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319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内涵: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习俗。

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

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

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梯度: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这种梯度,在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体现。

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

“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又如口语交际,从一上和一下各四次的口语交际编排中可以看出,教材通过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

以“听”为例,从“注意听别人说话”,到“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训练学生逐步从“能听”发展到“会听”。

再如“说”的方面:

从起步时的敢说、“大胆说”,逐步到“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从交际习惯和交际规则方面看,从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到礼貌意识,让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都能得到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层层递进中螺旋上升。

各部分的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呈现了稳步发展、螺旋递进的编写原则,具有极强的前后关联性。

三、选文:

营养与趣味并重

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

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部课文的一半。

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富,体裁多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一下教材的选文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的经典老课文,也有新选编的、内涵与语言皆美的新课文。

新课文中,有表现自然之美的《春夏秋冬》,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怎么都快乐》,有体现家人关爱的《夜色》,有介绍传统节日的《端午粽》,有培养好习惯的《文具的家》,等等。

这些选文题材广泛,有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

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

而且题材多样,有童话,有散文,有儿歌,有故事,不仅确保了教材全面的思想内涵,而且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弹性:

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

这类题目,有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如,“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吗?

”有借鉴课文语言表达的,如,“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

”“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

”有指向生活的,如,“说一说班里的同学都有哪些姓。

”“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和同学说一说。

”“一分钟能做什么?

”有开展游戏活动的,如,“我们也来猜字谜吧!

”“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对课文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演、猜、画等活动形式的引入,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产生更为有趣的联系,有利于从单纯的听说读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之中。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材中有意识地设置了学科沟通的内容。

比如,语文园地中让学生展示在其他学科课本上认识的字,《要下雨了》《棉花姑娘》等课文,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都体现了学科相互勾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大语文观念,把语文学习有机地同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有语文。

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

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

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

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

每个单元内部的具体安排如下:

l课文3-4篇

l口语交际(间隔安排)

l语文园地: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二、各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

1.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专项识字,编排了四篇课文--《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作为识字的语言材料。

从内容上看,四篇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有大自然、姓氏、小动物;从形式上看,有词串、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此阶段学生的语感特点。

《春夏秋冬》通过情境图描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特点和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姓氏歌》这首小儿歌为学生列举了常见的姓氏,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趣味,知道姓名也能帮助识字,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渠道。

《小青蛙》以儿歌的方式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构字特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猜字谜》编排了两则简单有趣的字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初步掌握猜字谜的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是听故事和讲故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倾听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够以洪亮的声音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语文园地一”安排了“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几个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识字写字、阅读、积累等活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单元51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28个汉字,积累相关词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词串、儿歌,背诵《姓氏歌》。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表示一年四季的季节名词,了解常见的姓氏.初步认识字谜这种文字现象。

4.初步了解形声字,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5.初步认识26个字母,读准音,区分形。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汉语拼音自主识字读文,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姓氏儿歌、表示天气的词语等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

4.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初步体会到中国姓氏文化和字谜的有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和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具体语境、情境,感受汉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

1.春夏秋冬………………………2课时

2.姓氏歌…………………………2课时

3.小青蛙…………………………2课时

4.猜字谜…………………………2课时

口语交际:

听故事,讲故事……1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1、春夏秋冬

课时类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朱静

完善补充

教学内容:

1、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词语,能正确朗读。

学习并积累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

2.学习生字,写好“春、冬、花”三个字。

 

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其中7个生字能按照笔顺正确书写。

掌握两种偏旁部首,能说出他们的名称并学会书写。

2、借助插图和拼音,结合生活场景和整体语境,引导学生将图中事物、词语的读音及意思与文字符号整合起来,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四季》这篇课文吗?

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识字1春夏秋冬)

3.(课件出示)谁能说说这四幅图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看了之后你有哪些感受?

你觉得哪儿美,起来说一说。

4.小朋友们,四季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

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识字1》。

二、指导看图,认识事物

1.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事物?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结合图画,结合生活积累,认识事物。

 春风:

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

(轻轻的、柔柔的)

 夏雨:

夏天的雨是怎样的?

(边打雷边下雨,又急又大)

 秋霜:

谁来说说“秋霜”是什么样子的?

你见过“秋霜”吗?

(下霜时,地上都是白白的一层,薄薄的小冰晶)

冬雪:

“冬雪”大家比较熟悉,下雪时,我们都做些什么运动?

(堆雪人、打雪仗、滑雪)

三、图文对照,识字识词

小朋友们,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

1.分别出示,逐行认读。

(课件出示)

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行试读,教师指名读。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春”的声母是ch,不要读成c,韵母是un,不要读成en;“霜、吹、池”的声母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落、降、飘”都是三拼音节。

教师范读或领读。

(课件出示)让学生借助图画认识词义。

可在图上认一认,说一说有关四季的特征,说一说花儿的颜色,草的颜色,鱼、鸟的有关的特征。

2.反复朗读,巩固读词。

好了,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

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指名领读)

请小朋友开火车读,好吗?

(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学习偏旁,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风吹、冬雪飘、山花红”。

(课件出示)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冬、花”。

(板书:

春冬花)

 2.学习新偏旁。

(课件出示)

 认识“雨字头”和“双耳旁”,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雨”的字多与雨水有关。

指导写好偏旁“雨字头”和“双耳旁”。

(板书:

雨字头阝(双耳旁))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

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5.投影展评,让学生了解“春”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进行写字修正。

 

第2课时

课题:

1、春夏秋冬

课时类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朱静

完善补充

教学内容:

1、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熟读词串,背诵韵文,感受四季景色的美好。

2.采用多种途径,用描写四季的词语造句和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四季,进行语言运用交流练习。

3.继续识写生字“入、风、飞、雪”等。

 

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其中7个生字能按照笔顺正确书写。

掌握两种偏旁部首,能说出他们的名称并学会书写。

2、借助插图和拼音,结合生活场景和整体语境,引导学生将图中事物、词语的读音及意思与文字符号整合起来,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出示词语:

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课件出示)

2.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认读生字,先带拼音读字词,再去拼音读字词。

 3.朗读、背诵课文。

二、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情景导读。

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夏天来了,夏雨哗哗地下,秋天来了,秋霜覆盖了大地,一片凄冷、萧索的景象,冬天来了,天上飘下了纷纷扬扬的大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

2.读法指导。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四季及大自然,如果你想真正看到大自然的美,那还需要细心地看一看,用心地想一想。

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

(课件出示)

介绍边读边展开想像的读书方法。

提示:

你仿佛来到什么地方?

仿佛看到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3.逐行指导。

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

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二行:

让学生知道这组是写春夏秋冬的气象特征,要读出春的优美,语声轻柔,夏的火热、急促,语速稍快,秋的凄冷、萧索,语速稍慢,冬的壮丽,语速稍慢。

(2)第二行、三行:

让学生知道这组是描写第五幅图上的内容。

要读出大自然的美妙:

读出草的青青,花的红艳艳,鱼儿自由自在地游,鸟儿快活地飞。

4.指导停顿。

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

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

自读体会。

5.练读全文。

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自读,互读。

反馈指导。

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6.当堂背诵。

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当堂背诵。

三、开放课堂,语言实践

采用多种途径,用描写四季的词语造句和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四季,进行语言运用交流练习。

1.练习造句(课件出示)

(1)自己从韵文中找一个词来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最好。

(2)指名造句,评议。

(3)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两三个词来造句。

2.看图说话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踊跃,但还觉得不过瘾,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

多媒体课件出示其它四季的景色图。

(课件出示)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自说、同桌说、指名说

(2)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

(3)说了这么多的大自然的美景,你想发出什么赞叹?

就把这句赞叹句作为文章的结尾。

指名说,比赛说。

四、继续写字

1.(课件出示)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

入、风、雪、飞。

 让学生观察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

教师范写,同学们书空。

  2.学生看笔顺记忆生字笔顺。

重点反馈“风”“飞”的笔顺。

3.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交流写字方法和要领,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

“入”“撇短捺长”居中写,“风”第二笔是横折斜勾,“飞”的第一笔是横折斜勾,不能写成横折弯钩。

4.接下来我们就来书写这两个字,观察范字。

师范写,并提示注意点。

5.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教师对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进行指导和督促。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小朋友,我们的家乡四季分明,景色多么美丽呀,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第1课时

课题:

2、姓氏歌

课时类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朱静

完善补充

教学内容:

2、姓氏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

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

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2、了解姓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我国的经典诗文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

告诉学生,我国的经典诗文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

二、诵读汇报

(出示《百家姓》课件。

1、集体齐读《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

有多少同学愿意参与都可以,能说多少说多少。

三、交流姓氏故事

提示:

谁知道中国姓氏的来历呢?

其实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传说。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知道哪一个姓氏的故事呢?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引入故事话题

1)教师讲张氏背后的故事吧。

在很久远的过去,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的儿子挥很聪明,喜好狩猎,发明了弓箭,被任命为弓正,赐姓张;此外,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也称为张氏。

张姓氏的名人有:

西汉大臣张良;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伟大作品;还有现代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等。

四、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边拍手边读《姓氏歌》)

你姓什么?

我姓李。

什么李?

木子李。

他姓什么?

他姓张。

什么张?

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

上官、欧阳......

2、介绍自己知道的姓氏

1)介绍前,老师先要提出要求。

要求同学在介绍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面带微笑看着全体同学来介绍

2)开火车,来介绍。

3)同学评一评,谁介绍的好。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中国姓氏的一些趣事。

3、观看有关中国《百家姓》的表演唱视频。

4、活动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5、结束语:

大家一起来说:

不管我们姓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

 

第2课时

课题:

2、姓氏歌

课时类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朱静

完善补充

教学内容:

2、姓氏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

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

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2、了解姓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复旧导入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句子,注意停顿。

3、播音乐,加动作,自由轻声读课文。

二、出示字卡、识字认字

4、按顺序出示词语卡片,读生字、组词,齐读课文。

5、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朗读,正音。

(2)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识记生字。

(3)多媒体出示田字格生字“姓、什、双”

学生观察思考:

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

(左右结构)

比较其书写特点。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多媒体出示田字格中“王、方、么”引导学生观察结构、书写要领、描红、临写、扩词

出示“国”,回顾结构、部首并组词

有感情、节奏地朗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

读读:

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正音纠错

做游戏:

师生互动,说姓氏

例:

你姓什么?

我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方法。

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姓?

三、布置作业

背背:

自由练背,积累词语。

抄写课后读读记记的词语

背诵课文

 

第1课时

课题:

3、小青蛙

课时类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朱静

完善补充

教学内容:

3、小青蛙

 

教学目标:

1、认识“清、晴”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眼、睛”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生活中要保护青蛙,增强保护动物意识。

3、了解“青”字的汉字的特点,体会形声字的一般规律,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

1、认字,了解“青”字的造字的规律,背诵课文内容。

2、通过偏旁理解“青”字族汉字的字义,写好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长大有脚没尾巴。

猜一猜2、板书:

小青蛙。

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

你喜欢青蛙吗?

为什么?

小青蛙它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本领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课文里寻找答案。

二、出示“青”子卡片,介绍“青”字族。

引导:

课题中的“青”字,能和许多偏旁交朋友组成新字,这些字就组成了“青”族大家庭。

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一找它们好吗?

精讲点拨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你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导学:

多有趣呀!

你们想读吗?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那该怎么办呢?

(查字典、问老师、问同桌、借助拼音)读完后,请你们把圈画出的生字、词读三遍。

3.检查读文。

教师相机正音。

四、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

1.指生读第一句。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清、晴、眼、睛”。

(1)指生领读生字。

(2)先引导学生小组内观察;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预设:

“清、晴、睛”三个字的读音有点像,字形里面都有“青”字。

①导学:

猜猜它们是什么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