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573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忻州一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卡上。

2.请将各题答在相应位置,写在该题框外无效。

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

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

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

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这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

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比如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荫之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

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后来,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

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很萌。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

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

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用法是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

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

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比如仿青铜鼎、鬲和樽的小香炉,还发展出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

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在《槐荫消夏图》中,也只见香炉不见香枝插在里面。

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

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

 

(选自方舒《李清照的香炉:

沉香玉炉袅残烟》,有删改)

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B.佛教的传入,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这也促使香炉真正成型和发展起来。

C.宋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出现了各式香炉,有些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可见,在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

D.早期的香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瓷质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合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B.博山炉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形状似海上仙山,故由此得名。

C.

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种造型还可以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瑞脑销金兽”中的“金兽”即动物造型的香炉。

D.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当时提倡的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

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但因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B.汉朝之后,因为焚的方式有所改变,烟火气较以前的少了很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烧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

天顺八年进士。

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

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

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

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事白,还职。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

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

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

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

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

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

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

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

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

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

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

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

贼遁,过盘江。

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

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

贼遁归马尾笼寨。

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

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连乞致仕,不允。

武宗立,遇疾复请。

诏加太子太保。

赐敕乘传归。

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B.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C.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D.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

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及左迁等。

B.“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而京官调任地方官则用“出”。

C.“户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户籍财经等事务。

D.“乘传归”在文中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帝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轼判案能力很强。

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了冤情。

B.王轼关心民生疾苦。

在发生饥荒时,他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

C.王轼用兵有方。

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根据当时形势布置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D.王轼深受重用。

他曾受命与刑部一起制定条例,因有战功受重赏,最后因病请求退休。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事白,还职。

(5分)

(2)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时既目睹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苍凉,更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壮美。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李白《蜀道难》中关于“五丁开山”传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

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

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说“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

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

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

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

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

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

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中国汉语拼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

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他们见过两次。

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

“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

他跟我说:

‘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

’我说:

“当然很高兴。

”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

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

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

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

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

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

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周有光文集》《朝闻道集》《拾贝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

“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在叶芳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

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

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周老先生曾说过:

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

”叶芳说,周有光对世界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他很多次提到高铁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非常想坐一次高铁回常州老家,但他心里知道,再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长途旅行了。

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也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改动)

【相关链接】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

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有光十岁时,进入新式学堂读书。

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就读。

他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是同学。

B.在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中,曾经陪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聊过天,见过两次面,周有光也因此成为唯一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C.晚年的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撰写了大量既具学术性又具通俗性的文章。

D.周有光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

叶芳给周老的评价是:

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经历、语言文字学贡献及晚年生活,表现了周老热爱国家、勤于思考、淡泊名利、宽以待人的优秀品格。

(2)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请简要说明。

(6分)

 

(3)文中多处引用他人及媒体对周有光的评价,这有何作用?

(6分)

 

(4)有人说,周有光的百年人生充满了传奇。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

B.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

C.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

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希望该过程中不仅艺术活动是富有制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B.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C.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D.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

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④⑥①②D.⑤③④①⑥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①,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②,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③,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16.下面是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孩子上网相关行为的情况调查表,请结合具体项目和数据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

项目

赞成%

反对%

不置可否%

对子女上网

37

15.9

41.1

希望子女以后工作与网络有关

42.6

32

25.4

能使子女增长见识,掌握电脑技巧

90.3

8.6

1.1

能促使子女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9.5

11

59.5

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

58.5

10.8

30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多数家长对于子女上网的内心矛盾在于:

(不超过30字)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影子真讨厌!

”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

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其实,很多东西是不需要逃避的,勇敢地面对,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它最终会变成生命中的财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忻州一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慧芳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涂在答

题卡上。

2.请将各题答在相应位置,写在该题框外无效。

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

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

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

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这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

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比如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

荫之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

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后来,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

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很萌。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

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

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用法是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

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

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比如仿青铜鼎、鬲和樽的小香炉,还发展出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

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在《槐荫消夏图》中,也只见香炉不见香枝插在里面。

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

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

 

(选自方舒《李清照的香炉:

沉香玉炉袅残烟》,有删改)

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B.佛教的传入,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这也促使香炉真正成型和发展起来。

C.宋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出现了各式香炉,有些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可见,在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

D.早期的香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瓷质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合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