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051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docx

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综合测试题

期中综合测试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同学们知道提高估测能力对物理学习帮助很大,下列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的是(C)

A.中学生的身高约1.7×103cmB.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s

C.中学生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2m/sD.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量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B)

A.8.60cmB.1.60cmC.1.6cm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所示,我们观察到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是(B)

A.太阳B.地球C.月亮D.火星

4.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某市举办了全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下列词语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它的解释相符的是(D)

A.清澈见底——光的反射B.坐井观天——光的折射

C.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D.波光粼粼——光的反射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

D.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内部探伤,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6.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C)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色C.声音的音调D.琴弦的振幅

7.下列各例中,属于防止平面镜成像的是(B)

A.家庭装修中,常利用平面镜来扩大视野空间

B.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

C.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

D.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自己的姿势

8.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A)

A.反射角是6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入射角是3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9.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B)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10.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0~t1时间内,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的

B.t1~t3时间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0~t2时间内,甲行驶的路程小于乙行驶的路程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1.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

“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与静止的__相对性__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__河岸__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__舟__为参照物。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人们常常燃爆竹、放焰火、玩龙灯、舞狮子、敲锣打鼓庆新春。

爆竹声是由于空气的__振动__产生的;鼓声是通过__空气__传到人耳的;我们能分辨出锣声和鼓声是根据__音色__不同。

13.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能量__;在一些建筑物爆破中采用了“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这是在__声源__处减弱噪声,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声音的__响度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4.如图所示,不透明的容器中有一只铁制玩具青蛙,人的眼睛在S位置时刚好看不到青蛙,这是__光的直线传播__的缘故;向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眼睛就能够看到青蛙了,这是__光的折射__造成的。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8题图)

15.夜晚水面清澈平静,岸边的树枝B点上歇着一只萤火虫,它发出光的其中一条入射光线BO与水面成60°角,且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130°。

那么该折射光线的折射角大小为__20°__;若水下有一条射水鱼,刚好能够看到这只萤火虫,它想吃到这只虫,必须射出水击中这只虫,那么鱼射出水的高度与它看到萤火虫的高度相比较,应当__偏低__(选填“偏高”“相同”或“偏低”)。

16.人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m,当人以0.5m/s的速度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人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__不变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经过2s,像与人的距离为__2__m。

17.某市中心城区第一座高架桥通车,以行驶在桥上的轿车为参照物,高架桥是__运动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桥上限速36km/h,合约__10__m/s。

高架桥全长约1.8km,若一辆轿车以最高限速匀速行驶,大约需要__3__min通过。

为了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高架桥主要桥面外侧都安装了隔音墙,这实际上是从声音的__传播__环节减小了噪声的影响。

18.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行进,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__甲__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10__m。

a点表示__甲、乙同学相遇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9.如图所示,平面镜上方有一竖直挡板P,在AB和CD之间的区域内可以看见挡板左侧一个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的像,在图中找出这个发光点S的位置。

(保留作图痕迹)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如图所示,画出光线SA经水池壁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和该反射光线射出水面后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2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分别为:

A(15:

35:

20)、B(15:

35:

22)、C(15:

35:

23)(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

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v=

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小__(选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大__(选填“大”或“小”)。

(4)小明通过计算得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0.2__m/s;BC段的平均速度是__0.5__m/s;整个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0.3__m/s。

(保留一位小数)

2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

(1)利用该装置“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时,每次实验应保持钢尺上下振动的振幅要__相同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此研究方法叫__控制变量__法。

通过观察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__慢__(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低__(选填“高”或“低”)。

(2)如果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大小,可以验证__响度__和__振幅__之间的关系。

23.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把一块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__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也能方便地测量__反射角和入射角__。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F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不发生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探究__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__。

(3)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如表所示)。

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

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__将反射光线与反射面(或镜面)的夹角___作为反射角。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15°

30°

45°

反射角

75°

60°

45°

2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较黑暗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B蜡烛__。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大小__关系。

(3)实验时,小明应在__A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等效替代法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但小虎无论怎么移动B,都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可能是因为__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__。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玻璃板太厚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25.(8分)一列火车长120m,匀速通过长36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则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以相同速度通过6700m的南京长江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解:

火车通过山洞经过的路程s=s车+s洞=120m+360m=480m,t=1min=60s,v=

=8m/s;火车过桥的路程s′=s桥+s车=6700m+120m=6820m,由v=

得,t′=

=852.5s。

 

26.(10分)声呐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其发出的声波在水中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会被反射回来,回声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确定目标的距离。

(1)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经10s接收到其发出又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求此时潜艇B距潜艇A的距离?

(声音在该段水域内的速度为1500m/s)

(2)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过了5min后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且声波从的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变为2s,求该5min内潜艇B运行的路程和速度?

(潜艇B做匀速直线运动且运行方向始终沿潜艇A、B的连线,忽略回声接收时间内潜艇的运行距离)

解:

(1)s=

vt=

×1500m/s×10s=7500m

(2)s′=

vt′=

×1500m/s×2s=1500m,5min内潜艇B运行的路程Δs=s-s′=7500m-1500m=6000m,潜艇B运行的速度vB=

=20m/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