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762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中国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2.通过图示法理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________、山西、________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

  地区

项目  

山东地区

山西地区

江南地区

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分布

河南崤山以东,史称中原

河南崤山以西

特点

经济最发达,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是传统的________区之一

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是传统______区或半农半牧区

地区

长期居于全国________的地位

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距大

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3.区域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预习评价】

1.(判断)西汉时候的山东、山西与今天的地理概念相同。

(  )

2.(判断)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  )

知识点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第一次高潮

(1)时间:

两晋之际。

(2)原因: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________内迁。

(3)影响:

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________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高潮

________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

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________。

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预习评价】

1.(判断)东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使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

(  )

2.(判断)人口南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  )

3.(思考)“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洲贡水溯源。

”这是对福建广东江西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试答: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________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________,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________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1)初步开发:

①时间:

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________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2)加速发展:

①时间:

________以后。

②表现:

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移完成:

①时间:

________时期。

②表现: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3.影响

(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________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2)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_日益突出;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_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预习评价】

1.(判断)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在唐朝。

(  )

2.(判断)魏晋南北朝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  )

3.(思考)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答:

 

[知识拓展]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图示巧记]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知识拓展]我国古代北方人口三次南迁的共同点

(1)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

(2)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3)南迁的原因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

[误区警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

必须明确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于北方,但还没有超过北方。

[误区警示]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期是在北方。

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历史因素决定的。

[图示巧记]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山东 江南 2.农业 畜牧 经济重心

预习评价 1.× 2.×

知识点二

1.

(2)少数民族 (3)黄河 2.安史之乱3.靖康之变

预习评价 1.√ 2.√ 3.魏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点三

1.

(1)中原人口 劳动力 

(2)社会环境2.

(1)②耕地面积 

(2)①中唐 (3)①南宋 3.

(1)文化重心 

(2)多样性 不平衡

预习评价 1.× 2.× 3.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题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探究]

1.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史料 

思考 据史料分析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

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答案 山西和山东经济区。

原因:

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2.南方得以开发

史料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①,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②,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注:

①指丰收之年。

②杞梓:

指木材。

仞:

满足的意思。

思考 史料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答案 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3.人口的南迁

史料 

思考 “靖康之变”后人口大量南迁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促进南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

4.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①。

——《陆游集》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

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注:

①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思考 史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原因: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史论形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1.原因

(1)自然条件: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2)社会环境:

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3)政府政策:

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4)人口因素:

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5)经济因素:

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6)其他条件: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特征

(1)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2)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

(3)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

(4)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3.影响

(1)对经济布局的影响: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课中思考题

提示:

这个思考题是和教材内容直接相关的。

《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

自我测评

1.提示:

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江南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者是半农半牧区。

2.提示:

(1)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步伐开始加快;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2)原因: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1.(2017·山东东营一中月考)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B.统治政策的差异

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解析 由于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所以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答案 C

2.(2017·山西太原一中月考)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水利工程的描述:

具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作用,它应该处于司马迁所说的四大经济区中的哪一经济区(  )

A.山东经济区B.山西经济区

C.江南经济区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解析 由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可知是指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它处于司马迁所说的四大经济区中的山西经济区。

答案 B

3.(2017·河南新乡一中月考)《无家别》中写道: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社会动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

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

D.靖康之变—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解析 中国历史上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分别是:

第一次是两晋之际,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乱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