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556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大港八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共2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倩影(qiàn)袅娜(nà)弄堂(nòng)脉脉含情(mò)

B.纤细(qiān)吞噬(shì)凋谢(diāo)未雨绸缪(móu)

C.揩油(kǎi)嘈杂(cāo)翱翔(áo)不屑一顾(xiè)

D.裙裾(jū)惬意(qiè)蜷缩(quán)刚愎自用(b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注音全正确的一组”,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

考生应结合汉字的字形、字义来辨析。

A项,“袅娜”的“娜”应读nuó,“袅娜”是“形容女子、草或枝条细长柔软”,“娜”是形声字,声旁是“那”,但“娜”与声旁的读音只有声母一样,声调和韵母都发生变化。

“弄堂”的“弄”应读lòng;“弄”是多音字,读nòng的时候,是动词,意思是“玩耍,做,设法取得”,读lòng的时候,是名词,小巷,胡同。

B项,“纤细”的“纤”应读“xiān”,意思是“细小”;“纤”还有一个读音,qiàn,是指拉船前进的绳子。

C项,“揩油”的“揩”应读kāi,比喻占别人或公家的便宜和好处。

“嘈杂”的“嘈”应读cáo,意思是杂乱。

“嘈”的声旁是“曹”,声调、声母以及韵母都相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斑驳混沌风姿没精打采

B.弥望嬉游照像一叶知秋

C.沉封点缀气慨郁郁葱葱

D.幽辟凝碧驯鸽急不暇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考生应结合词语的意思来辨析。

B项,“照像”的“像”应为“相”,“照相”指通过胶片的感光作用等,用相机拍下实物的影像。

C项,“沉封”的“沉”应为“尘”,“尘封”意思是物品放置过久,覆满灰尘。

“气慨”的“慨”应为“概”,“气概”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

D项,“幽辟”的“辟”应为“僻”,“幽僻”的意思是幽静偏僻。

3.给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一组词语( )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起在荷塘里。

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_____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_____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A.⑴泻浮⑵漏静

B.⑴淌升⑵洒独

C.⑴泻升⑵漏独

D.⑴照浮⑵洒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这些动词的意思,然后要结合语境中景物的特点来辨析。

“泻”是指液体很快地流,一般是从上往下;“淌”,流下,一般指水平面水流动;“照”,光线射在物体上。

从句中来看,前面说“月光如流水一般”,此处使用比喻,故后面应是从“流水”的角度来写,故可以排除“照”这一词语,排除D项;从方位角度来看,应是从上而下,用“泻”更好,能更好地写如月光的一泻而下之态。

“浮”,漂;“升”,上升。

从句中来看,句中形容的对象是“薄薄的青雾”,“薄”故而轻,“浮”更能体现雾之轻。

“漏”,由孔或缝透过;“洒”,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

从句中来看,说的是“从槐树叶底”下来的日光,可见是从槐树叶间“漏”下。

“静”与“独”,前者突出的是物体的静态,而后者突出的是孤独、单一,而从句中来看,并无孤独之意,体现出的是秋天的闲逸之态,使用“静”更好。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专家表示,重阳放假仅是一个形式,关键在于提醒全社会形成敬老尊老的传统,发扬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B.尽管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可信程度颇受怀疑,但总体来说,它还是收集并提供了一批新旧富豪成长壮大的重要信息。

C.科学院植物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不下30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的。

D.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提醒全社会形成敬老尊老的传统”搭配不当,“形成”与后面的宾语“传统”搭配错误,应改为“发扬或弘扬……传统”。

B项,偷换主语,第一句的主语是“可信程度”,而第二句“收集并提供”的主语应是“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但实际上“它”指代的应是“可信程度”。

D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应改为“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

代表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散文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其中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的文学体裁。

B.“修禊”,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

“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

C.王羲之,东汉伟大的书法家。

世称“王右军”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为人直爽率直,“东床快婿”典故与王羲之有关。

D.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

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比如作者的字、号、朝代以及代表作等。

C项,“王羲之,东汉伟大的书法家”有误;应是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有“书圣”之称。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比喻对比拟人)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排比对比比喻)

C.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拟物)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修辞设题。

考生应把握常考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等,然后明确每种修辞的特点。

A项,没有对比。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是名花”“不是美酒”,把秋比作“花”“酒”,这是比喻,“半醉”使用了拟人。

B项,“比起北国之秋来”,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像”是比喻词,“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是喻体;“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这是用了排比的修辞。

C项,“饲养”指对动物的饲养和照料,一般用于动物身上,句中用在“小姑娘”身上,这是比拟中的“拟物”。

D项,句中把“光与影和谐的组合”比作“梵阿玲上演奏的名曲”,前者是视觉,后者是听觉,这是通感的修辞。

7.对《荷塘月色》第四文段“曲曲折折……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荷塘处在月光笼罩下。

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描写了荷花的色泽和气味。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静态美,又写了动态美。

D.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愉悦之情,直接抒发了对月光照耀下荷塘之美的热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荷塘月色》第四文段‘曲曲折折……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项,“浓浓的愉悦之情”错误;从文中所写景物来看,这一段在总写荷塘概貌后,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即荷波以及流水,而这些景物都是笼罩在月色之下的,再结合第五段所写月色可以知道此处所写的景物都蒙着一层淡淡的色调,而写景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情,传达出的情感也就是淡淡的喜悦;“直接抒发了对月光照耀下荷塘之美的热爱”有误,所谓“直接”就是直接借助情感词来表达情感,而第四节没有,作者只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情感,属于间接表达情感。

8.下列句子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火尚足以明。

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⑦/⑤/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

首先应明确词语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或担当的成分来辨析活用类型。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都是名词,但后面都跟了宾语,活用为意动词,“以……伴侣”“以……为朋友”,属于名词意动用法。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都是动词,但在句中,该动作是宾语发出来的,故为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属于动词使动用法。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本是名词,此处因前面有了副词“始”,后面有介宾短语,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属于名词用作动词。

④“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了宾语,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深度”,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火尚足以明”,“明”本为形容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应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照明”,属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本是动词,在句中处于主语的位置,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见到的景象”,属于动词用作名词。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了“在于”的宾语,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险要偏远的地方”,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

9.指出下列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A.于是饮酒乐甚

B.凌万顷之茫然

C.白露横江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A项,“于是饮酒乐甚”,“于是”属于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两个单音词,意思是“在这个时候”;今义是双音节单纯词,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B项,“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辽阔、旷远的样子”;今义是指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C项,“白露横江”,“白露”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指“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是节气名。

D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可以”古今意思一样。

10.下列文言句式与“客有吹洞箫者”相同的项是()

A.而今安在?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文言句式与‘客有吹洞箫者’相同的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首先要了解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有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四种,其中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然后要抓住每种句式的特点。

“客有吹洞箫者”是定语后置,应为“有吹洞箫的客人”,结构特点是“中心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者”;B项,“凌万顷之茫然”也是定语后置,应为“凌茫然之万顷”,结构特点是“中心词+之+形容词”。

A项,“而今安在”是宾语前置,应为“而今在安”,结构特点是“疑问代词+动词(或介词)”。

C项,“此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是被动句、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非”表否定判断,“于”是介宾短语后置标志,此处又翻译为“被”,故也是被动句。

D项,“月出于东山之上”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11.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知老之将至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①由山以上五六里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①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②有穴窈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

A项,“不知老之将至”,“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其所之既倦”,“之”放在“所”后面构成所字结构,应为动词,得到、到、往。

B项,“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而”,连词,表因果,因而。

C项,两个“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

D项,“然视其左右”,“然”,表转折,但是、可是,然而;“有穴窈然”,“然”,用在形容词后,修饰形容词状态,……的样子。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本题中,比如“然”,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然视其左右”,“然”放在句子开头(“然而”“然则”以外),都是表转折,意思是“然而”;“有穴窈然”,“窈”是形容词,“然”放在形容词后一般是形容词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12.下列对《游褒禅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步换景,结构紧凑。

全文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B.因事说理,以小见大。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C.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略写褒禅山概况,其中却详记仆碑文字;详写记游华山洞经过,却又略写前洞。

游华山洞写得详,借仆碑抒发感慨略。

D.主旨明确,阐述充分。

本文以游洞为喻,以“深思慎取”为中心,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游褒禅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D项,“以‘深思慎取’为中心”错误;文章一二段主要是写游踪,第三段开头说“于是余有叹焉”,这说明下文是作者游山的心得感受,第三段的结尾说“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由此可以知道应是以“有志”为中心,而不是“深思慎取”。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平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3.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

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

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答案】13.C14.B15.D

【解析】

1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曲解了文本的意思,文中说的是“对象化的自我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变成“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故错误。

14.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谷鲁斯等人认为……这种观点不可信”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文中只是说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但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选项曲解了文本意思。

15.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误;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第Ⅱ卷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____,感慨系之矣。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

(5)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8)夫夷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至者少。

【答案】

(1).如怨如慕

(2).余音袅袅(3).齐彭殇为妄作(4).情随事迁(5).渺沧海之一粟(6).羡长江之无穷(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8).飘飘乎如遗世独立(9).则游者众(10).险以远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慕”“袅袅”“殇”“妄”“迁”“渺沧海”“粟”“羡”“瞬”“飘飘”等。

四、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白话。

(共8分)

17.翻译下面句子。

(1)虽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