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感情练习.docx
《思想感情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感情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感情练习
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 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
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
答案 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
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来抒情:
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注】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沉水:
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情感的?
答案
(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
“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
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案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
合的手法。
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数声啼鸟怨年
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
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
“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引①
(宋)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②,庾楼月③,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④,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
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的晚年作品。
②楚台风:
典出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然
而飒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
“快哉此风!
” ③庾楼月: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④担阁:
耽搁。
(1)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对此加以概括。
(2)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上片借“角声”“燕”“雁”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凄清、冷寂、哀伤的秋光图。
(2)①久客异乡、思盼归家但又身不由己的思绪。
旅舍客馆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砧上的捣衣之声
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角声”“燕”“雁”都寓有久别归家之意。
②倦意官场(或被名利所缚)。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自在生活。
③借对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的描写,表达对无拘无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
其深层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
④历经沧桑后欲寄情山水(或:
心归自然)而不得的痛苦之情。
欲在景中寄托情感而不得。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答案
(1)①动静结合。
“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②以声衬静。
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2)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
①间接(借景)抒情:
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
(或借人物描写抒情,
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
)
②直抒胸臆。
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
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滴滴金梅孙道绚
月光飞入林前屋。
风策策,度庭竹。
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
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注:
孙道绚,中原人,盛年孀居。
在金兵南下之际,她同李清照一样,“漂零遂与流人伍”,流徙江南,只身
寄居一室。
(1)上阕中有一个字用十分形象,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词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飞”字用的传神。
从视觉方面着笔。
透过窗棂看到月光透过林梢,穿入小屋,写出了不眠者眼
中的月光情态,境界极佳。
(2)词中表达了词人处于离乱寡居之中,恋旧居、爱旧国的思想感情。
上片写作者所处环境,由客观事物象征作者的心态,下片深入刻画词人内心世界.抒发出怀念国都的思想。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1)答题要点:
观钱塘潮,赏游西湖春景。
(2)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之情。
或:
比喻。
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
(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
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2)最后两句: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案
(1)从视觉写声:
“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
“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
“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
远近分明,动静结合。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9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①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②!
注释:
①纳兰性德,字容若,清初著名词人。
婚后三年,妻卢氏亡故,此诗作于其妻亡故后。
②“谢桥”,代指谢娘所在之地。
谢娘者,於唐宋诗词通常泛指所恋之美人。
(1)品味“瘦尽灯花又一宵”句中“瘦”字的表达效果
(2)“梦也何曾到谢桥”语中含有什么样的语气?
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瘦”字,拟人,形象生动,表现了灯花从亮到灭的过程;既是灯花瘦,也暗含着作者因思念而心碎形瘦的情状。
(2)语中带有埋怨的语气,梦里又何曾与亡妻相遇呢。
词人因思念亡妻而彻夜难眠,希望醉眠入梦,在梦中与亡妻相遇,以解相思之苦,但即便是在梦中也不曾见过亡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极度思念极度沉痛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的上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句做具体分析。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用了谁的的典故?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案
(1)上阙寓情于景,传达出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
的风格。
(2)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1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杜宇:
即杜鹃,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吐血”的典故。
(1)词人写杜鹃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上极力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请结合词人“况半世飘然羁旅”的身世说说这首词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泠泠”是清凉、清冷之意。
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照进稀疏的竹林,洒在竹林的地面,给人清冷之感。
“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
(一说:
“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涨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
“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
(2)寂寞之因:
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以动写静,反衬出夜的寂静,从而衬托出他的寂寞情怀。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
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答案 ⑴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
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
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
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
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南宋]陈亮②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京口(镇江);②南宋孝宗15年,陈亮因反对南宋统治者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而放弃北伐的主张,亲自到京口一带考察。
(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全词感情起伏变化很大,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
(1)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恢复(收复失地)的批判(讽刺)。
(2)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
“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你
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
为什么?
答案
(1)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赵令畤①(北宋)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②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作者与苏东坡过从甚密,东坡为爱其才,曾荐其于朝。
东坡因政争遭贬谪时,作者亦受牵累。
②頩,读作pīng,光润美好的样子。
(1)词中的第一个“先”指的是 ,第二个“先”指的是 。
(2)指出这首词中“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
(1)春风最“先”使梅花吐出了嫩蕊 女人们最先把梅花连同钗饰插在头上
(2)三四两句,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点出了梅花的风骨、品格。
“不受众芳知”,表明梅花的态度是不卑不亢,从容而自矜的。
“端须月与期”,词情突然扬起,说只有月亮才配与梅花作伴。
前句抑,后句扬,抑扬之间,把梅花格调的高绝,推上顶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和性情。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1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数 日
[宋]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
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
妙处。
答案
(1)赵诗流露出一种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闲淡(欣喜)的感情。
(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
一“放”一“出”,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
(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及其好处)(2分)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
住“忽”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
写出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但理趣盎然)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
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
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
答案
(1)①对范仲淹遭贬的同情及对执政者的愤慨。
②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的感情。
(2)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
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 己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19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天津桥①春望雍陶②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③花。
[注]①天津桥:
建于唐朝的东都洛阳洛水之上。
②雍陶:
晚唐诗人③上阳:
指上阳宫。
上元年间始建,武则天、唐玄宗曾多次巡幸洛阳。
安史之乱后,宫苑遂日渐荒芜。
(1)具体说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简析这首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这正是以乐景衬衷情(或答反衬)。
第四句写宫莺不甘寂寞,衔着一片残红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
2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人在羁旅的寂寞孤独思乡之情,②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2)示例一:
这首词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出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示例二:
这首词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巢燕无声,衬托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
示例三:
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鹊悲鸣的自然之景触发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羁旅之人悲凉、寂寞的情感。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
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
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
酒的泛称。
②赊:
疏阔意。
⑴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黄昇《花阉词选》录该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案 ⑴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⑵不同意。
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
全词通篇都是紧扣“喜还家”三字构思下笔、写景抒情的。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
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
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23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24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