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120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docx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开发银行技援贷款

西部开发重点项目规划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规划研究总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05年11月

前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十五”计划即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即将开始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由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组织的西部开发重点项目规划研究,将对西部地区的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有进一步的了解。

此次研究将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项目储备,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的安排重点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力依据。

我们在对内蒙古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的方向。

对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旅游业、能源工业、开发利用俄蒙资源和内蒙古东部水资源利用等5个重点领域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规划。

一方面,深入研究具备基础条件的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思路、目标、政策和相应的项目支撑;另一方面,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和产业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为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同时也将为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基础,促进信贷资金在良性循环中实现不断增值。

一、规划背景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务院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部署和安排。

五年来,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大开发予以重点支持。

西部地区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中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提出,西部开发更加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2005年初在盘点西部大开发的文章中讲到:

要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依托各类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能源、矿业、机械装备、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作用,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战略中,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内蒙古地域狭长,横跨我国的西部、北部和东北地区是西部省区中区域影响最大的省区之一。

第二,内蒙古凭借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近几年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第三,内蒙古在农牧业、旅游业、对外贸易、能源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中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能做到投入少、见效快。

第四,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到西北、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加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协调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家信贷支持西部开发的需要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在2004年西部开发论坛的发言中表示,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在项目布局和财税政策方面,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另外,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将在项目布局和财税政策方面、跨区域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和政策措施方面,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同一会议中,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姚中民表示,国家开发银行下一步对西部地区的贷款投放和贷款比例都要适度增长。

在贷款投向上,除继续支持重大建设项目外,还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开发、资源转化及特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所有这些都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此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有助于国家各级金融机构对自治区急需的重点项目进行贷款援助,有利于保持自治区经济的长周期、稳定增长。

(三)内蒙古经济向纵深发展具备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继续扩大;科技进步加快,以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继续走强,内蒙古将更多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加密切。

所有这些都为内蒙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为内蒙古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战略机遇。

二是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内蒙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设能源重化工等大型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为内蒙古快速发展创造了政策环境。

四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内蒙古加快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和改善基础设施。

二、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经济实力的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五”时期以来,特别是2003—2004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指标增速居全国首位。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完成27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增速快于全国9.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经济总量(GDP)居全国的位次前移1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7%;第二产业增长27.5%;第三产业增长13.4%。

人均GDP继2003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4年达到11305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财政总收入完成3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增速创近11年来最高水平。

2、特色产业的优势日益显现

农牧业:

全区共有310种农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居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达10%左右。

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等11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使内蒙古成为拥有驰名商标最多的少数民族省区。

2004年内蒙古年产牛奶450万吨,羊肉53万吨,羊绒5466吨,马铃薯86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乳品生产地区和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基地。

能源产业:

2004年煤炭生产达到1.7亿吨,电力生产稳步发展,年发电量达到851.4亿千瓦小时,不仅完全实现了自给,并向东北、华北输电250亿千瓦小时,其中北京有超过20%的用电负荷来自内蒙古。

同时由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又吸引了国内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投资内蒙古电源项目建设,自治区电力工业形成了多方投资、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特别是煤电一体化、铝电联营、硅电联产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电力工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

内蒙古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草原文化的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0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

在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上,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内蒙古旅游产品开发重点主要是民族民俗与历史文化、草原生态风光、大漠古韵、冰雪景观、地质奇观和边境风情等六大类旅游产品;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方面:

截止2004年底,全区建成A级旅游景区(点)80家,其中4A旅游景区(点)7家,3A级旅游景区(点)30多家;在区域旅游线路方面,建成4条旅游精品线路:

围绕呼伦贝尔—兴安生态风情游旅游线路,大力开发草原、森林、冰雪、温泉、边境等北国风光旅游项目;围绕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草原、地质奇观、温泉度假和民族文化等旅游项目;围绕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游线路,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围绕阿拉善大漠风情、居延访古与航天科技旅游线路,大力开发居延文化、大漠探险、航天城、汽车越野、空中滑翔等旅游项目。

俄蒙资源利用:

内蒙古开发利用俄蒙资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与俄蒙边界线长4221公里,其中,与俄罗斯边界线长1010公里,与蒙古边界线长3211公里。

内蒙古与俄蒙在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为双方开展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

双方基本形成了从铁路到公路,从航空到水运的全方位立体开放格局。

内蒙古现有口岸18个。

其中,铁路口岸2个,航空口岸2个,水路口岸4个,公路口岸10个。

3、内蒙古的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2004年从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农牧业产业化、能源工业、旅游业和资源型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对自治区整体经济的贡献较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依赖于特色优势产业的推动。

规划并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今后关系到全区乃至整个华北、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我们认为内蒙古的特色产业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农牧业产业化、能源工业、旅游业、利用俄蒙资源等产业是内蒙古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国内同类产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天然、绿色的农畜产品需求将更加旺盛。

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随着我国能源重化工发展阶段的到来,工业企业对资源型产品需求将越来越大,内蒙古的能源产业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

第三,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自治区已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居全国第二位,还拥有世界级的鄂尔多斯油气田,远景储量居全国第一,目前已形成12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将成为“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对我国工业化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以乳、肉、绒、草、沙、马铃薯等为代表的农牧业产品在全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加强和自治区政府对重点旅游景区的积极建设,内蒙古旅游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这些都为内蒙古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竞争主体规模偏小

内蒙古各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偏小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农牧业企业为例,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结构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综合竞争力仍然较低,难以对一体化生产形成持久而强有力的支持,辐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4年居于世界食品加工业首位的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729亿美元,我国最大的龙头企业河南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内蒙古销售收入最高的伊利集团只有87亿元。

旅游行业也同时存在这个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旅游企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成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经营效益好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如成吉思汗陵旅游公司、响沙湾沙漠生态旅游公司、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内蒙古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中国国际旅行社等。

但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2、整体科技水平不高,资源转化率较低

目前内蒙古的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较为普遍,低限制了一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农牧业的科技应用水平为例,目前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

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少,深加工产品更少。

肉类加工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精深加产品较少,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尚未形成品牌优势。

粮油产业大多以原粮、油料等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

种植的牧草大多处于自产自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加工转化和商品率不高。

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工转化严重滞后。

能源重化工产业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虽然产量和运力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基本上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对能源的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

3、资源组合和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现阶段我区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较低,农畜产品的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奶牛品种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平均单产水平仅为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吨,仅为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难以适应乳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肉源基地建设滞后,畜种改良缓慢,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目前我区肉羊平均胴体重15.7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0公斤,澳大利亚为21公斤,美国为29公斤;肉牛平均胴体重160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12公斤,美国为327公斤,加拿大为334公斤。

绒山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舍饲圈养的要求,使加工业生产能力闲置与原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虽然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依托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点)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集聚程度较低。

从旅游消费角度考虑,旅游者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旅游线路组合。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与之对应,大部分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适宜夏季购买和消费,而其他季节的适宜性旅游产品严重不足。

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接待设施紧张,影响了服务质量;淡季大量旅游设施闲置,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在俄蒙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基本上把口岸作为货物和资源的通道,还没有形成以口岸为纽带的沿边工业带。

三、研究思路和产业发展方向

(一)研究思路

1、总体思路

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国家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要求为依据,确定本次规划的总体思路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两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优化环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

重点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能源产业、旅游业、资源开发产业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并充分重视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

力争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循环经济的建设步伐,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

2、专题思路

(1)农牧业产业化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现代工业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以资源为依托,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乳、肉、绒、粮油、马铃薯、草、沙等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带,打造绿色品牌,提高农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使内蒙古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能源工业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工业建设步伐。

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

坚持深化能源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改革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努力开拓区外、区内能源消费市场,积极调整能源产品结构、规模和消费结构。

加快能源深加工和转换步伐,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把内蒙古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

(3)旅游业

在紧紧围绕四条精品线路的基础上,着力开发旅游支线,重点加强线路上主要景区、景点建设,改变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的结构,不断提高草原生态旅游产品、冰雪旅游产品、民族民俗旅游产品、文物古迹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及会议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尽快构建城市旅游产品系列,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发环城市游憩带旅游产品,营造吸引近程核心市场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提高节庆旅游产品的质量,增加其影响力和吸引力,使产品结构多元化,并形成体系;通过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创新、转型提升全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4)利用俄蒙资源

紧紧抓住国家加强与俄蒙经济贸易合作的有利时机,基本建成全国重要能源重化工业基地这一目标。

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充分发挥口岸过货通关、加工制造、商贸流通三大枢纽中心功能。

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建设面向俄蒙的资源深加工体系,促进对俄蒙能源、木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重点建设满洲里石油、天然气和木材加工基地,策克煤炭运输加工基地,甘其毛道铜冶炼、煤焦化工基地,珠恩嘎达布其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二连畜产品、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等五大基地,最终形成以基地为核心的沿边对外开放产业带。

(5)东部水资源利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研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同时,根据水利管理和改革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提出水利管理和改革的各项目标和措施,不断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

建设一批基础性重点水利调蓄工程,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产业发展方向

1、发展重点

(1)农牧业产业化

乳产业: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乳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以调整产品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重点,大力增强内蒙古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奶牛种群扩张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奶牛饲养管理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乳制品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即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奶源基地建设工程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工程。

着力完善四大体系,即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新技术推广示范体系。

肉产业:

以肉羊、肉牛产业为重点,确立内蒙古肉产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

依靠科技创新,抓好种源基地建设,提升种畜质量,增加商品畜生产能力,提高商品畜的出栏率、单产能力和肉类产品的质量。

引入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创草原绿色品牌,建设一批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大力提高肉类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确保牛羊肉加工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绒产业:

加快品种改良和饲养方式变革,稳定数量,增加单产,提高基地生产水平。

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羊绒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瞄准国际市场进行品牌经营,引入国际品牌设计理念,发展境外加工厂、销售企业和专卖店,确立内蒙古羊绒产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

粮油产业: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玉米、小麦、大豆、油料、杂粮豆、水稻等作物为重点,适应粮油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和养殖业需求,建设一批优质粮油产业基地,以加工转化和过腹转化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一批加工、流通企业和优势粮油基地,促进粮油产业升级。

马铃薯产业:

坚持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食用鲜薯协调发展,以精深加工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为突破,在巩固和稳定现有中小型企业和已有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加工、流通企业,带动种薯、加工专用薯、食用鲜薯基地建设,形成竞争力较强的马铃薯产业集群,使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种薯、优质加工专用薯、优质食用鲜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马铃薯产品出口基地。

草产业:

以草原资源和牧草基地为依托,实施扶优、扶强、扶大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草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饲草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创造绿色草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沙产业: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沙棘、沙柳、山杏等沙产品的深加工和基地建设力度,培育新龙头,开发新产品,发展麻黄、甘草、苁蓉等药材的精深加工,开发功能性、保健型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其尽快成长为内蒙古的新兴产业。

(2)能源产业

煤炭工业:

深化煤炭体制改革,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步伐,组建跨地区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煤炭工业科技水平,加快煤炭转化步伐,促进煤炭产业升级。

电力工业:

充分利用我区发展火电的优势,以准格尔、万利、霍林河、伊敏、宝日希勒等大型煤田为依托,建设向东北或华北送电的大型坑口、路口火电厂,加快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加快建设区内用电电源项目,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在大中城市中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洗中煤、煤矸石建设综合利用煤矸石电厂。

电网方面,为满足自治区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将加快自治区电网主网架和地区电网的建设,自治区电网主网架将从220千伏过渡到500千伏电网,进一步向边远地区延伸电网,扩大电网的供电范围。

石油天然气:

在现有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进行深入的地质勘探工作,加快海拉尔盆地、巴彦浩特盆地、乌拉特中旗川井盆地油田和鄂尔多斯天然气田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快以天然气代替城市煤气建设和改造的步伐。

新能源:

充分发挥我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加快大型风电场建设,并利用风能、太阳能、加快实施新能源通电工程,尽快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

同时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3)旅游业

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品为基础,发挥传统旅游产品和资源优势,围绕草原、森林、冰雪、沙漠、湖泊、口岸等自然风光,紧密结合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人文特色,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延续历史文脉,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特色,提升内蒙古旅游品位。

根据内蒙古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在对未来旅游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初步确定内蒙古旅游产品开发重点主要是民族民俗与历史文化、草原生态风光、大漠古韵、冰雪景观、地质奇观和边境风情六大类旅游产品。

(4)利用俄蒙资源

依托俄蒙木材、石油、铜、煤炭等资源,充分发挥满洲里、策克、甘其毛道、珠恩嘎达布其、二连浩特五个口岸优势,以产品深加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发展方向,着力建设满洲里石油、天然气和木材加工基地、策克煤炭运输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甘其毛道铜冶炼、煤焦化工基地、珠恩嘎达布其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和二连浩特畜产品、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等五大产业加工基地。

(5)东部水资源利用

东部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本规划选定以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为主要的水源调出地,以嫩江、辽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主要调水流域。

在调水方式上以兴建水利枢纽、开凿隧洞和自流为主要方式。

调水目的是防洪、灌溉、发电以及生态保护。

水源受惠地主要为赤峰市、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的东南部。

2、项目布局

(1)农牧业产业化

乳产业:

围绕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区等五大区域,形成乳业产业集群。

肉产业:

重点发展以科尔沁牛业公司、远大肉牛公司、红武集团为龙头,以通辽和赤峰农区、草原区、半农半牧区相结合的科尔沁肉牛生产区;以伊盛肉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锡林郭勒草原为基础的中部草原肉牛生产区;以及城郊育肥肉牛生产区。

围绕草原兴发、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锡林郭勒乌珠穆沁羊业(集团)有限公司、草原伊盛肉业有限责任公司、草原沁绿肉羊有限公司、鄂尔多斯蒙港肉联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东北肉羊带、锡林郭勒草原和赤峰北部肉羊带和沿黄河两岸肉羊生产带。

绒产业:

围绕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两大养殖区和两大加工区。

两大养殖区:

以鄂尔多斯西北部、巴彦淖尔北部和阿拉善等盟市为依托的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养殖区;以锡林郭勒盟东、西乌周边地区、兴安盟南部和赤峰北部等区域为依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