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745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docx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

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的生成,此题中A、B、D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而转轮排字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

考点:

化学反应的定义、常见生产生活中的原理 

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

Cl>Br

C.碱性:

NaOH>Mg(OH)2D.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答案】D  

考点:

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应用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但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答案】A 

考点:

非金属元素氮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9.最新报道:

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答案】C  

考点:

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

C.

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

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过程可以看出该反应生成小分子HI,应为缩聚反应,故A错误; 

B.聚苯乙烯的重复结构单元为

,不含碳碳双键,而该高聚物的结构单元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不相同,故B错误;

C.

有两个碳碳双键,而苯乙烯有一个碳碳双键,结构不同,二者不是同系物,故C错误;

 D.质谱图可以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故D正确。

考点:

考查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

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

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

Cl2+2OH-===Cl-+ClO-+H2O

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

ClO-+H2O

HClO+OH-

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Cl2:

2H++Cl-+ClO-=Cl2↑+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

CH3COOH+ClO-=HClO+CH3COO—

【答案】B 【难度】★★ 

考点:

考查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Ⅰ种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O2=2NO2

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I是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NO,NO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故A正确;II的现象是因为铁发生了钝化,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故B正确;实验II反应停止是因为发生了钝化,不能用来比较稀硝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弱,物质氧化性强弱只能通过比较物质得电子能力大小来分析,故C错误;III中Fe、Cu都能与硝酸反应,二者接触,否和原电池构成条件,要想验证铁是否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可以连接电流计,故D正确。

考点:

Fe与硝酸的反应

25.(17分)“张-烯炔环异构反应”被《NameReactions》收录。

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化合物:

(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

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

已知:

(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

(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

B的结构简式是

(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

(5)M和N均为不饱和醇。

M的结构简式是

(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 CH

C—CH3

(2)HCHO 

(3)碳碳双键、醛基 

(4)

 ;NaOH醇溶液 

 (5) CH3-C

C-CH2OH

 (6) 

⑸根据题意可知A、B加成为醛基加成,故M的结构简式为:

  CH3-C

C-CH2OH

⑹根据题意和J的结构简式很容易写出N和H生成I的化学方程式:

考点:

本题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如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官能团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26.(12分)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

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

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高浓度的I2的HI层。

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

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

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

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

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

c(SO42-)=2.06:

1。

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

(3)反应Ⅱ:

2H2SO4(l)=2SO2(g)+O2(g)+2H2O(g)△H=+550kJ/mol

它由两步反应组成:

i.H2SO4(l)=SO3(g)+H2O(g)△H=+177kJ/mol

ii.SO3(g)分解。

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

下图表示L一定时,ii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

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

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答案】 

(1)SO2 + 2H2O + I2 = H2SO4 + 2HI 

(2)①a、c 

②取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为含低浓度I2的H2SO4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上层为含高浓度I2的HI层。

(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③碘单质可与水发生反应 I2 + H2O ⇌ HI +HIO,c(H+)增大,使溶液中c(H+):

c(SO42-)的比值大于2  

(3)①压强 

②L2>L1  L代表温度对SO3的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反应ⅱ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SO3

转化率增大 

 【解析】 

③H2SO4溶液中溶有低浓度的碘,碘单质可与水发生反应  I2 + H2O ⇌ HI +HIO,c(H+)增大,使溶液中c(H+):

c(SO42-)的比值大于2。

  

(3) 根据反应Ⅱ和步骤ⅰ写出步骤ⅱ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SO3(g)= 2SO2(g)+O2(g)△H=+196KJ∙mol-1 

①该反应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SO3的转化率减小,故X代表的物理量为压强。

 

②根据①可知L代表的物理量为温度。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相同压强时,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SO3的转化率增大,故L2>L1。

考点:

方程式配平;离子检验;平衡图像分析;化学平衡影响因素

27.(14分)

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

2、在海洋循环中,通过右图所示的途径固碳。

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只来自于H2O,用18O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CH2O)x+x18O2+xH2O

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还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

②滴定。

将吸收液洗后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mol/L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

4、利用右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

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

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b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

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

【答案】 

(1)CO2+H2O

HCO3-+H+ 

(2)①Ca2++ 2HCO3-=== CaCO3↓+ CO2+H2O 

②xCO2 + 2x H218O 

(3)①

 ②xy/z  

(4)①a室发生阳极反应:

4OH--4e-== O2+2H2O,c(OH-)下降,H2O

OH-+H+平衡右移,c(H+)增大,H+从a室进入b室,发生反应:

HCO3-+H+== CO2+H2O。

 ②中和法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碳酸的第1步电离:

CO2+H2O

HCO3-+H+ 

(2)①根据反应物是HCO3-,生成物是CaCO3和CO2,易知本题的反应方程式。

Ca2++ 2HCO3-=== CaCO3↓+ CO2+H2O 。

 

②根据元素守恒法,及示踪原子的标记可知方程式中的填空为:

xCO2 + 2x H218O 

(3)①注意酸化的试剂要用硫酸,一定不能用盐酸,HCl会挥发出来影响后续的滴定。

 

②该滴定过程转化的关系式为:

CO2  ~  HCO3-~  HCl                                 

1                  1

n(CO2) x mol/L×y×10-3L 

解得:

n(CO2)=xy×10-3mol 所以:

c(CO2)=xy/z mol/L

(4)①海水pH>8,显碱性,需要H+中和降低海水的碱性,a室发生阳极反应:

4OH--4e-== O2+2H2O,c(OH-)下降,H2O

OH-+H+平衡右移,c(H+)增大,H+从a室进入b室,发生反应:

HCO3-+H+== CO2+H2O。

 ②中和法,阴极H+放电,H2O

OH-+H+平衡右移,c(H+)增大,c(OH-)增大, b室的Na+移向c室,产生NaOH,可用于中和显酸性的海水,再排回大海。

考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化学实验、化学平衡移动、电解、化学计算等。

28.(15分)

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实验如下:

(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

(2)iii是ii的对比试验,目的是排除有ii中造成的影响。

(3)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I中,还原性:

I->Fe2+;而实验II中,还原性:

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化学平衡(反应限度) 

(2)水,溶液中离子浓度改变 

(3)i.加入AgNO3,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 + 2I-

2Fe2+ + I2平衡逆移。

 

ii.加入FeSO4,Fe2+浓度增大,平衡逆移。

 

(4)①正 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5)①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 

②当指针归零后,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0.01mol/L FeSO4溶液。

 

(6)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与浓度有关,浓度的改变可影响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导致平衡移动。

【解析】

试题分析:

(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根据实验iii和实验ii的对比可以看出是为了排除有ii中水造成溶液中离子浓度改变 的影响;

(3)i.加入AgNO3,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 + 2I-

2Fe2+ + I2平衡逆向移动。

 

ii.加入FeSO4,Fe2+浓度增大,平衡逆移。

 

(4)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极为Fe3+得电子,作正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mol/L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I-离子浓度减小,2Fe3+ + 2I-

2Fe2+ + I2平衡左移,指针向左偏转。

(5)①Fe2+向Fe3+转化的原因是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 ;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当指针归零后,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0.01mol/L FeSO4溶液。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与浓度有关,浓度的改变可影响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导致平衡移动。

考点:

化学平衡移动、电化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