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452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

《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docx

信息科技类论文乘数有效性分析

信息科技类论文:

乘数有效性分析

摘要:

电子支付工具的普及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对传统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文章在推导电子支付体系下货币乘数公式的基础上,选取中国电子支付工具的相关样本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电子支付工具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电子支付工具扩大了货币乘数,且缩短了货币乘数实现的时滞。

为此,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从而控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时效性将会加强,对此应有充分的估计。

关键词:

电子支付工具;货币乘数;货币政策的时效性中图分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近年来伴随着电子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电子支付工具逐渐进入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支付方式。

网络科技整合了计算机设备与通讯网路,借着建立客户与银行间沟通的环境,提供给客户多元化与便捷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的现状而言,消费性电子资金移转系统有销售点系统(POSSystem)、自动柜员机系统(ATMSystem)、家庭银行系统(HomeBankingSystem)等。

企业之间国内范围的资金转移,也由早期主要通过金融电子数据交换(Financial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简称FEDI)发展为通过第三方网络联机服务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支付概念已经无法涵盖现代“支付”行为。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的定义,支付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货币转移行为。

支付体系是实现货币转移的制度和技术安排的有机组合,主要由支付系统、支付工具、支付服务组织及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等要素组成。

其中,支付工具是传达收付款人支付指令、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转移的载体,分为现金和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1]。

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电子支付工具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发展迅速,还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中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尤为明显,它扩大了货币乘数且缩短了货币乘数实现的时滞,从而加强了货币政策的时效性。

因此,正确认识电子支付工具对货币乘数带来的影响,准确把握电子支付体系下中国货币乘数变动的规律,对中央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有,Friechnan认为电子支付工具会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陈仲常,等电子支付工具发展与货币乘数时效性分析币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加大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

SetsuyaSato和JohnHawkins认为电子支付工具的存在必然会对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及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Sulli-van认为,随着电子支付工具的广泛使用,将限制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乘数发生变化等。

NathalieJanson认为电子支付工具会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

Fogelstrom和Oiven认为电子支付工具将会影响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从而阻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政策的能力,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加以关注。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赵家敏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将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动[2]。

谢平、尹龙认为电子支付工具的发展将对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政策的控制产生影响,其中重点分析了电子支付工具对货币乘数的影响[3]。

陈雨露和边卫红、韩留卿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同时替代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降低存款准备余额,从而使货币乘数显著增大[4]。

胡海鸥、贾德奎指出电子货币将减少公众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需求,增强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削弱以货币供给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甚至可能使其失去作用[5]。

靳超、冷燕华认为电子化货币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时,对央行通货和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将更多的货币纳入到银行系统乘数创造的过程之中,从而总体上增大了货币乘数[6]。

周光友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并放大了货币乘数[7]。

国内外诸多学者在此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已有研究尚有以下三点待改进:

一是没有严格区分电子支付工具与电子货币。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它必须具有转移性、匿名性与相对性,即经由开放电子网络转移价值(转移性),支付隐私不被对方或金融机构所获悉(匿名性),交易时除买卖双方外,无第三者介入(相对性)。

电子货币以数码形式流通,并用暗码技术防伪,以避免金融信息被盗用、篡改等问题。

由此可知,中国目前主要使用的支票、信用卡、借记卡只能被视为电子支付工具而非电子货币,因为其最终仍须经由封闭的银行网络转移存款作清算,难以满足匿名性与相对性的特性。

二是国内相关文献还缺乏实证研究。

三是缺乏从货币创造速度角度分析货币乘数效应。

基于此,笔者选择中国货币乘数及电子支付工具相关的统计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建立中国电子支付工具与货币乘数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试图探寻电子支付工具与货币乘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货币乘数理论及其发展

(一)货币乘数理论在中央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按照银行体系的货币乘数放大后决定的。

按照传统货币理论,货币乘数取决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现金与存款比率等因素。

设流通中现金为C,活期存款为D,定期存款为T,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分别为rd和rt,超额准备金率则用re表示。

以K代表现金漏损率,即流通中现金与活期存款账户的存款比,K=CD,t代表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即t=TD。

如此,整个存款系统的准备金总额R为:

R=rdD+rtT+reD基础货币B为流通中现金与银行准备金之和,为:

B=M0+R=C+R又因为M1=C+D,M2=C+D+T则m1=M1B=C+DC+R=KD+DKD+rdD+rtT+reD=K+1K+rd+trt+re

(1)m2=M2B=C+D+TC+R=KD+D+TKD+rdD+rtT+reD=K+t+1K+rd+trt+re

(2)货币乘数是通过银行体系反复的存贷来实现的,银行体系的每一次存贷便是一次新的货币创造。

在某一确定的时点上,货币供应量并不可能等于理论上的最大值,因为此时银行体系的存贷次数是有限的。

假设此时点上银行已经完成了n次存贷,即完成了n次货币创造,且中央银行在此期间并未投放新的基础货币,则此时的货币供应量M=B(1-rn)1-r(3)其中B为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r为存款准备金率。

(二)电子支付工具的普及使公众现金持有量降低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偏好理论,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与货币收入变化正相关,投机货币需求则与利率水平负相关。

当电子支付方式日渐普及,准货币变现的能力将增强,因此在短期内,交易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将减少,更多的资金将用于投机需求,随时准备着流向资金回报率更高的部门和行业。

故而当国民收入与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现代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将减少人们的手持货币量。

设某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有X元收入,以固定利率I存入银行,并从X元收入中支取C元现金持有,以维持平时交易支付的需要。

将银行存款变现的成本是F元。

则将银行存款变现的次数为:

a=XC,平均现金余额①为C2。

该消费者的收益R可以用下式表示:

R=(X-C)2I-F(X)C(4)其中(X-C)2I是平均存款保有量的利息收入,F(X)C是存款变现的成本。

消费者为使其收益最大化,将选择最佳的现金持有水平。

公式

(1)等号两边对现金C求导得:

dRdC=d12[(X-C)]IdC-d(FX)CdCdRdC=-I2+FXC2,令-12+FXC2=0,求得:

C=2FX槡I(5)公式(5)给出了收益最大化时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从中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第一,现金的交易需求与利率负相关;第二,现金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正相关;第三,现金的交易需求与银行存款变现成本正相关,存款变现成本越低,现金持有将越低。

由此可知电子支付工具的普及将引起现金持有量的减少。

一方面,非现金支付工具如银行卡、公交卡等可以在某些领域方便地替代现金做支付,同时比现金更便捷安全,故而公众将乐于在这些领域采用非现金支付方式,从而减少现金持有量。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支付终端等设备的完善,公众能更方便地存取货币并进行交易、投机,存款变现成本大大降低。

故而公众将会增加存款和变现次数,以减少无利息收入的现金持有量。

(三)电子支付下货币乘数理论的发展如前所述,当电子支付方式普及,公众会减少现金持有,将一部分现金E转入电子支付账户,以更便捷地完成日常支付并获得一部分利息收入。

由于电子支付账户可以视为电子支付体系下的活期账户,故此账户的法定准备金率也可假设为rd。

同时由于电子支付账户与活期存款账户在此处分析中没有本质区别,为了分析简明,将其合称为存款账户,用Z表示。

依然以K代表现金漏损率,考虑电子支付账户则K=CZ,t代表定期存款与存款账户存款之比,即t=TZ,d代表电子支付账户与存款账户存款之比,即d=EZ,由此,活期存款账户存款与存款账户存款之比为(1-d),即DZ=1-d。

整个存款系统的准备金总额R为:

R=rdD+rdE+rtT+(D+E)re基础货币B为流通中现金与银行准备金之和,为:

B=M0+R=C+R考虑电子支付工具后,M1e=C+D+E,则此时货币乘数m1e=M1eB=C+D+EC+R=KZ+(1D)Z+dZKZ+(rd+trt+re)Z=K+1K+rd+trt+re(6)电子支付体系下广义货币M2=C+D+E+T则m2e=M2B=C+D+E+TC+R=K+t+1K+rd+trt+re(7)由公式(6)、(7)可知,一般而言货币乘数影响因素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电子支付账户存款与存款账户存款之比,影响M2乘数的还有定期存款与存款账户存款的比例。

就中国而言,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有较强控制力,定期存款与存款账户存款的比例则轻易不会发生大的变动,故支付工具变革主要通过现金漏损率、电子支付账户存款与存款账户之比来影响货币乘数。

由于rd+trt+re<1,则有m1eK=rd+trt+re-1(K+rd+trt+re)2<0m2eK=rd+trt+re-1(K+rd+trt+re)2<0这说明货币乘数m1e和m2e的大小是与现金漏损率K呈相反方向变化的。

18①此处涉及平均现金余额的数学计量运算,笔者直接引用“鲍莫尔—托宾模型”结论。

着很强的替代作用,从而使得现金漏损率K有明显下降趋势,又因为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负电子支付工具的普及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对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第一,对电子支付体系下乘数对流动性放大的规模与速度作充分估计。

电子支付工具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对于货币乘数和流动性的放大具有“变幻莫测”的特点。

笔者对货币乘数的实现做了仅有一次基础货币投放的假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电子支付工具的不断深入发展,货币乘数的实现将会有叠加上升的趋势,故而其对流动性放大的规模应作充分估计。

第二,央行在控制基础货币和调整存款准备金时需要更慎重。

由于电子支付体系下货币乘数被放大,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的细微变化将造成货币供给的更大变化,故而央行在控制基础货币和调整存款准备金时需要更谨慎。

尤其近年来中国央行习惯于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来控制流动性,随着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普及,这种做法应当更为谨慎。

第三,做好新型电子支付工具与发行主体的规范工作。

近年来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层出不穷,发行主体也不再局限于各大商业银行,如电子票据、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等。

如何加强对这些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及其发行主体的监管,是一个新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其中某些电子支付工具是否具有“电子货币”的特点,它们又会对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带来什么影响,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6[EB/OL].(2007-05-23).http:

//www.pbc.gov.cn.

[2]赵家敏.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0(11):

19-24.

[3]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4):

24-31.

[4]陈雨露,边卫红.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

(1):

53-58.

[5]胡海鸥,贾德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挑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7):

26-30.

[6]靳超,冷燕华.电子化货币、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J].上海金融,2004(9):

13-19.

[7]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4):

1219-1234.

[8]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EB/OL].(2006-08-12).http:

//www.pbc.gov.cn.

[9]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重庆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7[EB/OL].(2008-09-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