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2404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素材1人民版必修3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有“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之说。

主流是儒学的发展,先秦原始儒学、两汉新儒学(经学)、宋明新新儒学(旧称道学,后称宋明理学)。

西方思想史上(见第二单元导言),先后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大约公元前20世纪—公元5世纪)人文主义兴起(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中世纪(大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内含16世纪的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复兴,启蒙时代(17—18世纪)人文主义走向成熟(理性主义)等阶段。

主流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复兴和成熟。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是人文主义。

中国人文主义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文人主义兴起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大约与春秋战国时期同时。

“轴心时代”出现“人类精神的觉醒”,在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中已经介绍了这个概念。

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历史的起源和目标》提出的概念。

他将人类文明史划分为史前时代、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时期。

他认为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意义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史前时代与古代文明是两个间歇期,而轴心时代则是人类文明史的突破期,科技时代则为第二个间歇期。

根据亚斯贝尔斯的观点,轴心时代是历史的中心和重心。

鉴于这一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的关键作用,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

轴心:

轮轴中心,比喻“中心,枢纽”。

“轴心时代”即中心时代、枢纽时代之意。

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大体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涉及)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个时期这个地区有几个特征:

一是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涌现了众多的哲学家。

古希腊有自然学派(代表人物:

泰勒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奥义书》,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据说佛教的思想缘于《奥义书》)、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这表明人类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二是创造了人们至今仍赖以生活的思想范畴和世界宗教。

如儒家的仁政、德治,印度佛教、以色列有犹太教等;

三是人们试图通过交流思想、理智和感受而说服别人,与此同时就产生了精神冲突。

如中国的“百家争鸣”等;

……

这次异地同时发生的文化现象,雅斯贝尔斯认为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所以“轴心时代”又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时代”。

简单地说,“人类精神觉醒”就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

具体表现有三:

①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对外部的自觉;②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对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③反省人性。

所以,“人类精神觉醒”实际上是人文主义的兴起。

人文主义,又翻译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不管“人文主义”歧意多大,一般认为,人文主义就是关注人,重视人,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

“轴心时代”以前,人类祭神拜天,这是人类依赖自然、迷信自然、对自然无知的表现。

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是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

一、背景(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1、经济上:

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必修1讲到雅典民主政治的条件时,条件之一即是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其影响一是发达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产生平等而自由的交换原则,平等而自由的经济原则容易转化为政治原则;二是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成为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力量。

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人的作用大大提升。

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人类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完全是“人为”的结果,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2、政治上:

(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的地位日益提高

民主政治三大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有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有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有伯利克里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

各级官职向一切成年男性公民开放,向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工薪制和补贴制最受第四等级欢迎。

民主政治三大机构: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三大改革形成了民主政治三大机构,即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

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城邦的政治由公民决定,既不由少数贵族决定,也不由神决定。

人的因素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力加大。

(2)雅典成为希腊政治、文化中心

雅典成为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人文学者。

智者学派多非雅典人,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出生于雅典。

雅典成为整个希腊著名智者学派聚集的中心。

人才聚集,学者聚集,各种思想聚集、交流、争鸣,形成思潮。

3、文化上:

(1)古希腊神话、神学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神学的奠基)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古希腊时代还没有神学,但宗教神话却很流行。

早期的哲学思想就是从古希腊神话中产生的,哲学家们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为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思想资源,古希腊神学植根于希腊神话这一古朴的人文精神共同体中。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

它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在荷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

希腊神话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

其中地位最显赫的神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个主神。

如天神、天父宙斯(“众神之父”“众神之王”,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天后)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

太阳神阿波罗,是希腊奥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是宙斯与黑暗女神勒托(Leto)的儿子。

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阿波罗身上找不到黑暗,他从不说谎,光明磊落,所以他也称真理之神。

智慧女神雅典娜,十二主神之一,传说是宙斯与聪慧女神墨提斯(Metis)所生,因有预言说墨提斯所生的儿女会推翻宙斯,宙斯遂将她整个吞入腹中,谁知头痛不已,在忍无可忍下召来赫淮斯托斯,劈开头颅,从宙斯的脑里跳出来的是一住全身甲胄,挺举金矛的女神,她就是雅典娜。

雅典娜是处女神,具有威力与聪慧,为宙斯最宠爱的女儿。

雅典娜是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最崇拜的女神,雅典城的名字就是用女神的名字命名的,而且亦是她专有的城市。

她传授希腊人纺纱、织布、造船、治金和炼铁等各种技能,还发明犁耙,驯服牛羊,因此她也是农业与园艺的保护神。

她还是法律和秩序的保护神。

战神阿瑞斯,十二主神之一,罗马名字玛尔斯(Mars),九大行星中的火星。

他是宙斯与十二主神之一、天后赫拉的儿子。

他司职战争,形象英俊,性格强暴好斗,十分喜欢打仗,而且勇猛顽强,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好斗与屠杀的战神。

但他同时是嗜杀、血腥,人类祸灾的化身。

  

但神祗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

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

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

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传说,忒修斯的传说,伊阿宋的传说等等。

希腊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职责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发展变化。

可以说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养分。

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并为诸神编制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古希腊人认为神经常干预并参与人的生活。

相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一神论,古希腊是多神论的。

(2)出现了许多自然哲学的学派,为神学到人学过渡创造了条件(早期哲学的奠基)

从时间上说,古希腊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形成。

一般把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期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晚期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之后诸派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把自然作为思考对象,先后曾有七位哲学家写过《论自然》这样的著作,所以早期希腊哲学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

早期自然哲学的探讨,源于当时的哲人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世界从哪里来。

换句话说,世界和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古希腊早期哲学主要讲的是本体论的问题,主要以对自然、本原的探讨为主题。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有四大学派:

伊奥尼亚学派:

地处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是中东与希腊的交通要冲,东西方的文化最初在这里交汇。

公元前6世纪时,希腊人在伊奥尼亚地区建立的城邦米利都和爱菲斯是重要的商业和政治中心,新兴的思想很活跃。

第一批哲学家在米利都形成学派,爱菲斯的赫拉克特则是以为独立的哲学家。

我们把他们合称为伊奥尼亚派;事实上,这两地的哲学家在历史上并无实际联系。

这个派系有时又分为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学派。

由于他们地处同一个地区,于是将其合为一个派别。

首先是泰勒斯的水本原说。

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位哲学家,是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而他的观点就是:

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水生万物”来自希腊人的海洋崇拜。

泰勒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物质元素来解释万物起源的哲学家。

另外还有“气本原说”、“火本原说”等。

毕达哥拉斯学派:

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数是众多的,不变的。

爱利亚学派:

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是:

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元素学派:

如四根说,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四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

自然哲学用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基本上属于唯物主义,否定了神创论,为神学到人学过渡创造了条件。

从对神的关注,到对自然的关注,发展到对人的关注,此为早期人类思想进化的一般路径。

二、表现:

1、智者学派的出现:

在西方思想史上,一共出现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希腊的智者运动;第二次是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第三次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一批以教授演讲、雄辩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他们被称作智者。

由他们倡导而引起思想和社会认识的巨大变革称之为智者运动。

当时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一是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自然哲学学派,侧重研究自然,代表人物是泰勒斯;二是公元前5世纪出现的智者学派,侧重研究人和人类社会,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即爱(philo)智慧(sophia),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爱智慧”。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

“哲学”是日本从西方翻译来的词语,中国没有哲学的概念。

中国有没有哲学?

在学术界有争论,分歧的实质在于各方对哲学的理解各有差异。

如傅斯年便认为中国上古只有“方术”,到汉代始可言“思想”,却从来没有什么“哲学”。

后来他又重申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哲学。

王元化《清园近思录》:

“2001年9月,德里达教授应邀来沪,在餐桌上,德里达随口说了一句他对中国哲学的感想:

‘中国有思想,但没有哲学’。

”(德里达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新儒家牟宗三认为,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儒释道都是被作为哲学的,其原因是虽然无哲学之名,但是这些都是在说哲学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思想一直是新儒家的所认同的。

新儒家把儒家当做哲学在研究,最著名的就是熊十力,马一浮,牟宗三。

后来还有蒙培元等继承新儒家的思想,发挥儒家的哲学思想。

课文讲诸子百家用的是“思想流派”。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

智者含义:

“智者”原是泛指有才智及某种技能专长的人,如荷马史诗提到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时,都称为“智者”。

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才用来称那批授徒讲学,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知识的职业教师。

在这批人中产生了不少出色的哲学家,因此称为“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开办学校,收费高昂,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能力)。

修辞学:

当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即“演讲术”。

如公民大会上需要演讲。

论辩术:

指讨论、争论、问答或对话的技巧,通常用来指在论辩中战胜对手的技巧的总称。

如在公民陪审法庭需要辩论。

演讲术、论辩术,从政知识,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都是有效参与民主政治的前提。

智者学派的老师主要是传授知识、方法,培养能力,知识、方法、能力是他们教学的主要内容。

他们在教授知识、方法、能力的同时,也会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

演讲术、论辩术即口才(说话的才能),曾任吉林师范学院院长,《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第一位演讲学教授邵守义有一句名言:

“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

”有口才的人说话具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等特征。

而智慧、知识是口才的基础。

一般说来,口才有三种形式:

演讲体、辩论体和谈话体。

演讲体是最高形式,只要具备演讲口才,其他两种都会涵盖了。

民主政治下的竞选就是靠拼资源,拼形象、拼口才、拼演技。

所以有人认为,选举政治跟演艺事业没有太大的差异。

希特勒是20世纪颇具魔力的演讲家和宣传家,他用两片嘴唇掀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狂热,有“魔鬼口才”。

出身微寒、草根经历的奥巴马,正是凭借他哈佛法学院造就的理论功底和口才,以其极富感染力甚至煽动力的演说,一步步地战胜那些高傲的政治贵族,两次入主白宫的。

听过奥巴马演说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他的语言极有感染力,这对大多数民众来说,已经能够确保选票投向了。

可以说,现代民主政治下,良好的口才乃至辩才,对一个公众人物来说,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未来属于能言善辩的人”,这句可能来源于传销者的口号,用于政治领域也是适用的。

在先秦诸子之中,孟子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而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古代汉语读作nà,忍而少言,语言迟钝;敏,机敏、积极),“听其言而观其行”,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一般在谆谆教诲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论语》第一篇《学而》。

“巧言令色”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是贬义的。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巧,好。

令,好、善;色,脸色。

鲜,少的意思。

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学而》《阳货》皆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冶长》为“巧言令色足恭(足恭,过分恭敬),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智者多非雅典人,来自不同的地区,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师承、观点、理论体系也不完全一致,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

除教书收费外一致外,他们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是:

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因而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智者学派”。

在普罗泰戈拉时代,做个智者是光彩的,备受尊敬的。

但是到后来,智者人数激增,其中一批人醉心于诡辩、文字游戏和表演,成了诡辩家和江湖骗子,于是晚期智者便成了一个耻辱的称号,变成了诡辩家的同义词,智者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诡辩论者”,“智者学派”又被称为“诡辩学派”。

“智者”的角色:

雅典人的教师;知识分子、思想启蒙者等。

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又译为“普罗泰戈拉”)

 是智者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是雅典民主派代表人物,主张民主改革。

约生于公元前490~前480年,大约活了70岁。

老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之间,孔子生活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他出生在色雷斯阿布德拉城。

公元前445年,他从故乡阿布德拉来到雅典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传授“智慧之课”的学校,凡是愿意来学习的人,只要缴纳一定学费,就可以入学听课。

他也是第一个要人缴纳100米乃(minae)学费的人。

他在雅典住了很久,与伯利克里是好朋友,经常与伯利克里讨论问题,伯利克里也因而培养了自己的雄辩才能。

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被雅典政府逐出了雅典,在前往西西里岛的途中淹死在海里;著作《论神》被焚,这是历史上第一本被政治当局烧毁的哲学著作,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

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主要观点: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由于普罗泰格拉著作大多已经失传,只留下少数片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其中之一。

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

对“人”的理解,大致有:

指个体的人,任何个人都以他自己的感觉作为真理标准;指整个人类;指相对于神的“人”,没必要研究是个体还是整体等。

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倾向作“个人”解。

对“万物”的理解,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指除人以外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人事等客体。

“尺度”,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标准”就是衡量事物的准则。

含义:

人的感觉是万事万物好与坏、对与错、轻与重、大与小、冷与热、长与短、高与低、胖与瘦等等的标准。

或者:

人人都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即“人的感觉即标准”。

“感觉”:

接触事物所产生的知觉。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属性,眼睛看到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皮肤摸到温度和光滑的程度,等等。

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在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

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如对于同样的北风,有人觉得冷,而有人觉得不冷;对同样的辣椒,有人觉得辣,有人觉得不辣。

普罗泰格拉认为,不是风自身是冷或者不冷,而是对于觉得冷的人来说是冷的,觉得不冷的人则是不冷的,由此得出结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人的感觉。

也就是说,“风”无所谓冷与不冷,“辣椒”无所谓辣与不辣,“人”无所谓好与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而感觉因人而异,所以标准都是相对的(此处意即“暂时的”),不是绝对的(此处意即“永恒的”)。

庄子亦提出了“万物相对论”(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不去刻意追求做大、永生、富贵、荣耀等,目的是获得精神自由,或者“放下压力”)。

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这种观点曾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批评。

“人是万物的尺度”用否定的语言表述为:

除可感的事物外,什么都不能认识。

积极之处:

其一,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与权威,是人的主体地位首次确立的标志。

“人”取代“神”,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个人是全知的,个人的感觉就是一切。

在“人是万物的尺度”口号的影响下,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可以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这句名言是雅典公民的精神写照,因为每个人都确信“我自己就是万物的尺度”。

有了这样一种思想装备,就能够在公众面前或者社会政治活动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主张反对神学权威,树立人的权威,否定宗教和神的权威,由此对神学产生了怀疑,是为怀疑主义。

在他的残篇《论神》中写到:

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

其二,为政治改革找到了一个辩护的理由。

制度、法律和道德合理与否,也是以人的感觉为判断的尺度。

当人们觉得某法律不合理时,人们就可以进行改革。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响亮的口号,要求人们从自己的感觉知识出发对一切现存的东西进行评判。

这样,一切东西都变成相对的了,因为一切都相对于个人的感觉而言的,法律的合理性,道德律的合理性,贵族制的合法性,神的地位的不可动摇性,都遭到了破坏。

智者们就是以相对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来向一切既定的神圣的东西挑战的。

不足之处:

其一,否定了事物本身性质的客观性,否定了标准的客观性;忽视了理性在认识中的地位,助长了感觉主义(不是理性主义)、主观主义(不是客观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等,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强调了“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看到了感觉的相对性、主观性方面,忽视了理性在认识中的地位,忽略了认识的绝对性、客观性的方面,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对“人的感觉”的迷信,是为感觉主义、主观主义;“人”是指个体的人,是为个人主义;对事物的感觉会因人而异,事物的轻与重、大与小、冷与热、长与短、高与低等,都是相对的,是为相对主义;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于是,当人们意见发生分歧时,就没可依据的客观真理判断对错,即每个人以每个人为尺度,所以,没有标准,没有尺度,故本质上是怀疑主义。

这个命题并不正确,事物只有部分性质是以人为尺度的,如大小、远近、轻重等,但还有许多本质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定,如存在,密度,化学成分等。

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近代爱尔兰哲学家贝克莱和普洛泰戈拉的观点比较相似。

王阳明:

“心是万物的本原。

”贝克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