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190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

七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百草园部分

1、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

(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

不确定是因为相隔时间长,印象已经淡薄了。

之所以肯定是因为儿童生活的景象历历在目。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作者写了哪三件趣事?

趣事:

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3、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4、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5、作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关联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的总体印象,“单是”详写泥墙根一带,两者相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6、概括课文第二段内容:

百草园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带给“我”无穷的趣味。

7、百草园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有美景,有趣事。

体现了作者对于百草园的喜爱。

8、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

略写什么?

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9、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

又酸又甜

10、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慵懒、肥胖的情态,表达了“我”的艳羡之情;“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写出了叫天子轻捷机灵的特点。

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11、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表现出百草园生活充满乐趣;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1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1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14、“雪地捕鸟”:

开头为什么先强调“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突出捕鸟带来的乐趣。

15、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扫支撒系牵看拉;准确地描述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我”童年捕鸟时的兴奋突出百草园带给我的无穷乐趣。

16、长妈妈的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二、第9自然段

1.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是全文的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3、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排比、拟人  

4.删掉句中的“也许”好不好的,为什么?

不好。

因为也许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5、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上两个德语单词“Ade”?

读起来有趣味,表现儿童的稚气及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三味书屋部分:

1、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哪三个片段?

①提问“怪哉”②同窗们到后园自寻乐趣③师生读书场面

2、“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时的专注、投入。

3、学生读书没有标点,老师读书有标点,你对此如何理解?

学生:

是因为所读内容艰涩难懂,不能理解,所以没有停顿,有口无心。

老师:

能理解其中意思,所以能吟诵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4、鲁迅在回忆这段私塾生活是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流露出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之情。

“怪哉”虫、后园玩耍和读书场面,都充满了欢乐和趣味。

5、童年鲁迅对自己的启蒙老师的情感态度:

①敬仰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②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只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6、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野草》、《朝花夕拾》。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1、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

写出了弟弟妹妹们的天真幼稚,反衬出我长大了,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指__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二象征_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__

3、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4、文中倒数第二段有什么含义?

它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是文章的中心句,实指爸爸的花儿败落,象征父亲已经去世。

5.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教女有方。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叔叔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6.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A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

B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

C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是一种预感,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D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7.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

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8.课文线索:

主线爸爸爱花,副线参加小学毕业典礼,双线穿插,表现了父爱的伟大,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

9.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她也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二.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

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爸爸对我管教严。

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不许“我”上学乘车2.不许我逃学,因我赖床而打“我”.

3文中写爸爸给我送花夹袄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达了爸爸怎样的感情?

动作描写.表达了爸爸严厉的中包含绵绵的父爱.

4因为我赖床不去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后来爸爸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两个铜板给我、这样写前后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凶”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女儿.希望她从小养成好习惯。

后者表现出爸爸对我冷暖饥饱的关心。

都是对子女的关爱。

5“快回家去,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答:

反复修辞,“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急于向爸爸报喜,“我”的成长与爸爸的教育鼓励是分不开的。

6“我好想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7.爸爸的花落了,但结出的果实是硕大的,对吗?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我”成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2)听到爸爸去世,表现镇定安静。

邓稼先

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问题

1、简要回答,作者为什幺要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功臣,作者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真诚、朴实的“纯”的性格特征,并高度赞扬了他的奉献精神。

2、文章中写了两件文革中发生的事,通过邓稼先处理这两件事,从中你可以体会出邓稼先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2邓稼先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善于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展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

他之所以能够感染别人,正是因为他具有无私真诚的品格。

3、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句话的含义。

3邓稼先不喜欢引人注目,真诚朴实,毫无私心,默默奉献,这也正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理想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品格。

 

阅读“我不能走”回答下列问题

4、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4、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

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5、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5、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6、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6、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7、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7、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8、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

一、1.概括短文的大意。

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2.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可以用文中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文中“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足不下楼,沥尽心血”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运用四个四字词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刻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4理解“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5肖像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

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6“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态度。

7作为学者,这部分写了闻一多的那三件事?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二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内容)

2、文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形象贴切,将“研究”由静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告白自己做了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实干精神谦虚美德)

4、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什么?

(用原文)

“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

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追求的精神,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7、理解句子的含义。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突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目的是救国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是紧紧走出了第一步。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

(“做”没有说)

“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

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明闻一多研究学术用心极专极深。

三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作为学者有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品格。

革命家有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大勇、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

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宣传动员革命,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

②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5、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争取民主、宣传革命)

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中“这”指代什么?

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7、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8、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9、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这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容上总结全文,结构上照应开头。

闻一多先生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

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文字划分层次,

1第一层:

开头到“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层意:

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第二层:

最后两节。

层意:

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第二节“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中的“这”指代什么?

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2“这”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3、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幺?

3不能。

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先生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4、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形象的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5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6、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

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6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要一致。

(言之有理即可)

社戏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享受到自由;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双喜:

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

(小伙伴:

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六一公公:

淳朴乡民的形象。

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3、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

“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4、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为什么?

4、合理。

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

【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社戏》7-8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

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

请你概括出来。

1、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

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

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3、找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

”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3、“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

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二、阅读课文10-13(甲段)和22-23(乙段),回答下列问题。

4、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哪一段是写夜航去看社戏的?

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

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4、甲:

夏夜行船,乙:

月夜归航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甲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乙 )段。

根据:

甲段中“但我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乙段中“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找出其中两处即可。

5、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轻松、舒展、点、磕、退后、上前、架),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5、A、作用:

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B、作用:

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6、“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

并找出相应句子。

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6、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7、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7、“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

“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8、“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8、不能去掉。

“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9、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

为什么?

9、不矛盾。

“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10、“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10、不能去掉。

因为“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

第二段中的“歌吹”

11、甲文写到豆麦是为后文写“偷豆”埋下伏笔,第二段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也是为了埋下伏笔,请从第三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用“”标出。

11、“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12、“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

12、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1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概括我当时的心理

13、(句子略)第一段(活泼轻松)第二段(急切焦虑)第三段(惘然陶醉)

14、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

哪两处是侧面描写?

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14、正面描写:

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描写: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侧面描写:

15、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5、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运用嗅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