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959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docx

种群与群落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

种群与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

【2021年山东卷,10】1.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

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

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2021年山东卷,11】2.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

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B.77只/公顷C.83只/公顷D.88只/公顷

【2021年湖南卷,4】3.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021年广东卷,6】4.如图示是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B.bC.cD.d

【2021年河北卷,13】5.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

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头/叶)

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2021年全国甲卷,6】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2021年6月浙江卷,21】7.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

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

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2021年1月浙江卷,7】8.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

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2021年1月浙江卷,16】9.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2021年1月浙江卷,21】10.下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

B.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

C.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

D.与其它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

【2021年山东卷,19】(多选题)11.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2021年河北卷,18】(多选题)12.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

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2021年全国乙卷,30】13.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

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湖南卷,20】14.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

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25

27

30

28

30

30

25

28

26

27

34

29

30

36

35

2

3

5

4

3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

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

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021年6月浙江卷,26】15.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

如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_________。

(2)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

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3)当群落演替到_________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_________的生物量会持续上升,而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A

2.答案:

B

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

食草动物刚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食物充足,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A项正确;题图中点a对应的种群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对于一个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其环境容纳量应小于点a的纵坐标值,B项错误;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C项正确;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项正确。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中的S形增长模型。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埴长停止且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由题图可知,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的种群数量是b,B项正确。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B项错误。

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选项

正误

原因

A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

B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

×

农田被弃耕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便可以演替到草本阶段

D

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题图中可以看出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随最大松针长度呈现周期性的波动,A项正确;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等外源性因素和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B项正确;落叶松是被捕食者,为第一营养级,昆虫幼虫是捕食者,为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C项正确;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是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D项错误。

8.答案:

A

解析:

A、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

B、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

C、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A。

9.答案:

D

解析:

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10.答案:

D

解析:

A、种群的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图示只能表示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不能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A错误;

B、常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雄性个体,改变种群的正常性比率,会影响雌性个体的正常交配,对生殖期的个体最有效,B错误;

C、由图示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目前呈现增长型,若环境条件不变,种群数量会不断增长,之后年龄结构逐渐转变为稳定型,C错误;

D、由于生殖后期个体不再进行繁殖,而生殖前期个体数量远多于生殖期,则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D正确。

11.答案:

BC

12.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

麋鹿数量少,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增加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麋鹿的生物进化,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种群数量最小时,种内斗争最小,C项错误;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项错误。

13.答案:

(1)选择形态和生活习性(食性)接近的不同物种;有限的;只有一种动物存活

(2)时间(合理即可)

(3)竞争结果是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或竞争导致双方对资源利用方式发生分离,从而实现双方共存)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竞争的相关知识。

(1)竞争排斥的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故应选择这样的两种动物进行实验。

为验证竞争排斥,实验的环境资源应有限。

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生存能力高于大草履虫,当观察到大草履虫全部死亡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两种雀科鸟进化后能共存,说明二者的食物资源不同,如取食的时间不同、取食的种子成熟度不同等。

(3)分析上述实验和研究可以发现,当资源有限时,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但可以通过改变资源分配方式实现共存。

14.答案:

(1)随机取样;2055株/公顷

(2)竞争;马尾松;马尾松的成年树多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而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计算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可先将5个样方中的马尾松的数量取平均值,然后除以样方的面积,(80+81+81+84+85)÷5÷0.04=2055株/公顷。

(2)马尾松和石栎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争夺阳光、水、空气等,因此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分析题表中数据可知,虽然马尾松幼苗数低于石栎幼苗数,但马尾松的成年树多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因此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为优势树种。

15.答案:

(1)积累量

(2)次生演替;垂直

(3)顶级群落;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乔木;高灌木、矮灌木和草本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1)生物量实际上就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由题意可知,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是在原有群落基础上的一种演替,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由题图可知,该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当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此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据题图分析可知,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比灌木、草本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占据优势,因而乔木的生物量会持续上升,高灌木、矮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