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394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docx

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

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考纲要求] 1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20世纪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开始侵华

(2)代表:

林则徐、魏

(3)阶级:

地主阶级抵抗派

(4)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

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这种“最初觉醒”指的是什么?

答案 林则徐、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上述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

“何以立国?

曰富。

何以制夷?

曰强。

何以致富强?

曰在治人。

人不自治,治之以法。

晚清这位人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 变革政治制度。

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中国近代哪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新化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

(1)背景:

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等

(3)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张:

自强、求富

()作为:

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

(1)背景: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

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

倡导君主立宪

()影响:

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初民主、科学

(1)背景:

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学,反对旧学

()影响: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

(1)背景:

新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

李大钊

(3)阶级:

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

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影响:

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等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化”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对西方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向西方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社会

阶层对传统化的态度主要原因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化精髓建设新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发起了新化运动,认为传统化禁锢了人们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例题 (2016•海南单科•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

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问题

诊断第一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概括即可。

由材料“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相去几何矣”可得出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发达,由材料“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可得出主张引进西学,由材料“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可得出主张学习西学的最新成果。

第二问的难点在于答题方向的问题,引进西学的主张有何意义呢?

主要采用了推导法,后面的一条都是从前面的一条推出的。

方向

研判本题要求概括归纳材料并回答特点意义等内容。

对于这类试题,归纳概括类相对简单,因为它有方向,有固定的内容可以作为依托;对于结合所学知识类,就比较困难,回答时可以把与此相关的、能想到的所学知识全部答出,同时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推导方法。

答案 

(1)认识:

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2)意义:

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1.(立意:

思想观念更新的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

“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答案 

解析 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2.(立意:

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著述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说明欧洲诸国之间相遇,是以道理为权力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知,道理不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平等,故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说明梁启超强调民族要自强,故D项正确。

3.(立意:

皇权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有学者在评论近代历史时说:

“(在一定意义上说)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协调得当,皇权甚至可能会成为民主政治的保证力量。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  )

A.对改良作为政治现代化途径的肯定

B.认为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并非对立

.否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D.排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度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主旨是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协调(即改良)的方式,可以成为民主的保证力量,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不同与材料中是改良后的皇权不符,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并未涉及革命的主张,所以否定更无从谈起,故项错误;民主的建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材料中强调改良是可行的,对于辛亥革命是否被排斥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4.(立意:

宗法制与新化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权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年7月)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答案 背景:

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和社会转型;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化运动崛起。

看待:

与中国古代明的演进互为表里,对其发展有过积极作用。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消极作用逐渐彰显,仍蕴涵一定积极因素。

(或回答具体内容亦可:

宗族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化,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基层地方自治上一定程度有利于和谐及社会的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组织依托;是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有消极作用。

解析 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材料“191年”的时间提示,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新化运动对“尊孔复古”逆流的抨击、西学东渐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以及材料“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阻碍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第二小问看待,它在历史上发挥过凝聚宗族人心,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近代它压制了个人权利,成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阻碍。

考点2 孙中的三民主义思想

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20世

纪初旧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评价

①性质: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