和轻拍。

其他情绪都是基本情绪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

3)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小Albert实验(用实验证明条件反射泛化)。

23.华生在其情绪研究中如何用实验证明条件反射泛化?

答:

华生对一个8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进行了实验研究,以论证他的情绪条件理论,在这个实验中,通过条件发射,阿尔伯特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而在实验之前,他并没有这种恐惧,在研究中,华生得出结论,成人的此类恐惧、厌恶和焦虑都是在儿童早期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