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508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docx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教法考试考点系统复习资料

1.语文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语文教育现象。

2.语文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调查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哲学原理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实验实证研究法等。

3.中学语文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4.从纵向上看,语文教育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

从横向上看,语文教育是充盈于人的各个活动空间的“全方位教育”。

5.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确立了我国的近代学制,开始了分科教学,于是分科教授法应运而生。

6.建议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著名教育家是陶行之。

7.1919年,从美国留学归来,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先生提出应对“教授法”课程进行改革。

8.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国语教学法》一书被认为是语文教育学的开山之作。

9.中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调查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哲学原理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实验实证研究法。

10.语文教育学的相关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通教育学、语文专业理论、心理学、思维科学、评价科学、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

11.中学语文教育学的任务是

①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终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为将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感情基础。

②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育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基础教育和语文教育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③培养师范生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

④培养师范生进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研究的意识和习惯,为将来从事光学语文教学育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12.学校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①语文教育的性质与目标

   ②语文教育的对象及语文学习的规律

   ③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及角色转变

   ④语文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⑤语文教学的过程与原则

    ⑥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⑦语文综合性学习

  ⑧语文教育的测量与评价

   ⑨语文教育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的。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4.制定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确定教育目标,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育目标,要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

5.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体现为:

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原则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6.语文能力落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指掌握语文工具(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统一起来,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赫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理解、记忆、速度等四个因素。

写作能力分写作的一般能力和写作的基本能力。

写作的一般能力主要是指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

写作的基本能力根据不同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指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写作能力,如记叙文写作能力、说明文写作能力、议论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即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写作能力。

还有一类是写作各种体裁文章所共同要求的写作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

这些能力也是写作的基本因素,在写作活动中属于方法、技巧和技术活动的范围。

听说能力主要有这样一些构成因素:

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语音的鉴别力和运用力;语义的理解和组织力;评价、判断力和反馈力。

7.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设计: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眼世界的开阔胸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

训练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知识和能力维度的目标

语文知识目标包括:

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读写知识、工具书使用知识等。

   语文能力目标包括:

阅读能力目标、写作能力目标、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8.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而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与交际的重要工具。

语言的作用和中学语文科的任务决定,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还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

(2)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

首先,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这使它和中学的其它学科都鲜明地区别开来。

它的综合

性表现为:

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原则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其次,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要靠实际训练来形成。

语文教育发展史

1.我国古代到当代比较有影响的语文教育家有孔子、孟子、韩愈、朱熹、梁启超、蔡元培、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等。

2.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3.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理论的是孔子。

4.《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设立中国文学课,是近代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5.所谓国语,指的是全国统一使用的共同语言,用切音、注音字母表示语音,用简字表示新文字,用白话文表示新文学,这就是国语的特征。

6.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个大纲,重新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提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原则要求。

其中,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并分别规定了初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的目标。

语文教师

1.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2.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不由自主的产生的,它缺乏个人的意志努力和积极性,与情绪、需要和兴趣有密切的关系。

3.新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角色由“知识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4.备课主要内容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和学法。

5.新课程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

6.语文教师素养包括:

一、品德素养

      

(一)思想进步,观念要新,这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灵魂。

      

(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这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是语文教师的职业情感。

      (四)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这是语文教师的职业品格。

       (五)谦虚坦诚,团结协作,这是语文教师的职业作风。

       二、知识素养

 

(一)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

      (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三、能力素养

(一)语文备课能力

(二)语文施教能力

(三)教学评价能力

(四)科研能力

四、心理素质

(一)智能品质

包括:

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深刻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强烈的情感、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乐观的性格等。

(二)人格品质

1.教师的自我意识

2.教师的责任心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5.教师的挫折忍受力

五、身体素质

(一)体质建壮,耐受力强。

(二)反应敏捷,精力充沛。

(三)耳聪目明,口齿清晰。

 

学生

1.自主性学习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的建构性。

2.注意是对刺激的有意识关注,是将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到某些刺激。

3.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个性心理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4.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它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三大功能。

5.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6.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出现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

7.智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基本因素构成。

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8.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9.“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他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

 

10.所谓汉语文学习的五个阶段即接受性学习阶段、发展性学习阶段、自主性学习阶段、研究性学习阶段、创造性学习阶段。

11.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12.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把学生原有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以感情带动兴趣。

13.接受性学习:

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

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教学法,学习者将传授者讲授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给予再现和利用。

1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都非常重要。

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注意力与语文学习:

要巧妙利用无意注意、要依靠有意注意组织学习、要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

(2)观察力与语文学习:

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传授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3)记忆力与语文学习:

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增强记忆力;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加工水平;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4)想象力与语文学习:

可以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

(5)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

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思维力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动机与语文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提供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兴趣与语文学习:

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把学生原有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以感情带动兴趣。

(3)情感与语文学习:

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

(4)意志力与语文学习:

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重要条件;增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15.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具体地说,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的内容由课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四部分组成。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录四部分组成。

3.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它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三大功能。

4.语文课程指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

5.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6.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按教学习惯一般分为实用文、文学作品和文言文三大类。

7.目前一般把语文课程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

8.语文课程作为学科教育课程的一种,即指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

9.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制订课程目标时以语文素养的总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同时确定了三个维度: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现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充分的体现了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11.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是均衡的,即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必须保持一致,维持均衡。

12.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13.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是以以单元为基础的,它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知识的线索,一条是能力的线索。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个基础、两条线索又要借助于课文、助读、作业和知识等四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组织起全部的教学内容来,。

14.从教科书的结构类型来看,中学语文教科书主要有分编型与综合型两类。

15.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选原则:

语文教科书的编选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处理好传统教材与现代科学文化新成就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保证教科书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16.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质养成的典型范本。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语文教材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具有以下几项:

它是实现德、智、美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教和学的物质凭借;它为学生集中、高效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

17.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8.语文教材改革趋势:

打破教材的单一编写体系,建构多元的教材编写方式;在坚持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保持教材基本内容的相对稳定性;重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双重发展,使语文教材具有弹性和可开发性;建立完整的教材编制理论体系,配置结构合理的教材编制队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编制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教材。

19.语文教材的作用:

(一)实现德、智、美语文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教和学的物质凭借。

(三)为学生集中、高效的语文学习提供范例。

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有关层面所作的予想和可行的策划。

2.语文教学的设计程序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构思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确定媒介手段、设计反馈练习、编写书面教案等环节。

3.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4.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5.教学过程,也叫“教学程序”或“教学流程”。

它反映了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既相对独立,又有规律的交替和推进。

6.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和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

他提出的“五环式”课堂教学结构是指: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8.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是指:

①明了②联想③系统④方法

9.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社会因素(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心理因素(师生在教学中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实施因素(计划、组织、教材、方法等)的影响,并随诸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0.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是以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为主要依据划分的。

11.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依据语文教学的任务;依据语文教学原则;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中学生的实际;依据教师的实际。

1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个性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重点掌握:

1.语文教学应遵循文道统一、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互相促进、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等原则。

2.语文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一)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

(二)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依存性和变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2.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技术性教学方法,此外还有原理性教学方法和操作性教学方法。

3.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4.语文教学的一般方法有: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串讲法、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点拨法

(2)以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诵读法(3)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研究法、比较法、鉴赏法(4)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多媒体教学

1.语文多媒体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个体疏导的有效工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情景诱导的重要武器,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操作辅导的有力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是监控指导的得力助手。

2.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运用多媒体交互性、可控性强的特点,搞好语文个性化教学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

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应当防止教学思路被网络媒体所左右,让原有好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及随堂应变的能动性,使网络教学媒体制约师生的思维空间,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失去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阅读教学

1.阅读由感知阶段、理解阶段、鉴赏阶段、应用创新阶段四阶段构成。

2.感知是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读是用眼睛认识、辨别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意义。

3.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

4.应用文体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所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的惯用格式的文体;

5.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6.剧本是供戏剧演出或电影拍摄用的脚本。

7.从对一篇课文的解读过程来看,理解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对段落的理解,对篇章的理解三个层次。

8.情节是按照某种关系排列的事件或生活过程。

9.利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之美,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语感和领悟能力。

10.理解阅读就是读者运用其原有知识解释所读文章的内涵,理清文章的思想情感或结构形式。

11.读音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发标准音,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正确,在读音指导方面要特别注意重音的指导,根据词句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重音,并且在朗读时重点表达出来。

12.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包括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鉴赏能力。

13.鉴赏能力是指对读物进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即鉴别读物内容的是与非,欣赏读物的语言特色与写作技巧,评价读物的社会价值等等。

14.小说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15.常用的阅读方式主要有朗读法、默读法、速读法、略读法等四种方式。

74.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按教学习惯一般分为实用文、文学作品和文言文三大类。

1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7.现代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8.一般来说,阅读一篇课文总要经过“感知——理解——评价”等认识心理活动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创新。

19.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的主要标志。

20.诗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之美,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语感和领悟能力。

(2)抓住“诗眼”和关键语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推敲和品味,透过字面意思领会其深刻的内涵。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作文教学

1.作文教学的地位:

(一)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关系看,写作与其他内容关联性大,相辅相成。

(三)从学生学习难度来看,作文的难度最大,老师头疼,学生也头疼。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通过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还有助于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等。

(四)从社会发展和应用的角度,写作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特殊能力。

作文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2)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3)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4)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作文技能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三、思维训练

四、语言训练

五、技能训练

六、文体训练

3.学生写作素养包括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