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2286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docx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

丰子恺的作品《欣赏》写作文

过年了,除了玩和吃好吃的东西,我还得到了不少压岁钱,成了一个“小富翁”。

当然,我不再会拿压岁钱去买玩具了,我要买更有意义的东西,买书当然是首选。

我来到新华书店,左挑右挑,拿起往下,怎么也选不好。

最后老爸建议我买一本《丰子恺佳作选》,告诉我丰子恺是我国着名的漫画家、作家,是我们桐乡人的骄傲,他能用最平实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小事,使每一件平凡的事都栩栩如生,让人难忘!

作为桐乡人,应该拜读一下。

书中讲了许多丰子恺自己亲身经历的和发生在他周围的一些事情,最让人难忘的是讲述他自己以及孩子们童年的趣事。

这些事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再经历到的,丰子恺用他那朴实的文字,平和、平淡的精神,详细而又生动地娓娓道来,让我走进了那个时代的生活。

最吸引我的是丰子恺的孩。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

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

他笑着说:

“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

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

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

画错了!

”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

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

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

“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父亲说到做到。

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

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

选出正确的答案。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

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

“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2)A(3)父亲说到做到(4)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

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

(5)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

具体的理解略。

在我的成长故事里,最令我难忘的是一次书法比赛。

前几个星期,毛笔字班的老师对我们亲切地说:

“这几天,全国有个‘素质’杯的毛笔字比赛,得了奖还有奖牌,大家都参加吧!

”我们听了还有奖牌,半信半疑,个个眼里都闪着亮光。

我更是跃跃欲试,心时暗自高兴,想:

练了那么多年的毛笔字,一定要在这次比赛中大显身手。

从那天起,我下定决心,勤练毛笔字。

在家里,我一有空就拿起毛笔;伙伴们找我玩,我都果断拒绝了;在兴趣班里,我虚心听老师的指导。

字写得一个比一个好,而且还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心里高兴极了,想:

这次比赛肯定没问题。

要写作品了,我的心七上八下,像一只小兔子一样砰砰直跳。

我拿起毛笔,让它吸饱墨汁,拿起毛笔的手都颤抖着。

笔尖慢慢地落到纸上,我所有的力气仿佛全都用在了笔尖上。

一个字终于写完了,我松了一口气,这个字还写得不错嘛。

慢慢的,我的心平静下来,不再砰砰跳了。

呼,作品终于写完了,我累得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所有的力气好像都用完了似的。

老师走来看了看,顿时眉开眼笑,说:

“写得可真不错!

”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我觉得奖牌离我又近了一步。

作品寄出去了,我憧憬着。

几个星期过去了,老师要宣布奖项了,我既紧张又激动。

“陈艺晗,金奖!

”当我接过这精美的奖牌和证书时,我欣喜若狂,高兴得无法形容。

当我戴上金牌时,心中无比自豪,这是我用了多少努力换来的呀!

这块金牌是我人生中第一块奖牌,它使我明白: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你坚持不懈,付出代价,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1【文章】秋我的年岁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

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

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实际,我两年来的心情与秋最容易调和而融合。

这情形与从前不同。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

我最欢喜杨柳与燕子。

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

我曾经名自己的寓居为“小杨柳屋”,曾经画了许多杨柳燕子的画,又曾经摘取秀长的柳叶,在厚纸上裱成各种风调的眉,想象这等眉的所有者的颜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与口。

那时候我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

“春来了!

不要放过!

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我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经真心地感动。

以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虚度。

前车可鉴!

到我手里决不放它空过了。

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

那一天我总想有一种足以充分酬偿这佳节的举行。

我准拟作诗,作画,或痛饮,漫游。

虽然大多不被实行;或实行而全无效果,反而中了酒,闹了事,换得了不快的回忆;但我总不灰心,总觉得春的可恋。

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而对于秋,尤无感觉:

因为夏连续在春的后面,在我可当作春的过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当作春的准备;独有与春全无关联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没有它的位置。

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与前不同:

并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与焦灼。

我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

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直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

而对于春,又并非像昔日对于秋的无感觉。

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

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痴,无过于此了!

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

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

“啊!

你也来反覆这老调了!

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的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

你何苦也来反覆这老调呢?

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的祖先们的后尘!

”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地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

况且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

过去的历史昭然地证明着这一点,无须我们再说。

古来无数的诗人千遍一律地为伤春惜花费词,这种效颦也觉得可厌。

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

对于死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我对于春与秋的舍取,也是为了这一点。

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有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

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

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

就是我们阅历了三十几度寒暑的人,在前几天的炎阳之下也无论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

围炉,拥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种空虚的知识,不过晓得将来须有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体感它们的滋味。

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郎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

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状态便是这对于“死”的体感。

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

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

又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我的一生最有意义,似乎我是不会死的。

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覆过亿万次的老调,又何足珍惜?

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

犹之罹了疯狂的人,病中的颠倒迷离何足计较?

但求其去病而已。

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

代表作赏析:

《荣辱》为了一册速写簿遗忘在里湖的一爿小茶店里了,特地从城里坐黄包车去取。

讲到车钱来回小洋四角。

这速写簿用廿五文一大张的报纸做成,旁边插着十几个铜板一枝的铅笔。

其本身的价值不及黄包车钱之半。

我所以是要取者,为的是里面已经描了几幅画稿。

本来画稿失掉了可以凭记忆而背摹;但这几幅偏生背摹不出,所以只得花了功夫和车钱去取。

我坐在黄包车里心中有些儿忐忑。

仔细记忆,觉得这的确是遗忘在那茶店里面第二只桌子的墙边的。

记得当我离去时,茶店老板娘就坐在里面第一只桌子旁边,她一定看到这册速写簿,已经代我收藏了。

即使她不收藏,第二个顾客坐到我这位置里去吃茶,看到了这册东西一定不会拿走,而交给老板娘收藏。

因为到这茶店里吃茶的都是老主顾,而且都是劳动者,他们拿这东西去无用。

况且他们曾见我在这里写过好几次,都认识我,知道这是我的东西,一定不会吃没我。

我预卜这辆黄包车一定可以载了我和一册速写而归来。

车子走到湖边的马路上,望见前面有一个军人向我对面走来。

我们隔着一条马路相向而行,不久这人渐渐和我相近。

当他走到将要和我相遇的时候,他的革靴嘎然一响,立正,举手,向我行了一个有色有声的敬礼。

我平生不曾当过军人,也没有吃粮的朋友,对于这种敬礼全然不惯,不知怎样对付才好,一刹那间心中混乱。

但第二刹那我就决定不理睬他。

因为我忽然悟到,这一定是他的长官走在我的后面,这敬礼与我是无关的。

于是我不动声色地坐在车中,但把眼斜转去看他礼毕。

我的车夫跑得正快,转瞬间我和这行礼者交手而过,背道而驰。

我方才旋转头去,想看看我后面的受礼者是何等样人。

不意后面并无车子,亦无行人,只有那个行礼者。

他正也在回头看我,脸上表示愤怒之色,隔着二三丈的距离向我骂了一声悠长的“妈——的!

”然后大踏步去了。

我的车夫自从见我受了敬礼之后,拉得非常起劲。

不久使我和这“妈——的”相去遥远了。

我最初以为这“妈——的”不是给我的,同先前的敬礼的不是给我一样。

但立刻确定它们都是给我的。

经过了一刹那间的惊异之后,我坐在黄包车里独自笑起来。

大概这军人有着一位长官,也戴墨镜,留长须,穿蓝布衣,其相貌身材与我相象。

所以他误把敬礼给了我。

但他终于发觉我不是他的长官,所以又拿悠长的“妈——的”来取消他的敬礼。

我笑过之后一时终觉不快。

倘然世间的荣辱是数学的,则“我+敬礼-妈的=我”同“3+1-1=3”一样,在我没有得失,同没有这回事一样,但倘不是数学的而是图画的,则涂了一层黑色之后再涂一层白色上去取消它,纸上就堆着痕迹,或将变成灰色,不复是原来的素纸了,我没有冒领他的敬礼,当然也不受他的“妈——的”。

但他的敬礼实非为我而行,而他的“妈——的”确是为我而发。

故我虽不冒领敬礼,他却要我实收“妈——的”。

无端被骂,觉得有些冤枉。

但我的不快立刻消去。

因为归根究底,终是我的不是,为甚么我要貌似他的长官,以致使他误认呢?

昔夫子貌似了阳货,险些儿“性命交关”。

我只受他一个“妈——的”,比较起来真是万幸了。

况且我又因此得些便宜:

那黄包车夫没有听见“妈——的”,自从见我受了军人的敬礼之后,拉的非常起劲。

先前咕噜地说“来回四角太苦”,后来一声不响,出劲地拉我到小茶店里,等我取得了速写簿,又出劲地拉我回转。

给他四角小洋,他一声不说:

我却自动地添了他五个铜子。

我记录了这段奇遇之后,作如是想:

因误认而受敬,因误认而被骂。

世间的毁誉荣辱,有许多是这样的。

写作背景及文章赏析:

本文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六日,在杭州记录了作家取画途中的一段奇遇,故事虽小,却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我”在赶路,军人误认我是他的长官,给我一个有声有色的敬礼,但不久军人发现误认,白白给了“我”一个敬礼,所以又拿悠长的“妈——的”取消了他的敬礼,还给我“辱”,以取消刚才的“荣”,达到自我的心理平衡。

“我”先是“笑”,后觉“不快”,毕竟荣辱不是数学,不能加减,敬礼不是为“我”而“妈——的”却专门赐“我”。

但转念间想到了孔子因为长得像阳货,被拘五日,差点被杀(《论语·子罕》载,阳虎[阳货]尝暴匡人,孔子因貌似阳虎,遂拘孔子五日),和孔子相比,自己挨这点骂也只能怪自己貌似他的长官,所以不快也立刻消去。

在这里,丰子恺想到了“因误认而受敬,因误认而被骂。

世间的毁誉荣辱,有许多是这样的。

”不必深究,不必责怨,世间的事原本如此,表现出对世间毁誉荣辱的超脱。

丰子恺早在1928年接受佛法,在他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面对浮云莫测的人生和社会,丰子恺总是能够平心静气、心泰神宁、达观洒脱地面对。

以博大的佛心,洞穿世事,从司空见惯的平淡生活中发现暗合于哲理的人生万相,流露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

现实中我们也应豁达对待小小荣辱,一笑置之即可,不须追根究底,谁对谁错。

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

特色是什么呢?

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

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

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

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第一,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

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

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

“苍松石上生。

”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

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

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

我觉得很奇怪。

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

《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

李时珍说:

“《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

”可知石头也有养分。

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

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

更有不可思议的呢:

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

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

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

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条挂下去。

然而柳条是软弱的,地心吸力强迫它挂下去,不是它自己发心向下挂的。

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象电线木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象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

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

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这姿态就很奇特,好象一个很疏的木梳,又象学习的“习”字。

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

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

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

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

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

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

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象铁铸的一般。

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的松树呢:

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做“蒲团松”。

这株松树长在山间的一小块平坡上,前面的砂土上筑着石围墙,足见这株树是一向被人重视的。

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

上面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极长,足有树干的高度的两倍。

这就是说:

全体象个“丁”字,但上面一划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直的长度的四倍。

这一划上面长着丛密的松针,软绵绵的好象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

靠近山的一面的枝条,梢头略微向下。

下面正好有一个小阜,和枝条的梢头相距不过一二尺。

人要坐这蒲团,可以走到这小阜上,攀着枝条,慢慢地爬上去。

陪我上山的向导告诉我:

“上面可以睡觉的,同沙发床一样。

”我不愿坐轿,单请一个向导和一个服务员陪伴着,步行上山,两腿走得相当吃力了,很想爬到这蒲团上去睡一觉。

然而我们这一天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前程远大,不宜耽搁;只得想象地在这蒲团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劲,向光明顶迈步前进了。

儿童画(丰子恺)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

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

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

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

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

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是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

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教导的良机。

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

实际除了出于恶意的破坏心的乱涂之外,孩子们的壁画往往比学校里的美术科的图画成绩更富于艺术的价值。

因为这是出于自动的,不勉强,不做作,始终伴着热烈的兴趣而描出。

故其画往往情景新奇,大胆活泼,为大人们所见不到,描不出。

不过这种画,不幸而触犯家庭的禁条,难得保存。

稍上等的人家,琼楼玉宇一般的房栊内,壁上不许着一点污秽,这种画便绝不可见。

贫家的屋子内稍稍可以见到。

废寺,古庙,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术的用武之地了。

曾忆旅行中,入寺庙或路亭中坐憩片时,乘闲观赏壁上龙蛇,探寻其意趣,辨识其笔画,实有无穷的兴味。

我常常想,若能专心探访研究这种绘画,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儿童生活的实况,真切地理解儿童的心情。

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

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

最初我尚不知其为飞机。

数见之后,稍稍认识。

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

“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他有眼睛,会飞。

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

听了这话,看了这种画,而回忆近来常在天际飞鸣盘旋的那种东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鸟一般的怪物。

矫正那村婆的愚见,而用艺术的方法把飞机“活物化”为怪鸟,而设想其在天空中争斗的光景,这是何等有兴趣的儿童画题材!

这样的画,在上海许多儿童画报上尚未见过,而在穷乡僻处的废寺败壁上先已发表着了。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更有可观。

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

一九三四年三月七日,为江苏省教育厅《小学教师》作(选自《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四、中国画与西洋画(丰子恺)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

故艺术的表现亦异。

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

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皴法:

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

”。

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

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

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

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详见本书中《西洋画简史》篇)。

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

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

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

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

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

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

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

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

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

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

但这弄错并无大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