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说课稿.docx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梯形的面积》说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
以下是精心的《梯形的面积》说课稿,欢送大家分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课时。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经历、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教材中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开展。
2、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比照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知识的迁移法: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拟、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表达变知识的承受过程为科学的探究过程,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来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以旧引新,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根据我班现有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我们班同学喜欢听故事吗?
”学生上五年级以来,最感兴趣的就是爱听故事。
于是,我通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悟出转化法来解决梯形的面积。
由此,很自然的导入本节课。
让学生认识到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二环节: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
因为学生学过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所以很容易就会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途径。
最后,再用课件直观展示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环节:
合作探究,发散验证
在操作探究的根底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然后,我向学生提问:
“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一般的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方法验证我们刚刚的发现呢?
”以此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刚刚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表达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通过展示学生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
同时也到达既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生活又效劳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第一题:
是判断题,加深学生对推导公式的印象。
第二题:
基此题,例3,基此题,课本中的“做一做”。
目的在于让学生准确使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三题:
是书中89页做一做,能发现了什么?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四题:
课本90页的第1题,给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题:
是一道变式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层次性,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
课堂回忆,总结收获
成功和体验是学生情感开展的根底,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
1、说课内容:
《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比拟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鼓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拟、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根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从而充分表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件出示“神七”发射实况
2、谈话引出课题
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引出学习的'内容。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创设“神七”发射的情境,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直接切入主题:
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时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
(可分为:
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4、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教师板演推导过程。
5、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
s=(a+b)×h÷2
6、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根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提醒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开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表达了以人的开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学习例3
(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
(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
〈稳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四)、应用深化,稳固练习:
1、做一做:
请两名学生板演。
2、课件出示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
(五)、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教师小结强调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的设计表达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1、说课内容:
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
[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根底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根底。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根底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拟,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
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
课件、小黑板
学具:
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
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
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
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习,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
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稳固和技能的形成。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
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
看,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
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
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根底。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总结梯形面积公式。
学生答复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
学生答复,师出例如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答复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稳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根底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
(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
(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
(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列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那么梯形的下底是()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到达的教学目的:
(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