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432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年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约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的气体是

A.O2B.N2C.H2D.He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风力发电C.海水晒盐D.钢铁生锈

3.属于纯净物的是

A.柠檬水B.矿泉水C.自来水D.蒸馏水

4.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木炭B.石墨C.焦炭D.活性炭

5.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A.面粉B.白酒C.白糖D.食盐

6.氨气是工业制硝酸的重要原料。

氨气(NH3)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3B.+3C.+4D.+5

7.K2CO3是常用的钾肥,其焰色反应呈

A.红色B.黄色C.紫色D.绿色

8.在臭氧(O3)、二氧化氯(ClO2)和双氧水(H2O2)这三种消毒剂中均含有

A.氧分子B.氧化物C.氧气D.氧元素

9.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正确的是

A.生成白色固体B.有淡蓝色火焰C.有蓝紫色火焰D.生成黑色固体

10.下列化学符号所表示含义正确的是

A.FeCl2—氯化铁B.2Cu—2个铜原子C.2N—2个氮元素D.Hg—银元素

11.下列错误的说法是

A.水银不是银B.盐酸不是酸C.干冰不是冰D.纯碱不是碱

12.有关“水沸腾”的微观描述正确的是

A.水分子体积变大B.水分子发生分解

C.水分子间隔变大D.水分子数目增多

13.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块粉碎后燃烧会更加充分

B.提倡使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C.“氢能”是利用了化学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

D.使用燃气热水器时应保持通风以避免天然气中毒

14.大蒜中的“硫化丙烯”(C3H6S)具有杀菌作用,关于硫化丙烯”(C3H6S)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10个原子构成

B.它的摩尔质量为74g

C.1molC3H6S中约含6.02×1024个原子

D.其中碳、氢、硫元素质量比为3:

6:

1

15.不适于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是

A.

B.

C.

D.

16.金属钯(Pd)是种用于制首饰的银白色贵金属,现进行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将钯丝伸入稀盐酸

将银丝伸入PdCl2溶液

将铂丝伸入PdCl2溶液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银丝表面析出固体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由上述现象可知,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

A.氢之前B.银和铂之间C.氢和银之间D.铂之后

17.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方案是

A.用稀硫酸鉴别炭粉和氧化铜

B.用锌粒鉴别食盐水和稀盐酸

C.用硝酸银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18.化学实验现象绚丽多彩.如图是无色溶液X发生化学反应时的颜色变化,无色溶液X是(  )

A.稀盐酸B.稀硫酸C.澄清石灰水D.硫酸钠溶液

19.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

下列图像反映对应变化的关系,不正确是

A.

B.

C.

D.

20.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正确的是

A.甲处发生的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B.乙处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D.将丁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可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21.现有“碳家族”中的六种物质:

C、CO、CO2、H2CO3、CaCO3、CH4,请用化学式填写:

①属于单质的是_____;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③汽水中含有的酸是______;

④用于冶炼金属的氧化物是______;

⑤能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22.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水”。

①从分类角度:

蒸馏水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物;

②从微观角度:

构成水的微粒是______(填名称);

③从变化角度: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

净水过程中常用液氯(Cl2)作消毒剂,液氯注入水后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在上述反应前后,存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

④从应用角度:

生理盐水的溶剂为______;

⑤从环保角度:

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不合理的做法是______。

A.淘米水浇花

B.使用节水龙头

C.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23.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图中a点的含义是______,60℃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

②当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③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转化为同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④如图所示,10℃时向硝酸钾溶液(底部有Xg硝酸钾晶体)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搅拌,恢复至10℃,正确的说法是______。

A.所得溶液一定饱和

B.溶质质量一定变大

C.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变大

D.若X<2.1g,所得溶液不饱和

⑤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氢氧化钠。

反应原理是:

2NaCl+2H2O

H2↑+Cl2↑+2NaOH。

Ⅰ.该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呈黄绿色,具有剌激性气味,该气体是_____(填“H2”或“Cl2”)。

向电解后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

Ⅱ.电解食盐水时,若有0.5molNaCl参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g。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24.不同场合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可能不同。

(实验室制取氧气)甲组同学用以下装置收集干燥的氧气。

①写出图中仪器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②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白色固体变蓝、C、D中无明显现象,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装置E用于收集氧气,请在图中将导管补画完整________;

④若E中氧气已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m处,可观察到_________;

(潜水艇里制氧气)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Na2O2)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

2Na2O2+2CO2→2Na2CO3+O2。

乙组同学欲用过氧化钠制取干燥的氧气。

他们更改了上图装置中的一些药品后进行实验,装置内的药品如下:

乙组实验

装置A

装置B

装置C

装置D

装置内药品

大理石、稀盐酸

过氧化钠

氢氧化钠浓溶液

无水硫酸铜

⑤乙组实验: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⑥在甲、乙两组实验中,装置D的作用是否相同?

阐述理由________。

25.为验证碳酸钠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利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或方程式

Ⅰ向三颈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并滴加酚酞;

溶液变_______色。

Ⅱ按图A所示连接装置,将注射器1的长针头伸入瓶内液面下,抽取少量碳酸钠溶液;

注射器1中液体变浑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Ⅲ将注射器2中的稀硫酸完全注入三颈瓶中。

在整个过程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

②甲、乙两组同学在研究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时发现了新问题,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B所示。

(提出问题)甲组实验未见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

与澄清石灰水的浓度或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假设一:

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石灰水,会迅速产生浑浊。

假设二:

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经讨论,饱和石灰水的浓度已达最大值(室温),因此假设一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进行实验)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假设二是否成立。

分别向盛有2mL、不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滴加_____滴饱和石灰水,记录现象如下: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碳酸钠溶液的浓度

0.5%

0.8%

1%

5%

8%

10%(饱和)

实现现象

浑浊

浑浊

浑浊

不浑浊

不浑浊

不浑浊

(解释与结论)

由上表信息可知,假设二是否成立?

________(填“是”或“否”)。

(实验反思)

甲组同学重复进行了图B中乙组同学的实验,观察到溶液迅速浑浊。

甲组同学和乙组同学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选A。

2.D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汽油挥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风力发电,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海水晒盐,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钢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3.D

【解析】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

A.柠檬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错误;B.矿泉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错误;C.自来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错误;D.蒸馏水,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同素异形体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但性质却不同的不同单质。

A、木炭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错误;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正确;C、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错误;D、活性炭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混合物,错误。

故选B。

5.A

【解析】A.面粉不溶于水,错误;B.白酒易溶于水,正确;C.白糖易溶于水,正确;D.食盐易溶于水,正确。

故选A。

6.A

【详解】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氨气(NH3)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x+(+1)×3=0,解得x=-3,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故选A。

7.C

【解析】K2CO3的焰色反应呈紫色,故选C。

8.D

【解析】物质由元素组成,物质中含有元素,故选D。

9.D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D。

10.B

【解析】

A.FeCl2—氯化亚铁,错误;B.2Cu—2个铜原子,正确;C.2N—2个氮原子,错误;D.Hg—汞元素,错误。

故选B。

11.B

【解析】A.水银是汞的俗称,正确;B.盐酸是酸,错误;C.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正确;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盐,正确。

故选B。

12.C

【解析】“水沸腾”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故选C。

13.D

【解析】A.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正确;B.提倡使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节约化石燃料,正确;C.氢气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故“氢能”是利用了化学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正确;D.使用燃气热水器时应保持通风以使天然气充分燃烧,错误。

故选D。

14.C

【解析】

A.一个硫化丙烯分子由3+6+1=10个原子构成,错误;B.它的摩尔质量为74g/mol,错误;C.1molC3H6S中有10mol原子,约含6.02×1024个原子,正确;D.其中碳、氢、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

6:

1,错误。

故选C。

点睛:

熟知化学式的意义。

15.A

【解析】

A、导气管应略伸出胶塞,伸出过长不利于气体的导出,错误;B、通过弹簧夹的打开与关闭,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正确;C、通过长颈漏斗可随时添加液体,气体由导气管导出,正确;D、分液漏斗可随时添加液体,气体由导气管导出,正确。

故选A。

16.B

【解析】

将钯丝伸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H>Pd;将银丝伸入PdCl2溶液,银丝表面析出固体,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Ag>Pd;将铂丝伸入Pd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Pd>Pt,故选B。

点睛:

考查学生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能力。

17.C

【解析】A.稀硫酸不与炭粉反应,无现象,与氧化铜反应,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正确;B.锌粒与食盐水不反应,无现象,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正确;C.硝酸银溶液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错误;D.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气体燃烧起来的是氢气,正确。

故选C。

18.B

【解析】

无色溶液X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与氧化铁反应得到棕黄色溶液,说明是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是硫酸。

故选B。

点睛:

熟练掌握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成分的知识。

19.C

【解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A、Cu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0,Fe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52,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正确;B、反应中无水参加或生成,水的质量不变,正确;C、反应前无铜,反应后生成了铜,故铜的质量从零开始增大,错误;D、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质量逐渐减少,如果铁粉足量,硫酸铜完全参加反应,最后减少到零,正确。

故选C。

20.A

【详解】

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发生的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故A正确;

B、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

C、该装置中的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故C错误;

D、由于通入的二氧化碳不一定全部与碳反应,对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起到了干扰,所以将丁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不可以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故D错误。

故选A。

21.CCH4H2CO3COCO2

【解析】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③汽水中溶解了二氧化碳,CO2+H2O=H2CO3,故汽水中含有的酸是H2CO3;④CO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⑤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22.是水分子吸附H、O水D

【解析】

①从分类角度:

蒸馏水属于氧化物;②从微观角度:

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③从变化角度: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反应前后都是以化合物形态存在。

④从应用角度:

溶液中如果有水,水是溶剂;⑤A.淘米水浇花,是节约用水,正确;B.使用节水龙头,是节约用水,正确;C.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保护水资源,正确;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污染环境,错误。

故选D。

23.60摄氏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100g水硝酸钾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加溶剂或加水BDCl2蓝色絮状沉淀20g

【解析】

①图中a点的含义是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60℃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硝酸钾;②提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一般用降温结晶法。

③饱和溶液转化为同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溶剂。

④A.所得溶液不一定饱和,错误;B.加入的水可以溶解溶质,故溶质质量一定变大,正确;C.若X<2.1g,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错误;D.若X<2.1g,所得溶液不饱和,正确。

故选BD。

⑤Ⅰ.氢气是无味的气体,氯气有刺激性气味,故填氯气。

电解后的溶液中有氢氧化钠,2NaOH+CuSO4=Cu(OH)2↓+Na2SO4,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

Ⅱ.设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是x,

2NaCl+2H2O通电H2↑+Cl2↑+2NaOH

2mol80g

0.5molx

=

解得x=20g

点睛:

熟知溶解度曲线表示的化学意义、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24.分液漏斗铁架台2H2O2

2H2O+O2↑CuSO4+5H2O→CuSO4·5H2O左边导管向下延长至接近瓶底木条复燃CaCO3+2HCl→CaCl2+H2O+CO2↑除去二氧化碳,避免混入氧气中不同。

甲组:

检验氧气是否已干燥;乙组:

除去水蒸气

【解析】

①a是分液漏斗,b是铁架台。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2H2↑+O2↑,CuSO4是白色粉末,与水反应生成蓝色CuSO4·5H2O晶体,CuSO4+5H2O===CuSO4·5H2O③用装置E收集氧气,导气管是长进短出。

④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⑤乙组实验: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除去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

⑥在甲、乙两组实验中,装置D的作用不同。

甲组:

检验氧气是否已干燥;乙组:

除去水蒸气。

25.红Ca(OH)2+Na2CO3→CaCO3↓+2NaOH红色液体变成无色;液体冒气泡;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成立5否滴加溶液的先后顺序(方式、方法等)

【解析】

①Ⅰ.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Ⅱ.Na2CO3+Ca(OH)2=CaCO3↓+2NaOH,产生白色沉淀。

Ⅲ.Na2CO3+H2SO4=Na2SO4+CO2↑+H2O,有气体产生,生成的硫酸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导气管导出,使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猜想与假设】饱和溶液是该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故假设一不成立。

【进行实验】做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

【解释与结论】由上表信息可知,并不是碳酸钠溶液浓度越大,就产生沉淀。

【实验反思】甲组同学和乙组同学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是滴加溶液的先后顺序不同。

点睛:

考查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