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681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单元综合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导学号:

84162035】

A.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A [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说明商朝晚期宗法世系观念大大加强,故A项正确。

]

2.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D.开始实行分封制

A [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是“帝”神的嫡系子孙,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故A项正确。

]

3.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

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B [西周分封商代的贵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其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

]

4.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导学号:

84162036】

A.夏、王位世袭制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D.唐、科举制

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这些词可理解到,它们都与“祖”有关系,即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A项是政治制度;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D项是选官制度。

]

5.“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  )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B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材料“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说明了宗法观念的家谱在联系家族亲情的纽带的重要作用,故排除A、C、D三项,选B项。

]

6.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

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

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

B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天下为公的本质是传贤而不传子,与血缘关系相悖,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故D项错误。

]

7.《史记·秦始皇本纪》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

B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故选B项。

]

8.《集解》引苏林曰:

“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

”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观望”。

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

【导学号:

84162037】

A.负责监察工作B.行使行政大权

C.掌握司法刑狱D.组织史书编撰

A [材料中“使御史观望”是解题的关键。

“观望”就是观察和监察的意思。

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属于三公之列,监察百官是其重要职责之一。

]

9.从春秋战国到秦朝一统天下反映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更新,以下描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法令出一”取代“分土建邦”

C.流官任期取代世卿世禄

D.“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

D [“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出现在禹建立夏王朝时期,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要求。

]

10.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C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叙述,“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可知县已经产生,C项符合题意。

A项错在“全面崩溃”;B项错在“荡然无存”;D项是汉初制度。

]

11.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故选D项。

]

12.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

由此可见,当时(  )

【导学号:

84162038】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C [题目提供的材料首先叙述秦朝时县长的职责,然后说明他们要向所属郡负责,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目要求。

]

1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

【导学号:

84162039】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治,不能平天下”

A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是针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谈的;A项符合题意另一方面是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至高无上而言的。

A项符合题意。

]

14.汉武帝诏曰: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此举的意图是(  )

【导学号:

84162040】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 [由“与子弟邑”“使有列位”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即允许诸侯再分封列侯,从而削弱王国实力,故选D项。

A项是表现,C项是借口,B项中的“缓和”与事实不符,均排除。

]

1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  )

①极力提高皇权 ②竭力削弱相权 ③首先集中军权

④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③④

D [注意题干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①②是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

]

16.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B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都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选B。

]

17.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B [元朝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加剧了王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了王权与相权的矛盾,因此选B项。

]

18.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

“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导学号:

84162041】

A.汉代分封同姓王B.唐朝三省并立

C.元代推行行省制D.清朝设军机处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措施未能体现出权利的“有衡”特征。

]

19.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

C.知府D.枢密副使

D [宋初,为制约相权,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项正确。

转运使和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A、C两项错误;兵部员外郎是掌管兵部事务的官员,B项错误。

]

20.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由此,汉代主要的选官方式是(  )

【导学号:

84162042】

A.世袭   B.察举C.科考   D.自荐

B [由“汉以后出于郡县吏”可知,汉代主要是由地方荐举,故B项符合题意。

]

21.明太祖认为:

“天下之大,必树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子,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明太祖的认识及其实践(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使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C.标志着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中央集权

D [明朝分封诸王,使朱家子弟“宜各有爵,分镇诸国”,这明显是在重蹈古代分封制的覆辙,不利于中央集权。

故选D项。

]

22.下列关于内阁制与宰相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

B.内阁和宰相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

C.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D.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D [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A项正确;二者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B项正确;内阁的地位不能够与丞相相比,不是中央正式行政官职,没有决策权,而宰相有决策权,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D项表述明显错误,符合题意。

]

2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导学号:

84162043】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B [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2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超出了制度完善的需要,走向极端,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其不通过极端手段已经无法维系其统治,说明封建制度已经丧失活力,也即走向衰落,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导致矛盾尖锐,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维系统治,而不是相适应,故C项错误;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

25.“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是指(  )

【导学号:

84162044】

A.丞相B.殿阁大学士

C.尚书令D.军机大臣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代皇帝朱元璋在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由于繁重的政务使其无法承担,于是其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帮助他协理奏章,此后内阁才缓慢出现,答案选B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汉代)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

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宫……(唐代与宋代)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官也可以经常通过谏诤、反复上“封事”、一层层政务程序等制度化的合理手段,抑制皇帝的独断专行……国家行政权力体系对于皇帝专权的这种抑制,当然必定要引起皇权的反抑制。

但是从根本上说,皇权的反抑制不能靠皇帝个人的无法无天、滥施淫威等制度化手段来实现,因为这不仅效力有限,而且不具备制度上的合法性。

——王毅《中国主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汉唐诸代不能说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的合理性。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皇帝通过什么方式实行“反抑制”。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

(1)问,汉代提取“可见汉代一切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宫”的信息回答。

唐代提取“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的信息概括解答。

(2)问,可结合教材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回答。

[答案] 

(1)汉代事权在丞相;唐代皇帝直接发布的命令需要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合法。

(2)唐代实行三省制,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参加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7.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

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

不兼部臣,亦无散官。

故其权甚轻。

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该制度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主要区别?

(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内阁逐渐“势重”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阁臣是否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12分)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中“秦”和题目中“地方”可以解答制度。

区别从中央集权、官员任免等角度回答。

(2)问,主要原因提取“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其势不得不重”的信息概括;内阁阁臣的地位联系“内侍机构”解答。

[答案] 

(1)制度:

郡县制。

区别: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向中央政府负责。

(2)原因:

有了“票旨”权(票拟权)。

判断:

不是。

分析:

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并没有宰相的地位和权力。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

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

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

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

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

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10分)

[解析] 第

(1)问,演变依据材料一中“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方式依据材料中信息从“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等角度归纳回答。

(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

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

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信息从程序和权力的角度归纳;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以及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演变:

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

(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变化:

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

关系:

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