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171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docx

经验交流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

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

近几年来,我区教育系统未发生一起重大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事故,学校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何抓好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领导,努力构建职责明确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教育稳定,我们把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当作了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长为成员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良好的领导机制。

全区所有学校都相应建立了由学校一把手任组长的工作班子,并成立了护校队137个,培养了综治骨干500余人,形成了强大的综治队伍和创安网络。

  同时,我们积极建章立制,完善了有关安全教育、道路交通、饮食饮水、用电用火用气、学生宿舍、集合集会、楼道疏散、疾病防控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重点完善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度:

一是层层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了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责任包干制;二是强化了预防领导渎职的一把手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三是将安全管理工作与学校、教师评估考核紧密挂钩并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

这样,让人人都增强了“一岗双责”意识,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而构建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整体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严格管理,认真抓好学校创安的常规工作

学校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贵在坚持,重在常规。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是定期研究创安工作。

我局对学校创安工作坚持定期研究、专题布署、及时反馈,充分发挥了指挥、统筹的作用。

每年召开的有关安全工作的专题会议不低于30次,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传达上级精神,部署工作任务,确保了工作的及时有效。

各校则紧扣我局的工作安排,由政教处牵头认真抓好校内日常安全管理,及时向我局反馈情况,并坚持把创建平安校园与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班级(学生)评比等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是适时开展隐患排查。

我们十分重视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开学、期中、期末三个重要时期都派出了由局领导带队、各股室干部参与的校园安全工作检查小组,到全区130多所学校就饮食、饮水、交通、消防、用电、危房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真正做到了“排患务尽”,不留死角。

平时则随时组织工作人员下校明查暗访,对于发现的问题都当即向校方一一指出,并责令整改。

  三是狠抓整改督办落实。

对于排查出的重大校园安全隐患,我们除了向学校口头指出和责令整改外,还专门以教育局的名义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学校限期整改,并实行跟踪督办,严格验收,对措施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学校,我们严肃追究一把手的责任。

如去年我们就整改了40多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了安全管理中的“定时炸弹”,并对3名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确保了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四是严格坚持值班巡查。

局机关和各学校在节假日均实行了领导带班值班制,特防期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除做好值班守护外,各校护校队还特别注重对“三无”人员、外来人员的盘查和学校周边的巡查,有效防止了违法犯罪分子入校滋事和校园周边抢劫、勒索师生事件的发生。

  三、拓宽思路,全面实现安全工作的综合治理

  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拓宽思路,认真抓好与学校安全管理有关的其它工作,实现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综合治理。

  一是深入开展普法、安全教育。

我们设立了11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了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深入开展了“警校共建”活动,还经常邀请干警、专家为师生开展法制宣传讲座,不定期开展消防、水灾、重大疫病防治、伤病救护、野外生存、交友防骗等各种安全知识的讲授或演练,全面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降低了师生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是积极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为此,我们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市、区文化、城管、工商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对“三无”食品、交通隐患、治安隐患、违规娱乐场所、黑书报摊点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大大优化了学校周边育人环境,增强了校园安全系数。

  三是妥善调处突发事件。

教育系统点多面广,由于天灾人祸等诱发个别不安全事件也在所难免,但我们紧紧依靠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注重劝解调处,以人为本,坚持原则,把握政策,讲究策略,把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及时化解了矛盾,确保了学校的稳定。

如前年我区某乡镇小学五年级学生放学途中被急驰的火车惊吓坠沟,伤情较为严重,家长情绪十分激动,扬言要找学校的麻烦。

我们积极与铁路、保险、医院等部门、单位联系,并做好了家长的思想工作,迅速化解了这场矛盾,维护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四是认真办理信访回复。

我局专门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天安排一名局领导坐班接访,还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举报。

局信访接待室对所有来信来访都热情接待,不回避矛盾,不遮丑护短,认真澄清事实,纠正错误,消除误会,做到了事事有记载,件件有答复,群众满意率98以上,赢得了家长、社会的广泛信任和好评,消除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四、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安全工作千头万绪,方法措施各有不同。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归纳起来可简称为“四要”:

  1、思想上要重视。

常言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思想上重视了,行动起来才有力度,工作才会有实效。

我局领导十分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逢会必谈稳定,下校必问安全,真正做到了安全工作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让“安全第一”的观念深深烙在全局干部职工和校长师生的脑海中,让创建“和谐安全文明”校园办学理念,成为每一位校长的追求目标。

  2、制度上要健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坚持制度先行是落实职责、抓出成效的前提条件。

中小学安全工作是否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使之构成一个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有机体系,做到权责明确,措施具体,严格执行,按章办事,才能有效的提高安全工作实效。

  3、工作上要前瞻。

安全稳定,预防在先,因此,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上,做到了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不管是隐患排查整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青少年安全普法教育,还是突发事件调处、信访回复办理,乃至坚持平常值班巡查,都是在围绕“预防”二字做文章,我们认为,只有工作前靠,积极主动,做到早预防、早知情、早处理,才能抢占先机,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初始阶段,确保校园平安。

否则,等出了大事才疲于奔命,既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又会影响其他工作。

  4、手段上要创新。

因“校”制宜,创新手段,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这是我们的又一体会。

比如我区有一所小学校园面积小,学生人数多,年龄低,为防止出现拥堵踩踏事件,学校就采取“差时放学”和“教师导送”,有效避免了放学高峰时因人员拥挤而发生意外。

再如我区塘溪学校实行了“安全首遇责任制”,要求学校任何教职员工只要发现校内有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就有责任和义务在第一时间尽力控制局面,并及时向学校汇报及时处理,如果袖手旁观则要追究责任,这样极大地调动了所有干部职工的创安主动性。

一次校外无业人员周某混入该校学生宿舍敲诈学生,正好被路过的廖老师发现,廖老师立即报警,死死拽住不法分子并将其交给赶来的警察,有效避免了学生被敲诈事件的发生。

自实行“首遇责任制”以来,该校的校内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了90,有效维护了学校稳定。

我们感觉,安全管理天天在讲,天天在抓,如何常抓常新,花最少的气力抓出最好的绩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

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我们一定要向与会的兄弟县、市、区虚心学习,把大家好的经验、好的作法带回去,以促进我区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欢迎阅读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经验汇报材料。

更多相关文档

·紧紧围绕两个确保抓教育在结合中求深化促成效(3730字)·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反思材料(2550字)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意义(5066字)·警示教育学习体会(4159字)

·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切实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2375字)·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5982字)

·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3082字)·做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1802字)

·巩固先进性活动教育成果(2826字)·企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有关问题的思考(5272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hxdoc@

站长统计

t">Email:

hxdoc@

站长统计

height=1bgcolor=#F5F5F5>·警示教育学习体会(4159字)·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切实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2375字)·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5982字)·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3082字)·做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1802字)·巩固先进性活动教育成果(2826字)·企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有关问题的思考(5272字)·探索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党员经常性教育方面作用的形式与成效(1732字)·增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832字)·浅议如何发挥职工教育的综合功能(1953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hxdoc@

站长统计

·浅议如何发挥职工教育的综合功能(1953字)·浅议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2090字)·在年级组层面实施教育管理的探讨(3592字)·关于后进生教育工作的几点认识(3385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hxdoc@

站长统计

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6%,有36%的新生代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术所要求的文化程度。

  纵观人类文明史,影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真正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

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的因素就越重要。

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靠的是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根本的治国兴邦之道,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教育机会公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教育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特别是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或生产效率。

人们所受到的教育越多,其知识和技能也就越高,也就能更快更好更准确的完成工作,同时由于其工作绩效相对较高,所获得的收入也更多。

二是教育可以改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通过对生存环境的优化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而且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失业和犯罪现象,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

舒尔茨1961年研究美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就认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33的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

据统计,广州1978~1993年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3。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机会不公平会影响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因此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提高人口素质,以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来替代劳动力数量,尽快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才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

  我国当前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导向”,以及升学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1.教育不公的突出表现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严重失衡。

  城乡失衡,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投入分配不公平,重城市,轻农村。

优质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

城市里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又严重不平衡,造成“择校”之风越刮越烈。

而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升学率低,城乡受教育程度严重失衡,并形成“贫穷——失去或缺少教育——贫穷或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使得社会阶层的分化日趋严重。

  地区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国家投资建立的重点大学在省区间分布严重不均,有的城市、有的省份享受过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再加上不合理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设置,使得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地区明显占有优势,从而引起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经济的差距促成了教育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又反过来拉大了经济的差距。

  2.教育不公的另一突出表现是高考录取线和分配名额不同的政策。

  录取线的不同是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户籍的不同确定的。

拥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口的考生,比外地户口的学生享有优越条件,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一流大学,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录取线要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考生高出几十分甚至上百分。

这种政策背离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以及教育机会公平原则。

  

(二)教育机会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1.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以及分配的不合理

  

(1)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

(联合国的建议则是要达到6以上)。

并且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4条也规定: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尽管1991年到199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56,1996年到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但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1998年仅为2.55,1999年也只有2.79,甚至到了2003年,还只有3.28,仍未达到规定的4的指标。

2003年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甚至还出现了下降。

  目前,中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为1400亿人民币,约折合170亿美元,仅占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1500亿美元的1.5。

全国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为81元,小学生为28元,农村小学只有11元。

而中国现有学龄人口数量为2.14亿人,占全球教育总人口的22。

也就是说,中国用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在教育占世界22的受教育人口。

  我国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根本问题不在“穷国办大教育”,而在于财政的公共性严重不足。

如果按照1993年提出的增长目标,在2003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19,远远低于本应在2000年就实现的4的目标。

1995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存在一定的缺口,逐年累加,已经从1995年的274.8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945.22亿元。

200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一度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投入缺口占需投入总额的四分之一。

在目前总量增长乏力、教育财政投入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不尽合理的背景下,首先受到影响的必定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

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进而阻碍着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的历史进程。

  

(2)另外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在****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将有限的经费绝大部分投向了高等教育,在整个90年代,这一部分始终高达90左右,而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小学得到的比例始终未超过1。

有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也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初等、中等、高等****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相差悬殊。

  2.中国教育制的二元分割性缺陷

  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实质内容是,政府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向着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对教育的投入要与地方财力挂钩,这就导致了富裕地区和城市比贫困地区和乡村占有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加大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严重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1)二元教育制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造成了整体分割

  其表现形式是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

城市的办学经费由城市政府拨款,农村推行分级办学制度,即实行“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相应的办学经费分别由县、乡镇和村支付。

由于初中和小学的管理责任主要在县以下,而且由省至县的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重心又在各自管辖的大学、高中等专业学校。

于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入部分的78不得不由乡镇负担,这笔费用占了乡镇财政支出的70左右,乡镇财政由此成为“教育财政”,客观上造成乡镇政府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费用征收。

据保守估计,仅90年代的十年间,全国对农民征收的“教育附加费”和各种“教育集资”最保守地估计也在1500亿元左右。

  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4.2亿人,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为77,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了23的教育投资,城乡受教育者之间,80的人占有20的资源,20的人享受80的资源。

  如:

位于陕北延安寨子峁村小学,校舍由一口三孔窑洞构成:

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另一间已经废弃。

教室里只有一个讲台,十来张桌子。

村子里聘请了唯一一个代课教师,前几年的时候,村里的二三十个孩子依年龄大小编成学前班和一、二、三这四个年级,都挤在一口窑洞里进行复式教学,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其他几个年级的孩子就做作业或者自习。

随着原来的孩子们升学,加上村子里的很多住户搬走,寨子峁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

学校的全部开支,来源于每个学生每学期35元的杂费。

  与寨子峁村小学的简陋寒酸相比,北京市中心一所小学的现代豪华让人感到震惊,可以说已经“武装到了牙齿”。

在这所投资上亿元的小学,有高标准的游泳馆、科技馆、图书馆、报告厅、地下车库、塑胶操场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学校并无二致,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学生衣柜、桌椅都是适合儿童特点的一流设施;有专门的劳技教室、书法教室、计算机房,可以供几个班的学生同时上专业课;教学楼、办公楼全部是高档装修,走廊里配有饮水设备,连学生厕所都像星级宾馆一样。

这里一间教室的投入就超过部分农村小学一年的开支。

由于师资力量强、硬件设施好,吸引了众多家长趋之若鹜。

  正如“城市学校像欧洲,农村学校像非洲”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使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相当严重。

其直接结果是,分属於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截然不同,他们必须宿命地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划分,造成新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建立一批重点中学,目的是在我国教育资源总体短缺的情况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

在这种教育模式指导下,上至宏观下至微观,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各种资源分配都是倾斜的,如制度上长期采用重点学校、重点班,乃至重点培养对象,师资、资金、老师指导都是有选择地进行分配。

对学校进行重点和非重点的等级划分,重点学校又分全国重点、省重点、市重点、区(县)重点等等。

由此逐渐形成一个精英等级化的教育体系。

通过这种逐级升学考试和重点非重点学校学生的选拔归类,一方面选拔出了精英人才(尖子学生),另一方面又逐级淘汰了其他人。

毫无疑问,教育的精英化发展方向,对于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城市贫困家庭和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的子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他们往往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辍学率的上升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

  如大连一所省级示范高中2004年仅择校费收入就达420多万元,学校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仅粉刷教学楼内外墙壁就花了几十万元,装修一个办公室七八万元。

在职老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一身校服千余元。

而其对口支援的一所普通高中,却连一个实验室都没有,买大屏幕的一两万元都拿不出来。

北京建一所高中示范学校,多则给两亿元,少则给8000万元。

教育部属院校的6所附属中学更新设备,每所都获得拨款5000万元。

一些省市还制定政策,示范高中从学费到择校费都高于普通高中,越是级别高的示范高中收费越高。

即使在一些教育经费短缺的地方,政府仍然不惜斥巨资建示范高中。

山东省一个经济欠发达县,2000年该县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投资5200万元建了一所高中,内部配备一流设施,而这个县至今农村小学生均经费一分钱都没有。

  一边是政府生均经费投入不足,普通学校发展乏力,一边是政府斥巨资打造精品,重点学校“肥得流油”,这样下去只能进一步扩大差距,造成新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3.高招制度存在的缺陷

  

(1)高考录取分数线严重倾斜,带来的各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

  连续几年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即使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录取线都比北京、上海高。

如2001年山东的文、理科重点线分别为580、607,而北京的分别是454、488,分别相差126和119。

2003年北大在河南的文、理科录取线均为648,而在北京的文、理科录取线分别为590和600,比河南低58和48分。

分数线向大城市、文化发达地区等倾斜,是一种极不合理的“逆倾斜”,由此带来各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

  

(2)重点高校录取名额分配不公平,破坏了考选制度的公平性

  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各重点大学可以自行决定在各省的招生名额,这样做本有利于调动高校积极性,然而带来的弊端是各高校择优性指标投放的过度,破坏了考选制度固有的公平性,造成了城乡差距拉大、东西悬殊加剧的局面。

在以地区为单位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上,主管部门一贯地采取在全国范围向北京和上海倾斜、在一省之内向省会城市倾斜的政策。

例如,2004年河南的总人口数为9717万是北京总人口数1159万的8.38倍,河南的考生总数72万是北京考生总数9.87万的7.29倍,而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人数分别为313人和320人,分别是河南录取人数78人和57人的4倍和5.6倍;2004年山东的总人口数9180万是上海总人口数1344万的6.83倍,2005年山东考生总数72万是上海11.3万的6.37倍,而复旦大学在上海的录取名额投放数1259人却是山东57人的22倍多。

在近二十多年间,清华大学投放于北京市的名额始终超过苏、皖、鄂、川四省的总和,2001年则到其招生总数的18,而当年北京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只有全国总量的0.9。

重点大学名额投放严重向大城市和重点高校所在地倾斜,其结果必然是各地录取比例和分数线的悬殊。

同时省内的差异也同样明显,就山东省2000年非重点院校的录取线而言,省城济南高考录取分数线为全省各地市最低,其文科和理科类都低于最高地区63分。

  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在各地的录取名额分配极不平衡,使一些地区的考生上重点大学的机率远远低于有重点大学的省市。

同时处于劣势的地区往往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也就意味着农民子女将被更多地淘汰,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考选的公平原则。

由此会给社会带来了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