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201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教案 2.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2

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考纲要求 1.手工业的发展。

2.商业的发展。

课标提示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考点一 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二 古代商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汉武帝 ②政府 ③家庭消费 ④民间消费 ⑤繁荣 ⑥灌钢法 ⑦白瓷 ⑧南青北白 ⑨五大名窑 ⑩商朝 ⑪唐朝 ⑫“丝国”

⑬“瓷器大国”

考点二 ①官府 ②时间 ③集市贸易 ④柜坊 ⑤“交子” ⑥大都 ⑦市场

⑧徽商和晋商 ⑨市场交易 ⑩坊 ⑪“草市” ⑫直接 ⑬“扬一益二” ⑭临安 ⑮大都 ⑯丝绸之路 ⑰市舶使 ⑱泉州 ⑲朝贡与赏赐 ⑳“倍偿其价”

[巧学妙用]

概念阐释——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图解历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知识拓展——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图示解史——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变

名画证史——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的时空界限打破,商品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知识拓展——古代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考法1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1】(2016·福建泉州检测)天宝二年(743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

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缎。

晋陵郡船……会稽郡船……南海郡船……”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

如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部门不断增加:

在生产过程中;在某个行业演变带动下成立。

(3)技术不断进步:

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4)经营方式不断变化:

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

(5)分布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部门也从北方移到南方。

(6)经营形态: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考法2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考题2】(2017·贵州贵阳模拟)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答案 D

『』根据材料“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元年改由政府发行……南宋……命临安府印造会子”可知,最初纸币以富商信用为担保进行流通,后发展为政府印造,并允许市场流通的法定行为,故D项正确。

根据材料“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表明纸币与金属货币同时存在,A项表述有误。

『』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治: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

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

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

考法3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史料一 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史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史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

(1)史料一、二分别描述了汉代长安和宋代都城的城市经济布局。

结合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出现的新现象。

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提示 从汉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的逐渐放松管理;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根据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可知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从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可知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史料二中“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两旁‘市人买卖其间’”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

(1)从周至唐:

严格限制。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

逐步放松。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考法4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规律及影响

史料 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

“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

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

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菜。

”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

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

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

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宋诗纪事》卷96

『』

史料通过陆游的诗歌《饭罢戏作》,描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以上诗歌史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提示 特点一:

商业活动严格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经济繁荣。

论证:

市场摊点众多,商品丰富。

(如:

“南市沽浊醪”“浮蚁”“东门买彘骨”“蒸鸡”“鱼蟹”“犀浦芋”“新都菜”都有反映)

特点二:

城市商业服务设施日益完善,世俗娱乐活动众多。

论证:

有较完善的餐饮服务和歌舞娱乐活动。

(如:

“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三千客”“金钗十二行”“歌一曲”“茜袖”“红牙”都有反映)(本题为论证式开放性试题,学生在答题时,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解答本题分两步:

一是提炼诗歌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二是依据史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从陆游的诗可以看出集市中摊点众多,商品丰富,从而论证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特点;从无名氏的诗可以看出宋代餐饮和歌舞活动的内容,从而总结出宋代商业的完善与发达。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规律及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来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还出现纸币。

④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1.(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 材料实质反映了明末农村雇工待遇的提高,这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

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5·课标全国Ⅰ,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

答案 B

4.(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 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当时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通过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选B项。

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迁都北京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且不符合“客观”这一限定词,D项错误。

答案 B

5.(2014·课标全国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