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460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阶段特征】

一、清王朝的后期统治(1840-1912年)

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政府

进入近代后,清王朝已极端腐朽。

当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都组织了抵抗,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失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1851-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勾结起来。

2.19世纪60-70年代,相对和平时期的清政府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作出调整:

因为统治阶级认为列强侵华意在攫取利益,不在取代其统治地位,属于肢体之患;而人民的革命运动才是自己的心腹大患。

因此在镇压人民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并为之设立总理衙门。

这时期,从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起了洋务运动。

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19世纪20年代初,瓜分时期的清政府

19世纪70年代起,列强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侵略中国,先后签订了《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面对空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再次调整政策:

在经济上,为拓宽税源,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清王朝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政治上,光绪帝推行维新变法。

同时,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一度利用义和团“灭洋”。

但日益没落的清王朝已丧失了对外抵抗的能力,被八国联军打败之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

4.1901年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清政府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工具的事实,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清政府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不得不宣布实行“新政”,后来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但是,这些措施没有能够挽救清政府灭亡的命运。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是近代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一个特殊的政治军事集团。

它始于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1901年随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其势力得以上升和膨胀。

北洋军阀掌握统治始于1912年袁世凯上台,灭亡于1928年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

这是北洋军阀实力最为强大的时期。

袁世凯对外反动卖国,签订《善后借款合同》,承认外蒙独立,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对内大肆进行封建专制和复辟活动。

1915年底正式复辟,但是在护国运动打击下彻底破产。

2.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加上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致使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各派军阀对外投降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中国社会空前黑暗。

1926年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续“北伐”,推翻了奉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

1928车底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49年)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得到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在统治前期,政治上通过军阀混战,打败了阎、冯、桂三派军阀,这就为蒋介石确立军事独裁统治打下基础;在经济上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外交上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虽收回了一些主权,但离国民政府的差距甚远。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请求“国联”主持公道,因此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后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持“围剿”中共的革命根据地。

随着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抗战初期,由于日本的侵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和英、美在华利益,所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4次会战。

但由于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终于导致了丧师失地的结果。

进入抗战的相持阶段,由于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蒋介石集团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反共高潮,在正面战场上连连溃败。

在国统区加强了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官僚资本大肆收括而急剧膨胀。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抗战胜利后,利用美国“扶蒋反共”的侵华政策,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内战开始后,蒋介石在军事上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但先后被粉碎;政治上非法召开伪“国大”,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解散民盟;经济上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征收苛捐杂税;外交上签订了被成为“新二十一条”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出卖国家利益。

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的打击下,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宣告结束。

【专题结构】

一、政权改革

1.清朝后期政府(1840-1912年)

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1861年由慈禧太后掌握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统治者先后有道光(1820-1851)、咸丰(1851-1861)、同治(1861-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8-1912)。

2.湖北军政府虽有立宪派和旧官僚混迹其中,但仍不失为一个革命政府。

3.南京临时政府(1912.l-1912.3)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4.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代表封建地主和军阀的利益。

5.国民政府(1925-1949)以1927年为界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广州国民政府、政变前的武汉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政府;反革命政变后的国民政府则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名称演变:

(1)广东革命政府(1923-1925)、广东国民政府(1925-1927)

(2)武汉国民政府(1927.l-1927.9)

(3)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37.12、1946-1949.4)

(4)重庆国民政府(1937.12-1946)

其中中国还出现过两个傀儡政权,“满洲国”(1932-1945)和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3-1945.8)。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7)

二、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中国近代的反动政府,就其反动政策而言,共同点是对内残酷统治和剥削压迫,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1.对内政策

晚清统治:

(1)通过自救运动维护封建独裁统治,如“洋务运动”、“新政”、“预备立宪”等。

(2)镇压人民革命,先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统治:

(1)继续维护封建独裁统治。

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和复古尊孔,还是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军阀统治的实质还是封建专制统治。

(2)镇压人民革命。

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

国民政府统治:

1927年前在实现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发动国民革命,开展工农运动,1927年后推行政治独裁、经济垄断。

文化专制的政策,镇压共产党和人民民主运动。

反共反人民是其对内政策的实质。

2.对外政策

晚清统治:

(1)鸦片战争前,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狂妄自大。

(2)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有对抗,有妥协,以妥协为主。

《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北洋军阀统治:

各派军阀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卖国换取支持。

国民政府统治:

(1)初期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树立对外自主形象。

(2)“九·一八”事变后,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

后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围剿红军,对日妥协。

(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开始联共抗日。

进入相持阶段。

受日本诱降政策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4)抗日战争后,为换取美帝支持,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专题启示】

1.腐朽的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性,都推行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剥削压迫,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它们的反动统治是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内因,也决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2.这3个政府的政策主体上是反动的,但也并不否定其中某些政策的客观进步性,如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新政”、“预备立宪”等。

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以及对日作战等。

所以,对待中国历届反动政府政策及其影响,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

3.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危及到统治阶级利益,因此有矛盾的一面。

但中国的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在镇压人民方面达成一致,出现了勾结。

有勾结也有矛盾,其中勾结是主要的。

【重难点提示】

1.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的原因及迅速失败的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两次帝制复辟,即表世凯称帝和张勋溥仪复辟。

出现这种曲折性具有政治根源,反动势力不甘心轻易退出政治舞台;也有其思想根源,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说到底是由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决定的。

第一,辛亥革命没有实行必要的土地制度改革,封建主义势力仍十分强大,这就成为帝制复辟的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二,帝国主义为了达到扩大其在华侵略权益的目的,支持中国的反动势力,遏止革命潮流,中国的资产阶级又有其天生的软弱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决裂,这就成为帝制复辟的外部因素。

但两次帝制复辟活动又迅速失败,其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已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两次复辟活动逆历史潮流,是注定要失败的。

2.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历史新现象

北洋军阀的统治从1912年一1928年,长达16年之久。

独裁、卖国和割据混战是北洋军阀的政治特点。

这段时期,新政治因素、阶级力量正在发展壮大,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积蓄了力量。

(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2)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注入新的力量,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3)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陇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4)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国共两党首次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对比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大革命时期北伐的不同点.从中进一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l)目的

广东国民政府北伐是在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工农运动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把革命推向全国而进行的北伐;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则是与张作霖争夺全国统治权。

(2)组织者

大革命时代的广州国民政府,它是以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革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则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3)军队

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军队是国民革命军,没有党代表和政治部,有不少共产党员任职;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是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队,是反动的。

(4)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同

广东国民政府在北伐中曾没收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的被侵略的权益;南京国民政府在北伐中对日本侵略行径妥协。

综上所述,两次北伐有许多不同,其中,最根本的不同是性质的不同。

4.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心腹大患,对日本的侵略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后,由于全国各界人民的抗议,蒋介石改变策略,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攘外”是假,“安内”是真,表现在继续“围剿”革命根据地,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和国民党内部的抗日反蒋力量。

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日本灭亡中国侵略战争的扩大,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

“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当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