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340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docx

16县域经济经验做法总结上报材料

“十一五”时期昆明市县域经济发展

经验和做法总结

近年来,昆明市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竞争力不断增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竞相发展、活力显现的喜人局面。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扎实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谱写了“昆明跨越”的新篇章。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0亿元,是“十五”末的近2倍;财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8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五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00亿元,是“九五”、“十五”总和的2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到位市外资金分别达28.5亿美元和2722亿元,是“十五”的11倍和9.8倍。

“十一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经过五年的奋力拼搏,“三大板块”发展提速,更加协调。

第一、二、三板块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05年的1.95倍、2.13倍、2.4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分别为2005年的2.71倍、3.21倍、3.83倍。

三大板块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分别为39.49%、52.36%、40.64%,发展势头强劲。

同时,第三板块的嵩明县和富民县跨入第二板块,各板块发展更加协调,设立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城乡和谐的发展新格局。

二是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14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有11个县区年均增长速度超15%,8个县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5%,13个县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30%,9个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超20%,14个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超10%。

2010年,14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20亿元,其中,超过50亿元的8个,超过100亿元的5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1.9亿元,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7个,超过10亿元的有5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1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952元的县区有11个。

昆明市有五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行列中,官渡区、盘龙区、西山区、五华区、安宁市分别位居第一至第五位。

县域经济地位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一、二、三产业结构从2006年6.7∶45.7∶47.6调整到2010年5.7∶45.3∶49,第三产业发展高于一、二产业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一产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初步形成,基本建立起满足城市生活需要为目标城郊型现代农业,农业园区建设顺利进行,粮、烟、花、菜、果、畜六大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产发展跃上新台阶。

建立起以烟草、化工、建材、食品、机电等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以商贸业、旅游业为发展重点,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信息资询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实施农业产业“东移北扩”战略,构建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区、北部生态特色农业区,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17.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204亿元,年均增长6.6%;农业增加值由71.8亿元增加到122亿元,年均增长5.4%。

实施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近2000个,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经济实体44个,完成41个自然村、1847户、7450人的易地搬迁,解决了3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十五”末的54万人减少到18万人,11.8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新增农村转移就业7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8.4%,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五是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全域城镇化建设进展顺利。

树立“全域昆明”理念,以主城现代化都市区为龙头,在昆明2.1万平方公里内进行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建设,开展新一轮有组织、有规划、有目标、有秩序的城镇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引领、一改革、三重三置换、三区联动、四大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全域城镇化建设模式。

促进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三板块城乡统筹,推进居住向新型居住社区集中、工业和现代农业向新型产业园区集中、商贸及服务业向新型商贸服务区集中、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四集中”。

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民宅基地和住房、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城镇产权住房、城镇社会保障、股份合作社股权改革试点,村镇区化调整、拆村并居、迁村并点等工作顺利推进,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已具雏形,初步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

(二)思路做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

200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47个县,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安宁市、呈贡县、晋宁县、宜良县、石林县列入省级试点县。

2005年,昆明市委、昆明市政府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出台了《关于加快北部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我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大幕。

2008年,市委召开了全市性的县域经济专题工作会,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第二板块”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一、三板块”支持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二、三板块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意见》、《昆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文件,形成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新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2010年又出台《昆明市关于加快全域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13个配套政策,从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七个方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实践证明,昆明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十分正确,确实抓住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安宁市、呈贡县、晋宁县、宜良县、石林县列入省级试点县后所开展的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成效初现,确实发挥了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激励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行之有效,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三)经验启示

1.明晰发展思路。

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把握县域发展规律,提出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思路,即:

围绕县域经济繁荣“一个中心”,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两个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地经营向农业大户集中“四个集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劳务经济“五大经济”,实施城乡统筹、城市带动、改革创新、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六大举措”,努力实现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跃升,形成一板块率先发展、二板块加快发展、三板块跨越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2.明确发展目标。

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市跨越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即:

从2008年开始,经过5年的努力,使我市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差距大的状况明显改善。

各县(市)区经济总量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翻番(二、三板块县区财政自给率达到100%),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县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城乡趋于同步,生态环境质量、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实施县域经济发展“543”倍增计划,即:

全市除主城四区及呈贡区以外的9个县(市)区,以2007年为基础,县城建成区城镇常住人口5年倍增、地区生产总值4年倍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年倍增。

3.实行分类指导。

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县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全市14个县(市)区划分为“三大板块”,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梯次推进、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板块定位,实行简政放权、重心下移、差别政策,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符合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一板块重点发展都市经济,将主城四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金融、商贸中心,商务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资交易中心;将呈贡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承载区、科教人才的集聚区;将安宁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钢铁、磷盐化工基地和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板块突出发展城郊型县域经济,建设成为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交辉的昆明市国际旅游中心,以精细磷化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光学精密仪器、机械制造为主的现代新型工业区,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区域。

三板块着力发展农村型县域经济,建设成为昆明能源、化工、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昆明域内重要的水源保障区、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市后花园。

4.扩大县级管理权限。

为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县域发展活力。

2009年,市将现有的部分审批事项共62项全部或部分下放至县(市)区,并明确,今后国家和省赋予昆明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原则上均下放县(市)区执行。

赋予省、市级工业园区县级经济行政管理权限,确保县权审批手续在园区内全部办结。

9月,东川、石林被列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区。

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精简,大幅压缩审批时限,不断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5.创新发展机制。

市委、市政府着力创新发展机制,提出了县域发展的八大机制。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开发形式,由“群马拉车”转向“大马拉车”,着力建设县城和中心集镇。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依靠官资为主转向依靠民资为主,着力启动民间资本。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由外向为主转向内外结合,着力启动本地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

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由抓产业结构为主转向抓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为主,着力抓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由单纯抓“三农”转向以“三化”带“三农”,着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

六是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由政府主办转向政府扶持、社会举办,着力于“四个分开”,即:

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分开;把事业性质与产业性质分开;把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分开;把经济性与社会性分开。

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气提升,使直接创造财富的群体最大化,间接创造财富的群体最小化;使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最大化,两极冒尖、两极分化的比例最小化。

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创新,由“全能”政府转向效能政府,着力构筑市场载体,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社会发展。

6.突出发展重点。

提出了要重点推进七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即:

集主要精力实现工业突破,举社会之力开发建设县城,用市场之力加速农业产业化,聚社会之力发展社会事业,发动民力建设繁荣市场,借助外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竭尽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

在工业突破方面,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工业园区,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做大工业总量,使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在开发建设县城方面,实施了县城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小城镇“1+4”工程。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业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重点实施交通、园区、环保、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7.制定扶持政策。

针对三个板块的不同情况和发展要求,实行了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对一板块,市本级点名征收企业实现的地方税收中的增量部分,扣除上缴中央和省级部分后,由市本级与四区分享。

对二板块,取消对市的财政体制性上解。

对三板块,设立支持北部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北部县区经济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8.加快城乡统筹。

《昆明市关于加快全域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中,提出了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以“四个行动”为载体,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推进“三重三置换和三区联动”,建立健全“四大保障”体系,实现“四集中、三转变”的全域城镇化总体思路,加快形成“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三个板块协调推进”的城镇建设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七方面一体化。

9.严格责任考核。

围绕提高执行力、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完善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对各地各部门及其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抓工作落实、搞好指导和服务、完成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考核。

同时,强化跟踪督促检查,对各项任务分段量化,实施工作成果倒逼,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远远不能适应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

1.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差距大,2010年,五华区地区生产总值为540.2亿元,而富民县仅为28.3亿元,差距之比19.08∶1。

二是县域财力差距大,2010年,官渡区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26.1亿元,而富民县仅为1.9亿元。

三是居民收入差距大,官渡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12元,而东川区仅为3196元,差距之比为2.79∶1;官渡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6元,禄劝县为14498元,差距之比为1.41∶1。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官渡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6元,而东川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196元,差距之比为6.46∶1。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3.25∶1。

五是基础设施差距大,近年来,我市加大二、三板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大项目数量、投入资金量仍较少。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好项目不愿或无法在县域落地,极大地影响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效果。

同时,部分地区农业农村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配套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一产转型提升也存在较大困难。

特别要指出的是,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中,我市有六个市、区位列其中。

但是,如果排除不具可比性的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个区,我市仅有安宁、呈贡、晋宁能够进入十强行列,而玉溪、丽江均有两个县、区可以进入十强行列。

这样的状况与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唯一特大城市的地位不相符,与省对我市的要求不相符,与各县域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急切期盼不相符。

2.“三缺”现象较为突出。

一是解决问题缺办法。

在实现“县域经济繁荣”的进程中,对处理好城镇化推进与农民就业及保障、产业布局与政府协调能力之间的关系、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特别是水源区保护的关系等问题缺乏办法。

二是建设缺资金。

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何实现地方财政量入而出与量出为入的互动、如何构筑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如何创新利用金融工具等问题,思路还不够宽、办法不够多、成效也还不明显。

三是实施缺人才。

主要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技术专业型、经营管理型、资本运作型和熟悉法律型人才,尤其在基层一线人才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制约了本地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

工业化方面,资源型工业占主导,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极少,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力、带动力还不强。

城镇化方面,县城、城镇、村庄建设缺乏有效、实用的规划指导;建设缺少特色,自然风貌、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特点等要素在城镇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县城、城镇建设规模小,数量少,功能不完善,承载产业、集聚人口能力弱,辐射带动力不强,全域城镇化进程有待加紧推进。

市场化方面,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特别是北部五县区大部份集镇、乡村受自然地理、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产地大宗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发育不全,地产商品尤其是农产品卖难问题比较突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难度较大,农民通过销售农产品实现增收困难。

4.产业发展不充分。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较低,整体效益不高,带动性强、提供就业岗位多、能够带来长远发展效益的产业发展项目不多。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速度较慢,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仍需加快形成。

北部五县普遍存在“同区域、同资源、同项目、同竞争”的同质竞争现象,比较突出的是磷、钛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指导、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导致内部竞争加剧,耗费有限资源。

5.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对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制约加剧。

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平衡矛盾突出,尤其因北部多为山区、半山区,使得土地经营、水资源利用、磷钛煤建材等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节能减排要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特别是在滇池水体总体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前,流域范围内各县(市)区产业、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上的矛盾,随着建设发展的加快而更加突出。

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压力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