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396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

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先天论与习得论、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等,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其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心理发展观。

本部分仅就与小学生心理发展关系较密切的两大西方理论派别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观;认知学派中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结构理论;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提出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意识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显部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觉察环境的部分。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觉察到的内在经验,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动物性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没有分化的心理能量,它们并非安分守己,而是积极活动着.设法寻求满足。

另一种是被个体遗忘了的童年的早期经验、创伤性经验或被压抑的动机、态度、情感、记忆等。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不为人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心理疾病患者的各类症状,以及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弗洛伊德晚期修改了人格结构的“意识”、“潜意识”二分法,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开始根据环境的现实性限制基本的冲动,遵循“现实原则”,它从本我中汲取能量,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监督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以公认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我限制本能的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系统中,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个健康的个体三者会保持平衡状态,如果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继而产生失衡的现象,个体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2.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动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心理发展阶段组成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快乐中枢与性冲动从嘴部转移到了生殖器。

据此,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心理性欲发展分为以下5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这~时期儿童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诸如吸、咬、吞咽等,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121唇粘膜引起快感,口唇区域成为快感区。

弗洛伊德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0~6个月,此时期儿童还没有现实的人和物的概念,世界是无对象的,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第二时期是6~1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分化人和物,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当母亲离开时会感到焦虑不安。

在口唇期,自我形成。

  

(2)肛门期(1~3岁)。

这一时期,肛门成为儿童的愉快区。

儿童的任务就是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它们的功能符合社会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受到的大小便排泄训练对其未来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3)性器期(3~6岁)。

这一时期快感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儿童的愉快区。

儿童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产生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恋父和恋母情结,以及对同性父母的嫉妒。

这一时期,儿童逐渐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超我逐渐形成和发展。

  以上三个心理性欲阶段可称为前生殖阶段,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

  (4)潜伏期(6~11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里比多冲动处于潜伏期,儿童的性兴趣转向外部世界,诸如同伴交往、学习知识、文体活动、艺术游戏等,团体活动时男女界限划分非常清楚,在游戏中以同性者为伴,甚至男女同学间不相往来。

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和超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5)生殖期(也称青春期)。

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儿童性兴趣转向异性,异性恋的行为明显。

个体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寻找同龄伙伴,成为社会中~个独立的成员,建立起自己的生活。

同时,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在以上各年龄阶段的发展中,年幼时没有得到满足的、被压抑的欲望及其创伤性经验不会消失,它会进入儿童的无意识领域,继续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及个体人格的形成,因此,儿童早期经验对其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思想自问世以来受到诸多争议,他的“泛性论”思想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而且他的理论完全建立在少数神经症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主观性强。

但是,这套极富争议的理论对于现实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但同时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埃里克森强调个体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埃里克森称之为发展危机。

这种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个性就会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个性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而且,每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依存,前一阶段发展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下一阶段发展危机的积极解决。

  以此为基础,埃里克森提出了他的心理发展理论,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新生婴儿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产生信任感或自信;反之,如果对其不理不睬,其基本需要得不到适度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本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该阶段的儿童有了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意愿,典型的表现是“让我自己做!

”如果父母或成人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给予.积极地支持、表扬与鼓励,那么,儿童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儿童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他们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

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通过建立Ih信的游戏,儿童与他们可能成为的各种人有了相处的经历。

当父母对其新的目标方向予以支持时,他们自动自发的责任感就有了发展。

但如果父母对儿童自控的要求过高.就会导致过分控制和退缩行为的发生。

此外,这一时期也是儿童获得性别角色的重要时期。

  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岁)。

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l8岁)。

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角色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立、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

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年轻人致力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

如果无法建立这种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

本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在这方面不尽如人意的人会体验到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8.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人们体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若感到一生充实、有意义,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

相反,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埃里克森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发展中存在诸多冲突和危机,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避免消极心理品质的产生,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仍然属于生物决定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

  1.重视儿童早期经验。

个体在童年期接受的教养方式以及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对其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育子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保持融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些都将促进孩子健康的身心发展。

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努力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尊重、关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爱与关怀、理解的情境中快乐成长。

同时,教师应该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当教师发现儿童有违反纪律等不良表现时,不要冲动地作出强烈反应。

因为,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当人们遇到一些痛苦事件时会把它压抑到无意识当中,经过伪装后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反常行为时,应深入了解学生行为发生的原因,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和经历,理智解决问题,避免做出冲动性反应。

  2.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

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发展任务,要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因此,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确立适当的目标,并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同时对那些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要帮助学生取得较多的成功体验,就不能以学业成就为单一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多维度的成功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同时教育学生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进行纵向比较,淡化横向的社会比较,这有助于不同类型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

  3.开展性教育课程。

随着儿童性生理发育年龄的提前,对于部分高年级小学生而言,第二性征已开始发育,应适当地对儿童开展性教育。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对儿童提出的有些要求,过于严格和刻板,特别是要求儿童对于某些本能必须完全克制,会使儿童无端地对自己的身体及其他自然的功能感到羞耻。

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学校应该开展性教育,引导儿童科学地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帮助儿童正确面对因身体变化带来的种种心理问题,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自信、自尊的心理品质。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之一。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系统研究,促进了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