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936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docx

第二课大学毕业生就业

 

第二课 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那么难

导言:

关于就业问题

▪按照劳动社会保障部界定的标准,“就业人员”指在男16至60岁,女16至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可见,就业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1、具有劳动能力;

▪2、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

我国规定必须满16岁(特殊行业除外,如杂技演员);

▪3、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这种劳动必须是具有合法性;

▪4、所从事的劳动必须有报酬或者劳动收入。

▪因此,凡是在劳动年龄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就业:

▪1、正在工作,即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有报酬的合法劳动;

▪2、有职业,因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气候不良、设备损坏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人;

▪3、雇主、个体经营者、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的家庭成员,虽然不拿工资,但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劳动时间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的。

▪以下情形不属于就业:

▪1、童工;

▪2、不以获得收入或者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劳动、义务劳动、自己家里的家务劳动等,因为这些劳动虽然发生,但没有劳动报酬好经营收入,所以不能算作就业;

▪3、走私、贩毒等,虽然从事劳动并有收入,但这种劳动有害社会并且不合法,不能视为就业;

▪4、依靠救济、利息生活的有合法收入,但不从事社会劳动,所以也不能算就业。

▪就业形式:

▪1、正规就业、

▪2、非正规就业、

▪3、灵活就业

▪1、正规就业包括:

劳动者是各类经济组织从业,所签的劳动合同在6个月以上的就业形式;在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从业的就业形式。

▪2、非正规就业包括:

非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计时工、计件工、轮换工以及弹性工作制等

3、灵活就业包括:

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

自由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2006年2月,季小莉获悉江苏省海门市升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升海公司)欲招收一名办公室文员后,持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发给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前去报名应聘,双方于2006年2月27日签订了《劳动合同协议书》一份。

▪协议约定:

季小莉担任职务为办公室文员;合同期限一年,从2006年2月27日至2007年2月27日止;其中试用期三个月,从2006年2月27日至2006年5月27日止;试用期月薪500元,试用期满后,按季小莉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工作效益评定,根据评定的级别或职务确定月薪等。

合同订立后,季小莉即在升海公司上班。

此时,季小莉的毕业论文及其答辩尚未完成。

▪2006年4月21日,季小莉发生交通事故,之后未到公司上班。

季小莉在治疗和休息期间,经学校同意,以邮寄方式完成了论文及答辩,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毕业。

▪2006年11月8日,季小莉向劳动部门提出认定劳动工伤申请,同时升海公司也向劳动部门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无效。

▪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7年4月20日作出了海劳仲裁字(2007)第1号仲裁裁决书,认为季小莉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属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其与升海公司订立的劳动合同协议书自始无效。

▪遂裁决:

升海公司与季小莉于2006年2月27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无效。

季小莉不服此裁决,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有效。

 

第一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那么难?

--原因篇

 

一、外因:

1、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全国高校毕业生2000年107万人,2001年117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比2006年递增82万人。

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

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从供给看,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应为900万个左右。

从需求看,除毕业生就业需求外,还有其他的需求。

据劳动部提供的数据,2004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加之高校毕业生,2004年各类新增劳动力超过1300万。

2005年全社会各类新增劳动力约2400万,需求大于供给,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

总体性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状况构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基本框架

2、供求结构失衡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市场要“包子”,高校给“蛋糕”)眼下的就业市场有两种现象引人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在全国7000万名技术工人中,中、高级工只占40%,与发达国家83%的比例相差甚远,造成我国各行业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

3、大学门槛变低,就业门槛抬高

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打乱了既有的金字塔形的人才需求结构。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在社会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合适岗位的条件下,大量大学毕业生的涌入,势必造成人才暂时的相对的过剩;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把许多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从而导致技术工人的短缺。

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

”“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没想到毕业了没人要了。

花了家里那么多钱,现在连工作都找不到,怎么给家里人交代?

进大学的门槛是降低了,什么时候就业的门槛也降低就好了。

4、亟待政府调控,弥补市场失灵

一边是日渐扩充的青年“失业大军”,一边是不少就业岗位的虚席以待,有人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这一现象称为“三重门”现象:

大学生要虚荣的“门面”,用人单位设了过高的“门槛”,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路”狭窄。

专家指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建立起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调整机制,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5、用人单位的原因

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工作经验的要求。

从我们的调查报告来看,64.1%的毕业生认为相关经验不足将成为找工作时最大的限制因素;

⑵对学校的要求。

一些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那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的学生,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择校招聘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⑶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

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

“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

一些需求旺盛的职业领域少有女性能够进入,女性就业的渠道比男性狭隘得多。

在传统观念中,一些职业似乎具有“天然”的性别归属,尤其是待遇较优、压力较大的职业更容易排斥女性。

 

二、内因(群体和个体的内因):

群体内因:

1、毕业生择业观问题

依然存在着:

很多高校毕业生市场意识淡薄,仍以“天之骄子”自居,在择业过程中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以自我为中心,一厢情愿地进行自我设计;

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想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想到中小企业工作,这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浮躁的具体表现;

但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而是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大单位和热门行业,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

这些不顾客观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竞争实力,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无异于是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

另外,我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还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2/3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当骨干”。

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将近30%的毕业生把外资企业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

可是市场的反映是,吸纳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以及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

近年来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高校毕业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2、毕业生自身素质和能力问题

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读大学时非常努力,并且开始对市场的研究,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而我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反而不再认真学习了,往往在专业技能上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3、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问题

职业认知是指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

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激发求职者的工作搜寻动机,提高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从而使求职者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

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目标、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平、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知,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能力特征、职业人格特征、技术技能、职业环境、职业报酬等方面的必要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第二章,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那么难?

            --分析篇

 

1、缺乏谋业意识,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三个囚犯的三年”的故事)

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未来怎么样,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在大学校园流传这样的一个大实话,“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总结很好的说明了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生活安排。

到了大四才发现自己真的要离开校园,不得不去找工作了。

就是他们只是在大四不得不找工作时才关注到了职业和自己的前程,而这个就是缺谋业意识的表现。

那什么是谋业意识呢?

谋业意识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树立一种职业是要谋划是要提前规划准备的意识,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毕业时所找到的工作并不是大学生在大四所付出的努力而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所付出的努力,毕业时的成果更多的是你大学真个阶段的收获,而不是你单纯哪一年的所得,这个道理看来大学生都懂,但有多少大学生是在大一或大二就为就业做准备呢?

大学生没有树立谋业意识就不会提前为就业、职业做准备,从而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抉择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程。

2、没有职业自救意识,过度依赖外在人脉

(有个关于观音的故事)。

有个关于观音的故事。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

“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

“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

“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

“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

”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

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

“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

“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

“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那就是成功者自救。

在职场上,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别人,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身。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我们的潜力足可以解决掉我们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去开发。

请记住: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大家的事情一起做。

大学生没有职业自救意识体现在:

一是在职业能力的积累上过多的重视人脉关系,将营造丰富广泛的人脉视为个人职业能力增强的主要方面,从而忽略了个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与打造,一时的人脉可以助你成功,但长久的成就还是要依赖于你的内在能力的!

二是在职业生涯发展上过多的依赖于人脉,这也是导致出现上一点的重要原因。

如在毕业找工作时,个人职业晋升时,过多的去打通人际关系,过多的依赖亲朋好友的帮助,从而把最应该为职业发展负责的自我方在了后面,这将直接导致职业事业发展阶段的断层与乏力。

简单的说,要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你可以依赖于别人,但要想在职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靠自己了。

(举例:

薛某某,其父亲去世前后表现)

3、没有掌握职业技能,缺失职业核心竞争力

(老鼠麦克故事)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领带领着小老鼠出外觅食,在一家人的厨房内,垃圾桶之中有很多剩余的饭菜,对于老鼠来说,就好像人类发现了宝藏。

  正当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围大挖一顿之际,突然传来了一阵令它们肝胆俱裂的声音,那就是一头大花猫的叫声。

它们震惊之余,更各自四处逃命,但大花猫绝不留情,不断穷追不舍,终于有两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猫捉到,正要向它们吞噬之际,突然传来一连串凶恶的狗吠声,令大花猫手足无措,狼狈逃命。

  大花猫走后,老鼠首领施施然从垃圾桶后面走出来说:

“我早就对你们说,多学一种语言有利无害,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们一命。

温馨提示:

“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

”不断学习实在是成功人士的终身承诺。

大学生都有学习职业知识的观念,但还没有形成掌握职业技能的观念,职业技能是需要一定的操作练习才掌握的职业能力,是衡量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

而这也是非一日之功才可以打造的。

观念,知识,经验,技能,道德是职业素质的五大因素,而职业技能是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没有掌握职业技能,就很难达到职业上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很难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并且这种状况会持续广泛的影响个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职业投机行为,即大学生只有两份力,但却在寻找三份钱的工作,导致大学生的职业不良跨越发展,为日后的职业心理问题和职业跳槽埋下了隐患。

4、不明专业出路,无法与职业理想相匹配

(南辕北辙故事:

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了很多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了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的人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去。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马快、钱多、技术精,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跑得越快,就会因此而离楚国越远。

更多的大学生在还不知道此专业学些什么及日后毕业可以做什么工作的情况下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我们不去分析造成这种后果的因素,要说的只是,上大学后你就应该了解你所学专业的毕业出路了,但很多大学生缺乏这个了解过程,就盲目的形成了职业理想,从而导致专业与职业的错位不对口,不能产生针对性的相关性的支持,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不利局面。

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把专业正推,职业反推,两者如果可以找到相关或匹配,就说明专业可对职业理想产生直接或相关的支持。

如你学的是行政管理,那他的出路可以做国家的公务员,也可做企业的管理工作;而你的职业理想是人力资源总监;那这两者间的职业匹配度就相当高了。

我们有很多学生在选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不是自己的理想,非常盲从(每年,计算机的就业率都不如数学的,我就觉得非常奇怪,原来,计算机是热门的,以为好就业,高收入,很多人就冲着这来,有些学生在高中时以为计算机很好玩,可以上网,可以游戏,不知道计算机到底是干什么的,来了,导致就业时很多困难,而数学是冷门的,报考数学的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如为了今后考研打基础,有的为了能当老师等等,都比较明确,有一个班长,就非常清楚,毕业后就高推销,销售,结果现在在当采购,所以到了就业就很清楚)

5、缺少职业见习,没有职业经历经验

(幼鹰成长故事)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有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少做相应的职业见习,从而导致没有职业经历经验。

大学生职业见习的目的:

一是检验理论所做的职业选择,二是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职业知识。

三是积累职业经验,为日后毕业入业做准备。

职业见习是大学生在待业准备阶段的成功性标志,是大学生职业生涯阶段的第一个尝试期。

6、轻视职业道德,影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老木匠退休建房子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

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

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

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

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

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

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

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7、盲目考取职业资格认证,抹杀职业自我和分散职业核心竞争力

有句著名的谚语:

“一支箭无法同时射中几只鸟儿”。

这听起来可能会让一些爱钻牛角尖的人误会,不是有“一箭双雕”的成语吗,可我想,肯定没有人真正见到过“一箭双雕”的情景。

这个谚语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第一,不要指望靠着仅仅射出的那一支箭而实现许多个目标(如果把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比喻成箭的话),想通过仅仅一次的努力就把梦想全部实现或者把利益全部得到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所以,如果你想实现自己更多的目标,你就必须不断的射出自己的箭(即不断的努力),不要怕不中,只要你射得越多,虽然命中率可能越低,但你的射中的概率一定越高,而成功与命中率高低无关,却决定于概率的高低;

第二,告诉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目标专心,一次射一支箭只能奔着一只鸟儿(目标)去,而不要幻想着奔着很多只鸟儿(目标)去,否则,最后的结果只会哪只鸟儿(目标)也射不中;

第三,箭射多了,总有一支会射中鸟儿,所以,一次表现得多么优秀(无论一次射中是多么的精彩),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算太难。

而大学生的一个误区,以为考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就代表职业能力的增强,即使目前用不上,但学了总是有用的上的地方的,这种学习的心理是对的,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但天下也没有劳而不获的事。

但大学生这种学习行为忽略了职业自我的适合性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专注性。

每个人都可以做很多事,但只要你可以做好一件事,那就完全可以安身立命,建功立业。

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上追求的不是什么都可以做,而是在一点上只有我可以做并且只有我做的最好。

(幅度过宽,专业面有的过宽,如政教,啥都学,有的过窄)

8、不明职位要求,难以融入职业生活方式

(鲁国人擅长编草鞋故事)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

“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

”“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  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

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

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

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根本不明确所要应聘或实践的职位的要求,甚至也不衡量职业自我与职位要求间的匹配因素就盲目的去应聘目标职位,导致两种结果:

一是大量的应聘失败,另一种就是即使勉强进入到了目标职位,也很难融入目标职业的生活方式,这时职位不是给个人造成大量的麻烦的职业心理问题,就是个人选择辞职跳槽增加职业发展成本的行为。

9、职业目标不明确,不为职业实现通路

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

(有一位军阀每次处决死刑犯故事)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

有一位军阀每次处决死刑犯时,都会让犯人选择:

一枪毙命或是选择从左墙的一个黑洞进去,命运未知。

  所有犯人都宁可选择一枪毙命也不愿进入那个不知里面有什么东西的黑洞。

  一天,酒酣耳热之后,军阀显得很开心。

  旁人很大胆地问他:

「大帅,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们,从这黑洞走进去究竟会有什么结果?

  “没什么啦!

其实走进黑洞的人只要经过一、两天的摸索便可以顺利地逃生了,人们只是不敢面对不可知的未来罢了。

”军阀回答。

职业理想是个人在深刻准确的分析职业自我并在充分明确职业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源于自我而又超越自我的切己的职业期望。

职业理想不是职业幻想,更不是职业空想;因为职业理想是可实现的可操作的,是自我在职业上的合理期望,是职业自我追求自我自由,达成自我实现的主观因素。

一旦职业理想确定了,那实现职业理想的职业通路和职业方式就都确定了,如你要成为人力资源总监,那怎么可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当人力资源总监的因素就都确定了。

大学生很少有职业理想,他们将职业理想视为职业空想,岂不知他们不但在混淆了概念的同时还不知道如何致力于职业理想的实现,最终在不明职业通路的短暂而混乱的职业经历中就把职业理想摒弃了。

第三章,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那么难?

            ——解决篇

一、人家是怎么找工作的?

 

 1、先看看大学生传统的找工作的方法。

第一种:

校园举办招聘会;

第二种:

政府或高校的专场招聘会;

第三种:

网上申请;

第四种:

自荐;

第五种:

通过亲友

2、再看看如果没有相应的准备采取上述找工作的方法会出现什么问题。

第一,没有从自我的适合性出发,过分关注了外在因素,而忽视内心价值与追求,在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条件下所找的工作是做不长久的,所以会频繁的换工作。

第二,因为不适合,很难产生直接有效的支持,所以会增加成功的机会成本,浪费了很多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