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577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科学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理科学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理科学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理科学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理科学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科学导论.docx

《地理科学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科学导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科学导论.docx

地理科学导论

1地球具有同心圆状层圈构造。

从地心到地表依次分为明显的三个不同层圈:

地核(0—3478公里)、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液体部分上界为江河湖海的水面,下界为江河湖海底部及地下水的最下层;海平面距地心约6378公里。

气体部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同温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逸层。

2地理学所研究的地球表层包括: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3地球表层的特征:

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气态、液态、固态三相共存相互作用的地球表面在界面机制、异质机制共同作用下使地球表层处于不可逆的进化状态,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物质流、能量流运动和转换系统,强化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共生性和整体性,系统的组织水平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使之质地区别于地球其他层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质;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互相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

有地质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

地球表层各种形态的物质循环运动处于发展演化过程中,这从生物圈的产生、进化中看得最为明显,虽然生物循环从生态系统出现就存在了,但整个生物届并不是原样重复,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的发展进化着的,循环的强度也随之不断增加。

4地理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相当于地球表层的范围。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又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自然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那些未受人类影响和只受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荒漠、冻原、原始森林等,它们又可以称为原生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是指受人类直接影响,自然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环境,如人工草场、人工林地、农田、绿地、人工湖、运河等。

人为环境又称为次生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又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5自然综合体又称地理综合体,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成统一的整体。

最大的自然综合体是地理壳,即地球表层。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包括整体观点,动态观点,等级观点。

6地理系统是60年代后出现的思想,即把地球表层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即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及其社会环境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

地球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与外界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由众多子系统构成,地理系统具有不同层次,如全球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系统、局地地理系统等,反映了现代地理学对自身研究对象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方面的深刻认识。

地理环境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密切关联的系统,即地理系统。

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说法有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地理系统,但所知的客观实际上都是一个东西,重要的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即系统论的观点去深刻的分析他认识他。

7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

8地理学的学习目的:

认识掌握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地域的结构和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空间资源;认识和掌握人与环境关系的规律和法则,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问题。

9地理学的任务:

在经济建设中的任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研究,区域开发建设研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研究,自然灾害的防治与预报研究,进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在文化建设上的任务,通过地理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国家外交、对外经济合作及国内经济文化建设提供背景材料和制定政策依据。

10现代地理学发展比较迅速出现许多新的情况:

多层次性,由原来单一层次分析出理论层次、理论技术层次,技术层次;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新的边缘学科;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的趋势,改变开门分两家的传统分类。

形成从下而上自然与人文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体系;是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发展的新需求,出现许多新的生长点。

11、1986年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地理科学及其科学层次问题。

他认为地理学应当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是一大科学体系,故称为“地理科学”,应分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应用技术层次(工程科学)。

一般认为:

基础理论层次应包括理论地理学、地球表层学、区域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技术理论层次主要是研究应用的地理理论,如建设地理学、国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应用地貌学、应用气候学等;应用技术层次包括灾害预报、生态设计、规划、遥感、计量、制图等方面实际应用技术。

12地理学与地学:

地学即地球科学,它在发展上与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地理学与地学的区别,从科学性质上,地学属于自然科学,而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从研究尺度上,地学研究整个地球,而地理学仅研究地球表层;从时间尺度上,地学研究数10亿年的地球历史,而地理学仅研究作为人类环境的地球表层,比起地学来要短得多。

无论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地学研究的都是地理学对象的大环境。

地理学家要深刻理解表层地理规律必须有地学知识。

13地理学与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科学。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基本包括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和人的污染治理,一方面是对不合理的自然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系破坏、草原破坏等方面)的治理。

地理学和后者关系极为密切,其本身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环境科学更加注重环境治理方法技术,而地理学不仅注重环境整治,更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对空间地域的研究、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着眼于人类环境系统的整体规律。

14地理学与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体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理论对地理学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生态化方向是地理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所不同的是地理学除研究生态环境外更注重区域与空间的研究。

15古希腊地理学:

“荷马史诗”是指《伊利亚特》《奥德赛》,堪称西方最早的地理记述了;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个用比例尺画地图的人。

认为天空是个球体,下半部看不见,地球是个圆柱体,被看成古希腊地理学中数学传统的始祖。

赫卡泰写了《地球的描述》,把地球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将欧洲,另一部分讲欧洲以外的世界,亚洲和利比亚,他描述的内容广泛,有河马、孔雀,山地,森林灌丛,还有民族风俗习惯的描述,被称为古希腊地理学文学传统的鼻祖。

柏拉图提出了“地球是圆的”概念,创立了“地球中心说”,柏拉图是位演绎推理大师,主张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是从完美的客体退化下来的,或处于退化之中,认为对称的形式是完美的属性之一,地球应是球形。

亚里斯多德是从特殊到一般来进行推理,采用归纳法来观察分析事物。

观察到很多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如:

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当一个人向北走的时候各种星辰的地平高度就增加等。

认为离赤道越近越炎热得难以居住。

预言有个南温带,并划分了五个气候带。

认为利比亚人的黑皮肤是太阳晒的结果。

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是西方第一个使用“地理学”这个词的人,以相当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周长而闻名,认为太阳是直射的,测算出了地球周长。

对亚里斯多德划分的五个气候带规定了纬度的数字界限(热带48°,寒带从极地向两边各延24°,温带各42°),写了一个描写可居住地球的书《地理论著》,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了一张世界图。

斯特拉波著有17卷《地理学》,讨论了以天文学和几何学为基础的数理地理和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

认为有人居住的界限向赤道方向达北纬13度30分,向极低方向限制在黑海海岸以北400英里的地方,成为古代地理学中区域地理研究最早的代表著作。

托勒密写了八卷《地理指南》,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地名词典,同时还绘制了部分地图。

托勒密的《地理指南》和《世界图》错误颇多,如他认为存在有巨大的南方大陆,地球周长、经度误差很大等,一直被认为是西方地理学的权威著作。

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着它转圈子,这一“地心说”思想统治了人们思想长达十几个世纪。

古希腊地理学留下了一些惯性的谬误,如地心说,南方大陆、赤道热带不可居住,人到哪里就要变黑等说法,直至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都深信不疑。

16中世纪西方地理学:

进入中世纪以后,科学在神学的压抑下发展很慢,而且被歪曲和颠倒。

基督教寺院的学者们,他们不是去科学的分析观察地球,而是竭力把各种文献资料和发现事实与《圣经》、《创始记》中的经典协调起来。

他们阅读拉丁文,对古希腊的资料很少了解,翻译过来的文献也不去研究发展,地心说成了中世纪基督教地理学的权威,对“热带不能居住,黑人是晒黑的,回到温带还会变白”等错误的地理思想一直深信不疑。

地图也在原来的基础上退化了,相当正确的已知海岸线划定也不见了。

1096—1270年间,欧洲基督教组织了八次十字军远征,每次都以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的圣墓为目的。

他们带回了大量的异国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

居住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于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漂渡大西洋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

公元1000年又登上纽芬兰岛和北美大陆东北岸。

他们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新大陆者,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发现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

马可•波罗在中国留居17年,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是第一个向西方系统介绍中国的人,马可•波罗的旅行和他的游记在欧洲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世纪后期地理学的发展:

孔契斯的威廉提出关于大气下层受热上升冷却成云的思想。

皮埃尔•戴利著有《理想世界论》一书,引证了许多报道对托勒密的“灼热的热带不可居住”、“有一个封闭印度洋”“南方大陆”之说提出怀疑,对哥伦布等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制图技术上,14世纪后期也有很大改进,1300年波托兰诺海图制成,它是以图上几个中心点的放射线网为航海方向指示的。

1375年在波托兰诺海图资料基础上制成了著名的卡泰兰世界地图,这是第一幅给锡兰岛(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以正确轮廓的地图。

17中国古代地理学:

中国的佛教徒“发现”欧洲和印度大大早于基督教旅行者来到东方的时间。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之间,中国文化在把自然知识应用到有益目的上是世界上最有效的。

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在那时已有长足的进步,超过基督教欧洲所知道的任何东西。

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世界上是居于领先地位的。

但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也有其特点和不足的一面,就是受中国儒教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支配。

中国古代地理学较重于对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观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融于自然之中的,不存在一个事先制定法则创造世界的神,对脱离人的自然界和地球整体的法则很少考虑。

我国的地理著述极为丰富,对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分析也相当深刻,但关于地球的数理知识研究却很不够。

18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中,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

最早的地理著述主要有:

《山经》是《山海经》一书中写作时间最早和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

全书2.1万多字,承袭了自古以来所积累的地理知识。

它记述了400多座山,先按南、西、北、东、中五区,每区分若干山系,每个山系又连接许多山岳。

记述以山岳为纲,综合记述了水、动植物、矿产、特产、神话传说等,其中还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关系。

其记述的范围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外的广大地区。

虽然《山经》中不免有失实和错误之处,但堪称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述。

《禹贡》成书于战国前后,虽全书只有1189字左右,但它做为一部地理著作来看,其学术价值在《山经》之上。

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组成。

“九州”假托大禹治水时划分的疆界,将全国分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兖等九州,实际上是以河流、山脉、海洋等自然分界划的,带有自然区划的萌芽。

“导山”部分记述山岳,“导水”部分专写河流,“水功”记述大禹治水的功绩,“五服”部分以都城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候、绥、要、荒等五服,从整体区域角度记述政治和社会生活,书中还记述了植被,土壤,物产,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

学术价值:

它的内容具有反映全国地理形势的作用;倡立水系系统的概念;表现出土壤分类的萌芽,叙述了土壤的色、质地和土壤的化学性质。

是此前中国古代地理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我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在世界地理文献中也是最古老最系统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地理著作之一。

除上述两部专门的地理著述外,在《尚书》、《周易》、《诗经》、《周礼》、《左传》、《管子》、《孙子兵法》等早期著作中还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内容,如《管子》中“地图篇”、“地员篇”、“度地篇”等关于地图,关于土壤、生物、水文诸地理因素的关系,论述得很有深度,有“或高或下,各有草土”之说,称得上是对土壤、生物空间地理规律的最早认识。

19先秦时代的地理观有对地理环境的整体看法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老子的天道论,孟轲的人定胜天。

20秦汉明清时期: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从陇西(今甘肃临洮)经河西走廊、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大月氏、大夏(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取道昆仑山北麓回长安,中间两次被匈奴捉获,历尽千难万险,耗时13年之久。

这次出使获得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除亲身经历外,还间接了解到乌孙(伊犁河、巴尔喀什湖一带)、奄蔡(咸海、里海以北)、安息(伊朗高原)、条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等地的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乌孙后,分遣副使数十人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于阗(今和田)、扦罕(即扦弥,今于田克里雅城)等地,公元前115年回长安。

张骞之行丰富了中国人民和当时西域各国人民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直至罗马的东徼、印度的北部。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此以后双方使者商人往来不绝,所以张骞西域之行的意义不局限于其本身,而且对地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司马迁足迹遍及当时中国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东起会稽西达川蜀。

饱览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景色,体察了各地风土人情,搜集了许多外国地理、区域地理资料。

其巨著《史记》中的《货值列传》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的经济地理记述。

另有《律书》、《河渠书》等气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专门记述,以及《大宛列传》、《秦本记》等外国地理和国内区域地理记述,在人物列传和其他部分也都广泛地记述了地理知识。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至波斯湾受阻从而开辟了横贯亚洲、沟通亚欧非三洲的陆上交通。

班勇继父志出使西域,几乎一生都在西域渡过,写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为研究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东汉时还开辟了从云南经缅甸去印度的陆上交通“永昌道”。

《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述了日本“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土宜禾稻、麻紵、蚕桑⋯山多丹土。

气温腝,冬夏生菜茹。

”其所及范围相当于全国的1/3。

晋代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经玉门至印度又南下锡兰、苏门答腊绕行南海回国,历经12年之久。

回国后撰写《佛国记》,记述了西域、印度和南洋诸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

是中国经陆路到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

佛国记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步完整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玄奘西行求法,从瓜州(安西)出玉门关,越莫贺延沙漠取道伊吾(哈密)到高昌(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越过葱岭北隅的凌山经大清池(伊塞克湖)北岸而西,然后到素叶(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千泉(麦尔吉)、赭时国(塔什干)、飒秣建(撒马尔罕),出铁门关(今杰尔宾特西约13公里处)过大雪山到印度。

在印度玄奘游遍五天竺、恒河及印度河流域。

归途越葱岭后改为南路,经佉沙(喀什)、瞿萨旦那(和田)、敦煌、瓜州而回长安。

用了18年的时间,经历了110多个国家,行程5万余里。

回国后按其口述编成《大唐西域记》,全面介绍了所经诸邦和国家的面积、都城、气候、地形、水利、物产、交通以及风俗习惯等,不但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就是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广州通海夷图”详述了从中国到波斯湾的海上航程,足见当时地理视野之广阔。

对北部的情况,《新唐书•回鹘传》中有“其地北距海,去京师最远,又北度海则昼长夜短,日入烹羊胛,东方已明,盖近日出处也”,所记之海即指贝加尔湖,“日入烹羊胛”“日明熟”的昼长夜短的程度,已是远离贝加尔湖的北极圈附近了。

宋代时罗盘用于航海,海上交通贸易更为发达。

宋朝与日本间航行甚为频繁,几乎没有间断过一年。

同时对南洋、印度以西的航行也极为发达。

周去非和赵汝适搜集当时地理资料分别写成《岭外代答》和《诸蕃志》,其范围涉及到南海、东南亚、南洋群岛、南亚、西亚、非洲和西班牙等广大地域。

元代时,成吉思汗的远征使欧亚大陆广大幅员中的中西交通更为便利。

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耶律楚材、长春真人、常德等出征、出使或旅行于西域各地。

周达观从海上去柬埔寨,汪大渊去南洋诸岛、印度洋沿岸、东非各国。

这些人写的游记都是重要的地理文献。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南洋诸岛、印度、波斯湾,红海,阿拉伯、东非等几十个国家,郑和领导的由200余艘船组成的船队,船上设备先进。

随行的马欢、费信和巩珍记述了这七次航行盛况和见闻。

马欢的《瀛涯胜览》记载了19国,费信的《星槎胜览》记载了40国,巩珍的《西洋番国记》记载了20国的风土人情。

这些记载的丰富程度是空前的。

最后一次航行制作的《郑和航海图》是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的蒙巴萨,图中收入500多个地名,在当时的世界上称得上首屈一指了。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开阔了地理视野,丰富了地理知识,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其宏大的规模先进的技术是大发现时哥伦布、伽马等人的航行无法比拟的。

遗憾的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郑和的航行目的主要在于向海外宣扬皇帝的德威,而没有更多地注重用于发展工商业和海上贸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近代中国肯定会早于西方发达起来的。

综上,我国地理实践的历史是悠久的,规模是宏大的。

要说“发现”的话,中国人可以毫不夸赞地说,早在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很久以前,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印度,发现了非洲,发现了后来才“发现”我们的欧洲人。

在古代,游历探险是推动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地理学家可贵的传统。

我国古代那么多把一生都献给游历探险事业的使者、僧侣、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正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20理论性地理著作:

北魏的郦道元继承了古代学者对水重视的传统,认为水流是“万物无所不润”的客体,决心为《水经》作注,他补充增加到1252条河流,全书达20余万字,长达40卷,是我国当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

他本着“因水而证地”的精神,以河流为线索对流经的山、湖和注入的海洋进行连贯记述,对河流变迁进行了考证,并对时前的黄河三次改道都作了考证,对水系区的水汛、泥沙、岩溶、季节变化也都详加分析考证,被后世学者赞为“其注水经,妙绝古今”。

沈括写了《梦溪笔谈》,其中有很多对自然地理的论述。

在气候方面,他指出了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总的来说还是道出了自然分异规律的大势,还指出了气温随高度降低的规律,在自然环境变迁方面,他根据化石解释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强调月亮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制图方面,他编修了天下州县图,采用“二寸折百里”的大比例尺制图,还用面糊木屑、熔蜡为材料制作过地形模型。

在矿物方面,他最早记述了石油的性质、用途,把当时所称的“石液”定名为“石油”。

此外对虹的成因、简单的天气预报、大气折射原理、流水侵蚀作用都作了深刻论述。

徐霞客把实地考察方法放在首要地位,徐霞客自幼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博览了大量地理书籍,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

写下了69万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包括名山游记,西南游记,专题论文和诗文,技术内容涉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动植物、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城镇聚落、民族风俗等诸多方面,尤以地貌、水文、植物内容为多,是自然地理名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记载和探索卡斯特地貌的巨著。

徐霞客的贡献:

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区域差异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科学技术;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科学分析流水的侵蚀作用;考察了云南的火山,科学地记述和解释了火山喷发出的红色浮石的产状质地和成因;论述植物与地形的关系。

除地理著述外,《吕氏春秋》、《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著作也有不少地理理论、地理知识方面的论述。

3.方志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叙述其疆域、山川、建置、沿革、户口、田赋、物产、城郭、风俗、人物、职官、方枝、名胜、古迹、水利、桥梁、祠庙、艺文、灾异等,称得上是古代地方知识的百科全书,既是历史文献也是地理文献。

方志起源很早,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见于《周礼》,我国的方志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至今乃不失为政治、历史、自然科学、地理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文献。

全国统一的区域志以《禹贡》为最早。

主要的地方志《汉书•地理志》系东汉班固所撰,是我国最早的“沿革地理”、“疆域地理”,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

他开创了以疆域沿革为纲要的体例,成为以后全国性方志编纂的典范。

《元和郡县志》系唐末宰相李吉甫所撰,是除正史地理志以外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志。

突出特征是写实性和实用性,体例严谨,内容丰富。

是我国古代总地志中编写最好的一部。

《太平广寰志》为宋初乐史所撰,共200卷,以宋初疆域为范围,始于东京终于四夷,以州郡为纲以县为目,记述了山川、土地、物产、城邑乡聚,户口贡赋、建置沿革等,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地方志史上又一重要著作。

除统一地志和地方志以外,还有一些专门的“风俗记”、“风土记”“异物志”等,如《巴蜀异物志》、万震的《南州异物志》、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南齐陆澄的《地理书》等。

“图经”式的方志有东汉时的《巴郡图经》、隋代虞茂的《区宇图志》、郎蔚的《诸州图经集》,现代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沙州图经》、《西州图经》等。

21测与绘图:

我国早在汉代就懂得三角测量。

《淮南子•天文训》上已记载了24方位。

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唐代的僧一行主持由南宫说等实地进行了大规模纬度测量,是世界第一创举。

到宋代水准仪已成为测量中常用的仪器。

元代的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测量。

他创制了简仪、高表、仰仪、立运仪等十多种仪器。

明代徐光启启用西方先进测量。

我国传统制图理论奠基人裴秀所提出的制图六体是:

制作地图首先是比例尺,其次是方位,第三要知道两地间人行路程。

第四高下、第五方邪、第六迂直,是说人行距离有高下、方邪、迂直不同,为取得两地间水平直线距离,必须:

高取下,方取,迂取直。

秀据其理论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等全国地图,其中18篇《禹贡地域图》称得是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图集。

裴秀的“制图六体”除经纬网和地图投影未涉及外,其他有关地图绘制的重要原则都提到了,在我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西晋至清初它始终是我国地图绘制的重要原则,影响极为深远。

唐代贾耽用一寸折地百里(1∶1500000)的比例尺绘制了面积达十方丈的《海内华夷图》,同时还绘制了中国到朝鲜、河内、中亚、印度、巴格达的交通图。

宋代最有名的是《华夷图》和《禹迹图》。

《华夷图》称得上是一幅以我国为主的亚洲地图,对四邻国家的标示也很详细。

《禹迹图》绘法精密,海岸、河流位置近于实际,与同时代的欧洲T—O地图比起来,不能不使科学史家惊叹不已。

元代的朱思本精心绘制了《舆地图》,经罗洪先增补为《广舆图》后,一直是元、明、清初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其支配中国地图绘制200多年。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传统测量绘图方法与西方技术并行、结合发展的形势。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采用西方的先进测量技术,实际测定了北京、南京、南昌、广州四处的纬度,并推算了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湖广、四川、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11个省省会的纬度。

到清朝康熙年间,西方传入中国的测绘技术就更多了。

珠穆朗玛峰就是这次测绘中发现的。

清康熙年间制作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