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237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docx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PPT

浅析中国服装业

引言:

人类生存的五大基本要素“衣、食、住、行、乐”,其中服装是人类生存必须消费品,也是反映易购文明标志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自1994年以来,我国服装产量、总产值和出口量、出口创汇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这是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我们同时应注意到目前我国服装业的特殊情形,“广而不聚,实而不名”,缺少知名品牌更是我国服装业的一大遗憾。

随着中国服装业国际合作的日益全球化,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以及全球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形势,我国服装业又要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本文主要从我国服装业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我国服装业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而分析研究解决对策。

对于中国服装的对外贸易现状,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就是:

“中国人造一亿条裤子换欧洲的一架飞机。

”这是一句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句话呀!

简直严重伤害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嘛!

中国人早就有“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教训。

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的对此感到愤怒,更重要的是认清形势,反思自己。

◆我国服装业的总体现状:

一、专业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地型纺织服装市场的聚集地,尤其是华南与华东地区。

从专业市场(万平方米以上)数量上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数量达到380个,占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总数的54.36%;中西部数量分别为119、139个,占比为17.02%和19.89%;东北地区市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数量共计61个,占比为8.73%。

 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数量区域分布

         

  从经营面积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达到6114.01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6.66%。

与2009年东部市场经营面积所占比重相比,提高了5.93个百分点,体现出东部地区市场的密集度正在进一步增强。

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所占比重则分别有不同程度下降。

2010年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分别为1112.84万平方米和1495.14万平方米,占比依次为12.13%、16.3%,与2009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18和3.08个百分点。

2010年东北地区市场为450.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0.67个百分点。

  2009、2010年各地区市场经营面积占比对比

        

二、我国服装年出口总量

1978-1987:

快步发展出口的阶段,这10年间,服装出口金额按美元计算提高了5.3倍,增长速度高于纺织品的3.36倍,(见表一)

表一:

1978——1982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出口金额(亿美元)

7.08

10.59

16.53

18.64

19.49

20.6

26.53

20.5

29.15

37.49

同比(%)

20.41

49.58

56.09

12.76

4.56

5.7

28.79

-22.73

42.2

28.61

1988-1997:

从1988年起,到1997年,中国服装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黄金十年”。

我国服装行业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走上了真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对外贸易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

服装出口增长6.5倍,产量增长4.7倍,并于1994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见表二)。

1997年,服装出口占纺织品服装总出口比重由1987年的39.3%上升到1997年的69.64%。

外贸依存度大大提高,出口单价较低,但十年间金额翻了8番

表二:

1988——1992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出口金额(亿美元)

48.72

61.3

68.48

89.98

167.48

166.93

184.22

237.2

240.01

317.54

同比(%)

29.95

25.82

11.71

31.4

86.13

-0.33

10.36

28.76

1.18

32.3

1998-1999:

进入1998年后,中国服装行业走入了一个两年的调整期。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服装出口造成了重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2000-2007:

8年间,我国服装出口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出口数量、金额均翻了三番,出口第一大国地位暂无法被撼动。

(见表三)。

这8年中,出口企业完成了几个重大转变:

从来料、来样加工的OEM向设计合作、技术合作的ODM转变;完成或正在进行通过港商等接单到直接面对海外客户接单;贸易方式已由“三来一补”转变为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从主要加工低档次服装到主要加工大众品牌服装和高档的专卖店服装的转变,顶级奢侈品牌也不乏加工订单;此外,我国还在进行着自有品牌出口、品牌国际合作和进入国际服装采购环节的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表三:

1998——2007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出口金额(亿美元)

300.46

300.58

360.2

365.38

426.26

519.16

616.16

738.8

951.9

1150.7

同比(%)

-5.38

0.04

19.83

14.38

16.66

18.68

18.69

19.9

28.91

20.89

2008-2010:

自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生产增速持续下降,特别是2009年9月份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生产下滑趋势更为明显。

可喜的是2010年服装出口好转。

2008——2010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出口金额(亿美元)

1248.5

1123.7

1388.8

同比(%)

8.5

-10.0

23.6

 

我国服装业从1978年至2010年出口趋势如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金额提高了196倍,排除汇率因素提高了721倍。

三、企业产值呈恢复性增长趋势

2010年,我国全社会完成服装总产量436亿件,比2009年提高了9%,其中梭织服装147亿件,针织服装289亿件,分别比2009年提高6.52%和10.30%。

2010年,服装产业处于恢复期和转型的助跑期,产业的区域格局开始调整但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中西部地区产量上升速度较快,但基数低,尚不足以影响全国生产和格局变化。

中、西部地区服装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6.98%和49.08%,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11.62%和1.57%,较去年同期提高0.77和0.32个百分点(见图一)。

 

“十一五”期间,行业生产呈现“增速放缓”和“有效供给提高”两大显著特点。

产量增速从2005年的13.33%的高增幅持续回落,06-09年分别回落到5.88%、-1.11%、12.92%和-10.97%,2010年在2009年低基数条件下,实现了约9%的增长,但总产量仍未超过2005年水平。

“十一五”期间,服装产品产量回落却支撑了服装出口数量近35%的增长和内需数量年复合增长率约7%的持续增长。

有效供给的提升大大提高了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了产业资源。

四、产品附加值低

我国服装总体来说在世界上还是占有很重分量的,这种分量完全是指“量”的堆积,而在“质”的层面上还远远不够。

也就是说我国服装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这主要体现在我国服装行业是较低的技术门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情况下制造出低廉的商品,而且我国服装很多行业还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所以,几乎没有附加值。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导,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发展比较缓慢,边境小额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有较快的发展,但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小。

(见图一)

2001-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方式(单位:

亿美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贸易方式

532.80

617.69

804.84

973.85

1175.36

1470.77

1756.17

1896.25

1670.72

2120.02

一般贸易

303.09

386.01

534.94

659.10

819.13

1058.8

1271.62

1317.99

1204.13

1578.18

进料加工

121.65

123.52

148.68

177.12

199.59

235.60

272.96

284.64

247.05

285.74

来料加工

100.18

97.01

98.65

105.71

107.09

112.86

117.52

124.47

99.70

98.32

其他贸易

7.88

11.15

22.57

31.92

49.55

63.51

94.07

169.15

119.84

157.78

资料来源:

国研网数据中心

五、出口市场稳中有变

我国多年来,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其中香港地区、欧盟、日本、美国为我国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

2010年,我国服装行业对全球出口全线回升。

对以上地区的服装出口全部实现增长,出口额同比增长分别0.18%、22.79%、5.77%、26.38%,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66.12%,同比增加17.51%。

而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额为189.78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出口的总额14.66%,同比增长45.17%。

因此可以看出:

我国服装对传统市场的出口总额明显高于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总额,主销市场并没有改变。

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我国服装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却是高于传统市场的。

以下是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占比情况(见图二)

从图中可看出:

5年中,我国由于对日、港出口占比下降导致我国对亚洲出口占比回落明显。

而对港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5年取消配额,我国通过香港转口的对美出口浮出水面,因此在2005年当年,我国对美出口出现了井喷增长。

自此,我国对美出口持续增长,同时对港出口持续下跌。

尽管我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占比并未实现大幅增长,但新兴市场发展势不可挡,占比较2005年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

且我国对新兴市场出口更倾向品牌和自有品牌出口,传递出“十二五”我国服装出口转型升级的强烈信号。

六、服装市场交易规模增幅低于全行业增幅

  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服装产品交易额为8312.81亿元,同比增长8.36%,低于全行业10.86%的增幅。

原、面(辅)料,家纺,皮草、皮革和以小商品为代表的综合类别产品交易额的同比增幅均超过10%,分别为13.58%,19.75%,10.92%和23.24%,它们的成交额分别为3692.28亿元、887.4亿元、2304.46亿元和363.82亿元。

  2010年各类别产品成交额与同比增幅

     

  引起服装类产品交易额同比增幅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首先,2010年以来,以棉花为代表的纺织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原料与面辅料产品价格的上涨,拉高了其总成交额。

而我国产业链传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原材料价格对终端服装产品的影响要到次年春季时才能逐步体现出来,因此服装产品交易额的同比增幅比例相对较低;其次,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投资方向逐步延伸至二三线城市,这些市场尚处在新兴培育阶段,交易量的释放需要一定周期。

七、服装产业结构停留在传统设计模式,产品创新能力低

我国服装企业结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管理模式上,由于设计手段大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进而造成服装库存的积压,影响资金周转。

服装的新产品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是相当明显的。

低端产品、低端价格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服装产品的无形“标签”。

技术创新落后、高端产品生产成本高,以及对国际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把握度低,也造成企业不愿意自主创新去生产高端产品,宁愿长期采取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

我国服装在服装设计方面主要是模仿、抄袭,国内一般品牌抄袭国内大品牌,国内大品牌抄袭国外品牌,中国服装行业抄袭成风。

这也是中国时装界的最大悲哀。

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培育国际品牌和养活国外设计师的尴尬真相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

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

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

国内的服装企业一来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于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非常贫乏。

无论是从生产管理还是设计、营销、广告等。

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

很多企业根本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当前我国服装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服装行业出口贸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着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国际市场竞争等问题;在国内市场中,服装企业则面临着生产成本增加、招工困难、缺乏自主品牌等一系列挑战。

以下对来自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压力进行分析:

一、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服装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服装业具有重大影响。

“假如人民币升值2%,经过与客户提价分摊后,折入每件衣服出口成本大约增加两毛钱,我们还可以撑得住,但一旦升值超过5%,将很难承受。

”一条卖8美元的出口牛仔裤,利润正被各种上涨成本“蚕食”得只剩几毛钱,一旦人民币升值超过5%,它的“东家”——出口加工企业将会因无力消化成本而弃单。

到2008年7月21日,银行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

以此计算,3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21%。

对服装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服装品出口价格竞争力的下降。

有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销售利润将下降2—6%。

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

通过相关计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服装、毛服装、服装的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和6.18%。

1、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中国作为服装服装产品出口大国,主要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和低档次产品为主。

随着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以“物美价廉”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首先,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我国服装产品国际市场相对价格随之上升,与外商签单愈加困难,出口销售收入下降,导致部分出口企业转向内销,从而加剧国内服装企业的竞争。

同时,价格上升,也导致订单的流失。

目前已出现不少外商订单流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竞争对手国。

其次,由于我国服装出口采用直接标价法,在产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将使服装企业收益折合成人民币后下降,从而给平均利润率本来就不高的服装企业带来巨大经营压力,甚至可能直接导致部分服装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而且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还给服装企业的产品报价、订单的承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不敢接单将直接降低行业的开工率。

同时,服装出口的历史数据也表明,自2005年7月我国汇改以来,服装出口额折算成人民币之后,同比增速均小于美元计价下增长水平。

按照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计算,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为9.41%,而2008年的服装出口增速由7.98%(美元计)降为-1.31%(人民币计),从正转负尤为明显;2009年增速变化则是从-9.65%(美元计)降为-11.22%(人民币计)。

与此同时,越南央行宣布自2010年2月11日越南盾再度贬值3.4%,这是继2009年11月越南盾贬值5.4%后的第二次贬值。

2010年2月人民币兑越南盾平均汇率较上年同期升值了6.63%。

越南盾的贬值在削弱我国对越南服装出口价格竞争力的同时,亦增强了越南在欧美日发达经济体市场上同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的数据,2010年1月越南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3.9%,且越南有关协会调查也显示,当前越南许多服装制造企业的订单呈现量多额大的特点,出口前景看好。

而除了竞争对手国货币出现贬值外,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亦出现货币贬值势头,同样制约了我国服装企业的出口。

在欧元区方面,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欧元区的低利率预期,使得欧元贬值趋势明显;日本2009年的实际GDP同比下降5.0%,降幅较2008年(-1.2%)增大了3.8个百分点,经济的下滑使得日本政府将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同样增加了日元的贬值预期。

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2010年1月,欧元与日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为102.4、97.53,同比分别下降了0.98%、10.09%。

另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1月我国对欧盟、日本两大经济体的服装出口额分别占我国对全球出口总额的23.58%和10.02%,较上年同期则分别下降了1.13个百分点和2.87个百分点。

2、产品附加值低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能力弱。

我国服装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品种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只有国外先进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且创新品种少。

像红豆、杉杉这样有独立品牌的企业极少,多以贴牌经营为主,企业利润非常微薄。

大多数贴牌企业多以美元结算,如果人民币升值10%,则预计有50%的企业难以继续经营。

3、缺少自主品牌,面对人民币升值产品议价能力较低。

由于缺乏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企业产品开发也多采用借鉴和组合,导致产品缺乏个性,产品价格无法提升。

大企业借鉴和组合欧、美、韩、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设计,中小型企业则多是盯着大企业新产品的出笼,进行模仿。

人民币升值使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无力花大量财力和人力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这势必导致大多数中小服装企业的上述弱势将仍在一段时间内持续。

(二)、贸易壁垒对我国服装产业的影响

根据WTO《服装品与服装协议》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进口服装品服装配额,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纺服装贸易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事实表明,两项“特保”措施、反倾销、绿色技术性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区域经济集团对区域外贸易的歧视性等将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后配额时代努力设置的主要贸易壁垒。

1、“特保”措施

“特保”措施指中国加入WTO文件中的服装品特别保障措施和过渡期特定产品特别保障措施。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规定从2005年至2008年年底,在WTO成员认定中国产品造成“市场扰乱”的情况下,可对中国已取消配额限制的服装品服装重新实施数量限制,此条款称为服装品特别保障措施;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中,规定从中国入世直至2013年底,WTO成员如认为中国出口造成或其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可对中国采取过渡期特定产品特别保障措施,限制中国产品流入。

两项“特保”措施含义大体相同,其明显的不同是前者针对服装品服装,而后者可针对任何产品且有效期长。

2005年1月1日,随着配额的取消,为降低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我国政府曾以加征部分服装品服装出口关税进行自限,但并未遏止住我国服装品服装出口潜力在短时间对美欧等国和地区的集中释放,导致美欧于2005年5月23日、27日先后对中国服装品根据服装品特别保障措施实施限制。

贸易摩擦发生后,中国政府委派专人赴美殴进行反复磋商,并与殴盟于6月11日签署服装品备忘录,与美国于11月18日签署了备忘录,中殴、中美服装品备忘录将分别于2007、2008年底到期。

根据中欧、中美服装品备忘录,从2005年至2007年,中国有10类服装品对欧盟出口的增长幅度被限制在8%~12.5%;在2006年,有21类服装和服装品对美国出口的增长幅度被限制在10%~15%,在2007年,被限制在12.5%~16%,在2008年被限制在15%~17%。

可以认为,在2013年底之前,中国服装品服装出口会始终处于“特保”阴霾之中。

2、反倾销措施

我国服装品服装遭受贸易摩擦处于不断上升状态。

据WTO统计,1995年~2005年,成员方共发起贸易保护调查案件2840起,反倾销案我国469起,占16.4%,其中2004年,我国遭受52起,占24.5%,2005年57起,占29.8%。

对华贸易反倾销案件数量逐年增长,2006年前三季度,已达到70起,从中看出欧美等国利用反倾销手段对我国服装品服装设限的意图明显。

反倾销措施对产品出口的危害要比数量限制大得多,尤其是国有企业,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制约,更将受到严重影响。

一旦某类产品遭遇反倾销,那么该类产品出口环境的稳定性和预见性将受到影响,波及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最终导致投资和就业等出现困境。

3、绿色技术壁垒

服装品服装绿色技术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依靠其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目的,通过颁布法令或技术法规,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性产品技术标准,实施环境标志和其合格评定程序,对不符合它们要求的服装品服装实施限制或拒绝进口,以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

目前主要有两类:

 一是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其代表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4000,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具体内容是要求调查企业使用的能源、用水、原料、排水及工业废气物的处理情况及噪音、振动、臭味等状况,并要求企业提出改善期限及数值等。

通过ISO14000认证是符合环境管理要求的重要标志,可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二是绿色环保标志认证。

在服装品服装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环保标志是生态服装品标准100(OKO-Tex Standard 100)。

该标志只涉及对服装品服装本身所含有害物质的检验,它由国际服装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现在该协会已包括了13个欧洲国家的协会,加贴该标志的产品在欧盟更为普遍。

4、社会责任标准壁垒

社会责任标准壁垒是指以保护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由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标准是由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在1997年10月制定的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SA8000),该标准是国际采购商要求供应商的标准,其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体系、工作环境等。

我国作为服装品服装出口大国,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因而中低档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但若实行SA8000与订单挂钩,企业必须额外增加大量费用去申请SA8000认证,这样势必增加出口成本。

若企业申请认证未获成功,会因此失去不少跨国公司的订单,导致我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

5、区域壁垒

目前,全球区域集团已超过50个,区域集团在便利了区域内贸易的同时,却形成了对区域外贸易出口方的歧视。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内,美、加、墨之间的服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