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658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docx

第五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

第四节辨证论治生命为本(18309)

从一般人的常识看,什么是病?

是我们身上的零件坏了,炎症、癌症、血脂高、动脉硬化、营养不良,病菌、病毒感染等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零件没坏,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就不是病,是亚健康,是健康和病的中间状态。

这种常识,把我们的思维禁锢了,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结果等静态固定、靠仪器认定的东西,凌驾于生命之上。

很多人都认为病人的自觉症状不是客观的,只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才是疾病的证据,因此得出结论,中医很多时候,不是在治病,而是治未病,治亚健康,中医理论,在洗脚房、保健院、按摩室等等地方得到发展和青睐,辨证论治却在临床难以立足。

一,有病还是没病

2006年4月有个年轻女性患者,从外地发来求医信息:

大便时肛门闭而不开,苦坐努挣或可得便,在当地不少地方做了多种检查,没有什么特殊的异常,说没有病,自己苦不堪言。

该患者大便问题存在多年,在去外地的二年前,曾经在我处医治过,记得当时只是排便困难,西医检查为直肠粘膜脱垂,辨证为太阴湿热,开机不利,用《温病条辨》的第一加减正气散治疗,二剂便畅。

到外地不久,病复发,大便更加困难,虽然每天吃了大量萝卜、香蕉等,不仅大便不畅不尽,而且睡眠受到影响,一个多月来又出现手指发胀,手指一胀,肛门更加紧闭不开,大便彷佛到了肛门口,但就是不出,解出的大便一般初头稍干后正常,下午腹胀,早上生眼屎,手足心发热,睡觉不仅多梦还有轻飘飘的感觉,到医院检查直肠粘膜脱垂已经好了,没有发现其它异常,都认为没病,自己吃了不少通便药,效果总是不好。

这个病人身心痛苦,因为没有可见、可触、可摸的实验室证据,西医诊断造成困难,无病可治。

没有器质性改变,病人感觉再痛苦,也不是病,只有对症治疗,大便不通就通大便,可通来通去,症状就是没有缓解。

痛苦是生命感应的,是病人自觉的。

很多时候,“形”未变而“神”先知,“气”先应,病人自己首先感到不舒服,这时,如果“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病人感觉都十分痛苦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了,怎么还能够说是没病呢?

难道只有等到形态学的检查异常了,才有病,才能够治疗?

这怎么行呢。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病人有痛苦了,你认为没有病,非要等到病变有形了,加重了,你才认为有病,有人文关怀吗?

通过分析病人发来的疾病信息,认为还是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太阴失开,应当利湿清热,舒畅气机,开郁清肃,方用:

薏苡仁30克,白蔻仁6克,杏仁20克,通草6克,竹叶10克,郁金30克,石菖蒲15克,豨签草20克,蒲公英30克。

服药二次,肛门紧闭感减轻,二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症状消失,对于中医来说,不能完全算是治愈了,只有湿热尽、气机和,才能恢复到平人状态,才算是治愈了。

而湿热病,彻底治愈需要的时间较长,难以一蹴而就,因此,要求病人再服二剂后,用茵陈、竹叶等泡开水,当茶饮一段时间,防止复发。

生命有已病和未病的区别,未病《素问》又称之为平人。

《素问.平人气象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什么是平人?

没有病的人。

没有病的人,需要预防病,要治未病。

生命的“阴阳神气”发生了问题就要生病,生病后的疾病现象,既有自觉的“神气”感应内容,又有他觉的形态异常的内容。

只要有了异常,有了痛苦感觉,中医都看成是客观的疾病现象,是已病的临床证据。

因为病理生理的形态学基础,西医已病的证据在实体组织器官的异常,在病菌、病毒,没有实验室拿得出的证据,其它的,都不是客观可靠的有病的证据。

中医则不同,中医病机的生命基础,在“阴阳神气”的时空关联性的异常,在个体生命自身感应。

湿热病,要有湿热病的证据。

湿热是什么?

实验室拿不出证据,更没有形态学上的标准,但这并不等于病人就没有病。

湿热存在天地间,只要是活着的人,只要是有自主意识的人,恐怕都感受得到自然之湿,感受得到气候之热。

湿是水之气,热是火之气,自然存在的湿和热,是地球之水,太阳之火转化而来的自然之气,可以度量,如湿度,如温度,但对生命的影响,并不因为度量的高低而统一,也无法根据这样的影响,形成判断湿热病的温度与湿度标准。

中医病与不病的证据,在生命个体“阴阳神气”的适应协调性。

同样的湿热环境,张三不能适应,可能要发生湿热病,李四可能没事;外界湿热不重,但李四的“阴阳神气”自身发生问题,体内水津输布异常,热邪内郁,可能发生湿热病,张三的“阴阳神气”适应协调性正常,水津输布没有异常,就不会的湿热病。

因此,有没有湿热病,不取决于外界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不在有没有实验室证据,也不在有没有影像学结果,而在就诊病人的生命反应。

从阴阳时空角度看,生命体赖湿、热生存,没有湿,万物不荣;没有热,万物不能生、不能长;但天地间湿、热太过,为害了生命“神气”,脾胃运化阻碍,生命与外界的“气立”关系受到影响,就成了邪了。

生命体内也有湿、热,正常状态湿为水津,流动不息;热为少火,可以生“气”,长养形体藏腑,如果生命的气机、气化机制发生障碍,水津停滞就会化而为湿,少火过亢就会化邪为热。

作为一种病邪,湿热不一定非要自然之气,超过某种统一的标准才能形成,才能成为病的证据。

湿热发病与否,自然环境是重要的,但关键还在于病人自身。

作为病邪,湿热是生命适应性、自和力失常的结果,虽然有些传染病和温病的湿热具有类似性质,与某些病毒、病菌存在一定联系,但目前恐怕还没有实验室的证据标准,可以确定哪些病毒、病菌就是哪种性质的湿热病邪,何况,湿热病邪,不仅仅见于外感,内伤杂病也十分常见,是无法与实验室的东西划等号的。

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实验室证据,就否定临床实际存在的湿热,就说病人没病,那样的话,中医也就不是中医了。

病是生命异常的表现,既可能是有形的异常,也可能是无形的异常,既可能是他觉的异常,也可能是自觉的异常,但不管什么样的异常,都是发生在病人身上的异常。

不少疾病,在形体异常之前,生命的“阴阳神气”先出现问题,也许比西医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还要轻微,只有病人才有感觉。

病人的不舒服感觉,外人不可能感觉得到,不舒服就是不正常,就不是平人了,需要积极调理治疗,才能既病防变。

不少人,平时看起来健健康康的,也很少吃药,可一病就不起,这是否与忽视自我不适感有关?

病与不病,中医标准在生命的“阴阳神气”状态,“阴平阳秘”、“神气”顺应四时,“形与神俱”,躯体就不会有异常反应,也不会有痛苦感觉。

反之,就会感到不舒服。

生命对自身状况是感应的,如果内在“阴阳神气”自和力失常、对外的适应性降低,就会有一些异常的感觉,这就是病了。

中医是自然时空生命医学,病与不病的根本,在生命的感应性和外在适应性,不在形态学证据。

二,“未病”和亚健康

上世纪末,西医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又叫第三状态,指身体没有患病,却出现生理功能减退、代谢水平低下的状态,主要表现是疲劳、胸闷、头痛、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情绪不安、做事效率低下等。

不少人把中医的“未病”等于西医的亚健康,认为“治未病”就是对亚健康的治疗和调理,还热衷于成立什么“治未病科”,把中医十分积极和先进的生命理念,降低为亚健康治疗。

我们不遵循中医理论,也把“未病”叫亚健康,这其实是拾人牙慧的表现。

⑴“未病”的概念

中医“未病”的概念很明确的,内涵很简单,就是没有病,但有两个不同的外延,一是从个体生命的整体状况讲,一是从五藏生命单位的关系讲,我们要把它们区别开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未病”的概念,就是个体生命没有患病,和健康具有同样的含义,“治未病”,就是在个体健康的时候,要注意未病先防,法阴阳,和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有度,勿妄作劳,恬淡虚无。

“治未病”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

《难经.七十七难》: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这里“未病”的概念,就是还没有被疾病侵袭的藏腑生命体系,以已病藏腑为前提,以已病的传变趋向为依据,没有肝藏的已病,就没有未病的脾藏,没有已病肝藏的传变趋势的具体指向,也没有脾藏的未病。

同理,卫分受邪了,但病邪还没有危害气分,气分尚处于相对健康状态,与卫分相比较,也属于“未病”。

中医的“未病”和“已病”,是相对概念。

健康与疾病相对而言,健康属于未病,疾病属于已病;患病的藏腑和没有患病的藏腑相对而言,前者属已病,后者属未病。

“未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未病”之躯,一是“未病”之藏(经络气血等等)。

治未病,对没有患病的人来说,就是要加强自己的生命修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对已经患病的人来说,就是要具有既病防变的积极理念,及早、正确地治疗,把疾病控制在已病范围,并在这个范围治愈。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之所以成为中医的万世师表,原因之一,就是贯穿了治未病的积极医疗理念。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样的治疗学思想,就是在数百年以后,也不会落后。

哪个时代、哪个人,不希望在疾病没有发展变化的时候得到有效治疗?

从整个生命体来说,“已病”和“未病”的划分标准,深层次在于“阴平阳密”稳定性的自控能力,即自和力,自和力的状态、强弱不仅是衡量已病和“未病”的依据,而且是衡量预后的根本。

自和力的稳定性被破坏、异常,生命就可能发生疾病,自和力来复,促使生命保持平和的稳定状态,就是“已病”,也可能痊愈。

“已病”后,生命反应是多种多样的,脉、色、症、征都有可能,医生“观其脉症”的四诊水平,“见微得过”的能力,决定了判断“已病”的可靠性。

有些时候我在想,亚健康成为一个常识,对生命是好还是坏?

会不会有人,因为亚健康概念,不医不治,耽误病情,等到体检发现问题,就晚了,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了呢?

西医的感染性疾病,中医的外感疾病,“已病”和“未病”容易区分。

但慢性渐进发展的内伤杂病,如果“阴阳神气”的生命感应性差了,或者病人马虎粗心,或者畏惧吃药隐瞒病情,就是病了,也很难确定。

现在动不动就听到周围的人调侃自己亚健康,真的就是亚健康吗?

亚健康就不会转化加重,发展成不健康吗?

什么时候变成不健康呢?

有时间标准没有?

⑵自和力与“未病”

“阴阳神气”的自和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稳调控体系,以五藏生命体系为基础,生克制化等相联系,能够随机应变,从而保持“形与神俱”的健康状态。

不同藏腑主应不同的季节时空环境,维护神机的正常感应性,保持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为例,春天气候转温,肝气应之而生命呈现“发陈”的适应性,夏天由温而暑热,心气应之而生命呈现“蕃秀”的适应性,秋天热而转凉,肺气应之而生命呈现“容平”的适应性,冬天由凉而寒,肾气应之而生命呈现“闭藏”的适应性。

“发陈”、“蕃秀”、“容平”、“闭藏”,是在生命整体“阴阳神气”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应自然气候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生命特点,未病之人,必须根据这样的自控稳定调节,修炼自身的心性和日常行为。

“阴阳神气”的自和力,不仅具有五藏生命体系自身的稳定平衡能力,而且具有五藏之间的生克制化稳定性,因此,生命体系不是豆腐渣,任何不利因素对“阴阳神气”的危害,都具有一定的时间过程,从一个生命体系到另一个生命体系,从一个生命层次到另一个生命层次,不同藏腑的自和力、不同生命层次的自和力,形成了一道道的生命防线,疾病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

除非“阴阳离诀”了,不管什么疾病,都存在“已病”的藏腑和“未病”的藏腑,“已病”的生命层次和“未病”的生命层次,辨证论治的根本,就在于维护“未病”而治疗“已病”,反对因为治疗“已病”,伤害“未病”。

生命适应自然环境,反应出不同“发陈”、“蕃秀”、“容平”、“闭藏”的生命状态,而这些生命反应,具有相因相应的时空顺应特征,哪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可能影响下一个生命时空环节,导致下一个时空的生命反应性发生问题。

因此,春天“发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天“蕃秀”,“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天“容平”,“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天“闭藏”,“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关键在于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根据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的变化,调整生活行为,调整自己心态,做到四气调神-春养肝顺生发、夏养心护气津、秋养肺助肃降、冬养肾资藏纳,使自己的“阴阳神气”,和自然保持同步,同时,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恬淡虚无而志意治,能够适应社会、家庭等人文环境,就能够维护健康,做一个“未病”的人。

既病防变也是治未病,关键在于根据疾病的病势趋向,因势利导、开邪出路,顺应“阴阳神气”自和力的愈病态势,不要攻其虚,不要补其实,也不要用寒性的药物去治疗寒性的疾病,不要用热性的药物去治疗热性的疾病,是五藏生命体系、三阴三阳生命层次等自和力不被破坏,就能够实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

⑶亚健康的逻辑不容

疲劳、胸闷、头痛、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情绪不安等,是生命现象的异常反应,是病人切身感受到的痛苦,显然,在中医属于“已病”范畴,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就有列有“头痛”、“不寐”等等内容

中医病与不病,不完全在于有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根本上讲,而在于生命个体的适应性,如果“阴阳神气”能够随机应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喜怒哀乐不急不躁,就是不病,反之就是有病。

春天生发,气有内藏的状态,逐渐转向外发上升,此时,如果肝血不足,肝气亏虚,清阳之气不能应春天之时而“发陈”,就可能出现疲劳、头痛、失眠等症状。

可能许多人都有“春困”的感觉,因为肝气相应地生发,一般这样的感觉不会太重,也容易消失,但如果肝气不能应春天生发,“春困”就会越来越重,甚至因为清阳不能上升,头失濡养而发生头痛、失眠等,这时需要我们补肝血、益肝气,辅助清阳之气的“发陈”。

同样道理,夏天心的气津如果因暑热而外泄太过,秋天肺气因温燥不能降肃,冬天肾精丧失藏纳,都会导致阴阳神气的动态平衡发生问题,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适感。

这样的不适感,不一定就有形态学的证据,不一定会发生器质性改变,如此,我们都称之为“亚健康”吗?

都按照中医未病先防的方法去做,而不是辨证论治,者符合中医的逻辑吗?

未病先防属于中养生学的内容,在《内经》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素问》开头的二篇,就是讲人们的生命行为,应当怎样去做,才能与自然时空协调一致,才能适应社会环境,才能有利于阴阳神气的自和力。

既病防变属于辨证论治的内容,它首先要认识个体生命的异常,即看成是“已病”,在已病的基础上,分析藏腑气血的阴阳神气状况,把已病和未病的藏腑、生命层次等区别开来,治疗“已病”而护其“未病”,的个体。

亚健康的概念,是相对于整体的生命状况而言的,它的前提是没有器质性改变的客观证据,从逻辑关系上看,对亚健康的医疗干预,应该和中医的未病先防具有同等的意义,即防止生命个体发生疾病,和辨证论治的治未病-既病防变截然不同。

如果将中医的未病和亚健康等同,很多就不能属于辨证论治的范围,“头痛”、“不寐”等就不能作为《中医内科学》的内容了。

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具有不同的概念,概念具有不同的逻辑关系。

中医也把疲劳、胸闷、头痛、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情绪不安等症状,当成亚健康,当成“未病”,不仅高校教材会出现许多逻辑问题,就连辨证论治也成了问题,因为它否定了生命感应性的疾病意义,可能导致中医思维的混乱,会出现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

三,生命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大家都崇拜物质,崇拜实验实证,把“看得见、摸得着”当成疾病真假判断的依据。

其实,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也认识到了不确定性的存在,也知道有测不准原理存在。

生命就是不确定的,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很多时候都是测不准的,需要医生以就诊病人的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去把握本质,治疗疾病。

辨证论治为什么讲究三因制宜,为什么讲究因势利导,为什么讲究开邪出路,这不是心血来潮的主观意念,而是生命实践的客观总结和抽象。

⑴疾病的多因性

疾病是生命的疾病,生命不仅是时空联系中的生命,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是进化长河中的生命,疾病因此不仅是现在的,而且是过去的,有远因、有近因。

临床很少有单一因素导致的疾病,往往是天、地、人等多维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所以,辨证论治的根本在病机,证候概念的本质在病机性质的判断,或者是病机的某个结论。

生命及其疾病,与时间、空间密切联系,与社会状况密切联系。

《伤寒论.伤寒例》:

“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辨证论治遵循《内经》的思想,临床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治疗方药的确定,突出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了以就诊病人实际存在的时空联系为客观基础,根据中医理论具体地分析、决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因此,作为一个临床的中医,春夏秋冬的寒温情况,男女老幼的虚实禀赋,南方北国的燥湿区别,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为辨证论治的三因制宜,中医随着不同时空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状况,通过许许多多的个别病人,抽象出具有共同性的病机规律,中医理论因此不断发展。

李东垣根据当时社会战乱动荡、饥荒劳逸对生命疾病的影响,通过辨证论治的具体实践,发展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病机理论;叶天士根据运气特点,当时温病流行的客观实际,通过辨证论治,发展出了“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气之后方言血”的卫气营血病机理论。

在饮食结构变化,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加大,过度医疗普遍的今天,人们的“阴阳神气”会受到那些影响,病机会具有哪些变化,论治规律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调整,等等,需要在辨证论治实践中去总结。

因为时空的运气变化,因为社会的人文差异,因为个体的生命区别,无论何时、何地的就诊病人,既具有当代时空和社会等条件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他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具去衡量。

2006年11月23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Nature(2006.444:

444)上发表研究报告称,通过分析270名亚洲、非洲和欧洲健康者的DNA样本,发现了至少占人类基因总数的10%,约2900个基因含有特殊的DNA片段拷贝数变易,这些变易会影响基因活性,造成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这样的个体差异,作为临床医疗的医生,能够回避吗?

因时、因地讲的是时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

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形成寒热温凉的气候规律,空间上有东西南北,也有寒热温凉的气候特点,根据生命“神气”对时空环境的感应性,可以总括为寒热,归纳为阴阳。

阴阳寒热,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背离的基本规律,三因制宜只有在这样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去随机求证具体的证候,才具有时空可靠性。

但是,阴阳盛衰、寒热多少不是理论能够做出具体规定的,因为季节、地域、生命体质的区别,在不同个体是不同的,实际情况随机而变。

寒热因天地运行而不同,阴阳因个体状况而差异,因此,辨证论治遵循阴阳寒热等的理论规范性,随机把握就诊病人的具体实在性。

⑵个体实在的实事求是

临床常常有这样的病人,在绵阳有疾病,到其它地域后,疾病自己消失,回到绵阳,疾病又不招自来。

这说明,个体差异性,不只是反应为个体间的生命区别,还反应为个体自身的时空环境变化的区别。

个体差异不是自我孤立的,是与时空环境相联系的个体差异,不仅张三李四各不相同,而且此时空的个体,不同于彼时空的个体。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现实中的生命,和过去比较,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对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疾病具有哪些和以往不同的病机特点。

因为个体的差异,时空环境的生命影响大不相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等,都和个体生命,和时空环境紧密联系一起。

有个患哮喘的小儿,出生在四川,生活在四川,可父亲老家在兰州,每次回兰州探亲,哮喘消失,就和没病一样,回四川就复发。

我工作的单位,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既时常有外来探亲的,也时常有回老家的。

这个地有病,那个地方健康的情况,不止在一个病人身上发生。

有的类风湿,到北京后就缓解,有的失眠,回湖南老家就愈,有的糖尿病,到西北血糖就正常。

有个很典型的例子。

07年春节,有个职工的侄儿从河南来,发高烧,住院数日,没有效果,中医门诊,二剂中药也没有效,后来,患儿的父亲从河南赶来,用家乡的土搅水,烧开澄清后服下,当晚烧就退了。

因为这样典型的例子不多,用实验实证的逻辑分析,也许会说,是治疗发挥的效果。

是什么起了作用,不用去争辩,事实就这样,孰是孰非,读者自己判断。

自然时空存在的气候变化,在理论上,我们习惯于抽象地谈六气、六淫,把“过则为灾”与生命具体脱离开来,认为六气太过则化为六淫。

不可否认,气候变化适度,一般不会引起疾病,失度可能导致疾病,但这个“度”,存在个体差异性,只有当六气作用于具体生命,发生疾病后,我们才能够辨别,才具有六淫为害意义。

没有疾病,六气还是六气,不是六淫。

当然,“过则为灾”应当有个一般范围,如果存在导致大多数人患病的危险,显然就“过”了,需要社会有所行动,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阻断传染途径;如果只是少数、个别人病,就不一定“过”,不需要整个社会过激的方法,以免浪费资源。

辨证论治关注个体实在,大多数、个别人,都要落实在具体的个体生命,重要切实地把个体问题都解决好,大多数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原则,核心精神就是现实条件下的实事求是,特别强调就诊病人的客观真实性。

因为生命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理论的不一定就是实际的,张三的不一定就是李四的,所以,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需要根据理论的一般规律,思考自己面对人群的疾病特点,总结自己所出时空的疾病规律,把握现实的疾病本质,形成与实际情况吻合的经验。

这不是在课堂里学得到的。

⑶三因制宜与师承教育

因为中西医理论原则和逻辑思维的差异,在西医是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用同样的药物治疗,可在辨证论治看来,女性的经期、情志的抑郁、老年的亏虚、幼儿的稚弱、饮食的失节等等,会导致不同病机性质的证候;春天的风,夏天的暑、秋天的燥、冬天的寒,也可能导致不同病机性质的证候,因此,辨证论治强调的是“随证治之”。

这个“随”字,反应了辨证论治的求实、求是精神,说明中医临床,不能机械地和书面的东西对号入座。

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医都是师承教育(不是私塾学堂)?

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医大家基本都是师承出生?

因为师承最适应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原则,最具有现实性,过去,不少师承教育的中医,用不了现在学校教育这么长的时间,就可以临床看病了。

为什么?

因为主要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生命。

三因制宜的生命意义,不是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的。

在西医,病的诊断和治疗,着眼于器质性改变,以组织器官的形态为基础,完全可以统一标准,可以统一规范,不需要考虑男女老幼的生命区别,不需要考虑东西南北的燥湿差异,不需要考虑春夏秋冬的寒暑不同,不需要考虑内伤劳逸、情志饮食的个别特点,因此,在理论上把病理生理掌握好,疾病的诊断标准把握住,治疗规范弄明白,临床就具有可靠性。

中医就大不一样了,理论学得在好,书背的再熟,没有掌握当下时空气候状况,没有了解周遭人文环境的情志影响,没有就诊病人的生命状况特征的分析,就不能把握当时的病机性质。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三因制宜的逻辑要求。

我不是要否定学校教育,学校作为理论教育,具有一定的群体优势,但辨证论治是个体化的,要真正掌握,就需要真正中医师承了,实实在在地在临床中学习。

可是,当前的执业医师法,虽然允许师承参加考试,但资格的获得,要迈过西医理论的门槛,实际上就把师承教育给否定了。

中医有没有辨证论治的能力,用书面考试,不一定都能够考出来的。

辨证论治需要个体化的实在性,考试只是理论上的一般性,尤其西医以形态学为基础,师承学生哪里去解剖,哪里有标本供他们看、供他们摸?

理论水平再高,不一定是个好中医,反过来,辨证论治水平再高,临床疗效再好,也许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