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320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

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主要解决四个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来源是什么?

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2)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

怎样研究?

(3)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如何?

(4)区域经济学同哪些学科关系比较密切?

有何关系?

  

  重点:

绪论的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关于研究对象,有许多种观点,课堂上介绍了6种观点,除第一种观点都是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只有第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如果区域经济学只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没有差别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学科所不能解决的。

  研究内容是对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具体化。

正是由于各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观点。

同学们可以将“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开发、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难点:

是对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的理解。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是经济区域,它不是自然区、生态区、行政区,也不是社区。

所谓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其具体含义如下:

  

(1)经济区域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区域,如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它是所有的具体区域的总称。

  

(2)经济区域特指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与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原因有关。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50年代末,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区域问题的存在,二是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解决区域问题。

在50年代末,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还比较低,在如欧共体等区域经济集团,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这类区域未被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在今天,欧盟也干预区域经济生活,建立了区域基金,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其区域发展规律与一国内部区域没有什么不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

  (3)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

所谓均质性,是指一个区域的内部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也就是一个区域的共同特征和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本质特征;集聚性则是指区域内部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有中心,有外围,有网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4)经济结构基本完整,一个经济区域要有相对完整的经济部门,一个工厂、一所学校、一块农田都不能构成一个区域,如果有许多个工厂和农田,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一样不能称为一个区域。

(5)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这说明:

一个区域不能是自给自足的,它必须与其他地区分工协作,从其他区域输入一部分生产要素和产品,向其他区域输出一部分生产要素和产品。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具体含义如下:

  

(1)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经济是由各个区域的经济共同组成的,如果没有各个区域经济,也就不会存在国家经济。

  

(2)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功能,区域经济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满足本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满足其它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区域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分工,区域经济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与其他区域经济不同,即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一个区域以生产汽车、石化、粮食为主,而另外一个区域以生产食品、服装、电子产品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区域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4)区域经济本身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

区域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即由许多部门、许多企业来构成,还由许多次一级区域经济构成,如东北区经济由辽宁省经济、吉林省经济、黑龙江省经济和内蒙东部经济构成。

第一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通过评介区位论、规模经济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经济区划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来揭示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包括影响因素、发展过程、经济区的类型等。

  重点:

区位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

难点:

各理论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我们学习各理论的目的是要掌握各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各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区位论

  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区位和区位论的概念、区位论的主要流派、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成本比较法、中心地理论和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等内容。

  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各个区位理论,掌握影响经济区位的因素。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来看,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运费,而运费是距离的函数,因此农业区位主要受距城市的距离影响。

从逆杜能环来看,农业区位还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

在城市近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土地投机者、开发商和农民共同开发土地,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因此农民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少,放弃耕种或者采取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投入较多,而从事相对集约度高的经营。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因素。

对于运费,韦伯更侧重考虑原料和制成品的重量。

韦伯以后的经济学家对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增补了一些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1)产品与原料相比的可运输性,如果产品比原料易于运输,企业应放在原料地,否则,放在市场区;

  

(2)原料和市场的分布状况,如果原料地分散,市场区集中,企业应放在市场区,否则,放在原料地;

  (3)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如果生产厂家需要与消费者保持密切接触,企业应放在市场区;

  (4)运费率,影响运费不仅是重量,还有运费率,因为制成品的运费率总是高于原料的运费率;

  (5)交通条件,道路网的分布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分布。

  3.从克里斯泰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还有中心地等级。

中心地的等级越高,越能吸引更种类的工业布局;中心地等级越低,吸引的工业越少。

  4.从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有产品的生命周期、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区域基础。

  难点:

本节的难点主要有4个

  1.杜能环的形成。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区位的运费,而运费是距离的函数,距离城市越远,运费越高,当某一农产品的运费和生产成本之和超过销售收入时,该农产品就会停止生产;而距离城市相等的距离内,生产者会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生产。

上述两个方面决定了城市周围农产品的分异规律,由于杜能的孤立国假设,因此农业生产会在城市周围会形成同心圆状的分布。

  2.等费用线的含义。

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它有两种:

一种是以原料地或者是燃料地,或者是市场区为中心的单一产品运输费用的等费用线。

由于韦伯区位论的前提之一是各地之间不存在地理差异,因此,这种等费用线是无数个同心圆。

另一种是以运费最低点(不考虑劳动费用和集聚效应时企业的最佳区位)为中心的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它的形状不再是圆,而是类似于椭圆的不规则形状。

  3.临界等费用线的含义。

临界等费用线也有两种,一种是运费最低点与劳动费用最低点不在一点上,离开运费最低点所追加的运输费用同所节约的劳动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在这条线的里面,追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用,在这条线的外面,追加的运费大于节约的劳动费用。

另一种临界等费用线是企业离开运费最低点或劳动费用最低点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同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相等的点的边线。

在这条线的里面,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小于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在这条线之外,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大于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

  4.对中心地理论中k值的理解。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k值是指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面积相当于几个次一级市场区的面积,如市场原则下,k=3,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面积相当于3个次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面积。

而廖什中心地理论中的k值是指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所包含的次一级中心地的数量。

而且,在廖什中心地理论中,地域序号越大,中心地的级别越高,市场区越大,k值也越大;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序号越小,如一级中心地的级别高于二级中心地,其市场区也大。

第二节规模经济理论

  主要内容:

第二节主要讲授五个内容:

(1)规模、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概念;

(2)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3)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层次;(4)内部规模经济理论;(5)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重点:

第二节的重点在于内部规模经济理论和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理论重点掌握影响内部规模经济的因素,特别是地理因素,正是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企业的规模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进而也影响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重点掌握集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集聚规模的影响因素。

集聚经济的发展模式揭示了集聚的内在机理,作为主导部门的出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会促进区域经济的成倍增长。

但是,集聚的规模受到资源条件,地区的经济基础,地区及地区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城市的承载能力、政策环境等软环境条件,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观念、开放程度、生活条件、素质,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知名度,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不顾地区的基本情况盲目集聚,会带来集聚不经济。

 

  难点:

这一节没有难点。

第三节区域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授三个理论:

一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二是区域经济群落理论;三是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组织理论;区域经济群落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组织理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是关于高技术开发区这种新型区域的经济组织理论。

  

  重点:

这一节的重点是经济群落理论。

重点要掌握经济群落的特征,特别是对积极的企业驱动力的理解。

企业是构成经济群落的基本单元,经济群落能否形成发展,企业是关键,而企业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制。

这一机制主要表现在:

  

(1)企业类型的多样化。

大企业规模大,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但灵活性差,且企业规模大,容易形成垄断,不利于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小企业规模小,不易形成规模经济,而且稳定性较差,但小企业灵活,且不容易形成垄断,有利于竞争。

一个经济群落大中小企业齐全,且相互促进,既能发挥大中小企业的优势,又能有利于竞争。

  

(2)国际联系的广泛性。

一个经济群落不是封闭的,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职能就由企业担当,企业一方面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市场、资源和信息。

  (3)企业灵活性大。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具有灵活性,因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企业必须具备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4)企业间的关联度高。

经济群落中的企业不是无机的集聚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集聚,既能带来集聚效应,又能激发企业创新,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5)供应渠道良好。

经济群落内具有高质量的供应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难点:

企业为什么会集聚?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区域经济群落理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都是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从中可以看出,企业之所以集聚,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节约成本,如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二是易于创新,企业集聚在一起,容易形成知识外溢;三是风险小,集聚在一起,容易形成地方文化,相互信任程度提高。

第四节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内容:

第四节主要讲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和划分方法、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

  重点:

这一节的重点是梯度转移理论。

这个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梯度转移理论基本观点,包括:

  

(1)区域经济的盛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产品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处于创新阶段,高梯度;如果处于标准化阶段,低梯度。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周期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有两种形式:

一是局部范围扩展,即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向经济联系密切的邻近城市推移;二是大范围的扩展,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扩展。

按“梯度最小律”传递。

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

  2.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创新阶段,主要布局因素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协作条件、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

  

(2)成熟阶段,由于市场扩大,要求建分厂,选择在第二梯度。

  (3)衰退阶段,完全标准化,技术比较容易掌握,由技术密集型变为劳动密集型,不存在垄断价格,向地租低、工资低、原材料价格低、税收轻的经济发展低梯度地区转移。

这部分要求同学能够根据一个产业的发展阶段来判断它的布局区域。

  3.梯度发展的动态研究。

这部分主要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形成的机制,包括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

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起到扩大梯度差异的作用,扩散效应起到缩小梯度差异的作用。

  难点:

经济发展梯度的划分方法的应用。

这里需要的数学知识不难,但需要确定划分梯度的指标,并找到所相应的数据。

课堂上列出了单因素法和多元分析法所需要的指标,但是各地区的统计有很大的差别,有时,确定指标后,不能全部找到相对应的指标值,这时,需要替换成具有相同意义的指标,这就用到经济统计。

这里,还要用到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如数据的标准化、权重的确定、综合发展指数的分组等。

第五节经济区划理论

  主要内容:

第五节主要讲授经济区划的概念、经济区划的类型、贫困区的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我国的经济区划。

  重点:

这一节的重点在于综合经济区的划分。

因为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区域主要是指综合经济区。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要求掌握区划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综合经济区划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使经济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加强联系,取得集聚经济效益;二是使各经济区确立专业化地位,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发挥特定的作用。

区划原则主要有五个:

(1)区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相结合;

(2)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地区中心城市与腹地相结合;(4)尽可能与行政区界线保持一致;(5)同级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总和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范围,全国性的综合经济区应覆盖全部国土。

区划方法主要讲授两种方法:

一是按地域分工划分;二是以城市为中心划分经济区。

重点掌握以城市为中心划分经济区。

  难点:

这一节的难点是贫困区划分中的量图分析法。

一个是判断指标选取的合理性,现实中有些指标不能如实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如人口增长率,从理论上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人口增长较快,但在现实中,往往越是贫困地区人口增长越快,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增长却相对较慢。

指标的选取还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如果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人的增长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如果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这一指标则不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异常值的概念,异常数值是指在优、中等区域中出现差等组的数值或在劣等区域中出现优等组的数值。

第六节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

  主要内容:

第六节主要讲授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输出基础理论、进口替代理论、自产自消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模型。

  重点:

这一节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对区域经济发展概念的理解是进行区域经济研究的关键。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它的内涵要比区域经济增长宽泛得多,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其次,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也不同。

二是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因此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是区域研究的内容之一。

不同的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划分,课堂上讲授了两种:

(1)胡佛和费歇尔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自给自足经济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变迁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输出阶段五个阶段;

(2)罗斯托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六个阶段。

其中,罗斯托所划分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这种划分也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

  难点:

这一节的难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观念,但目前同学们还没有树立起这种观念,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背诵概念的阶段,还未将其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发展还是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在当代,可持续与发展不能割裂开来,每一个分析、每一个决策、每一行动都要将可待续作为准则。

第二章区域经济分析

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根据第一章所学过的区域经济形成发展规律,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区域经济特征、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及区际经济联系分析等内容。

  重点:

第二章的重点在于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

  难点:

第二章的难点在于将所学知识的综合和灵活运用。

特别是定量分析中的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不是计算本身。

第一节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主要讲授四个问题: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确定;三是区域经济病理分析;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判。

  重点:

本节的重点有两个:

一个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这部分要求同学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并根据区域的发展阶段,分析出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反过来,给出一些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资料,同学们应该能判断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二区域经济各发展阶段之间转换的动力,特别是由待开发阶段进入成长阶段的动力,课堂上主要讲了外部推动、国家投入、自身积累、边贸启动四种动力。

三是偏离—份额分析法,这种方法比较常用,第四章中所讲的区域政策的评价也能用到这种方法。

这里要求重点掌握所选用的指标(最好用职工人数)、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含义、计算公式,特别是计算结果的分析。

  难点:

这一节的难点有两个:

  

(1)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结果的分析,这一结果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区域总体发展情况的分析,如果总偏离分量小于0,这个区域发展一定存在问题;如果总偏离分量等于0,说明这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可能与全国发展情况一致,也可能是结构优势与竞争力劣势相低或竞争力优势与结构劣势相抵;如果总偏离分量大于0,可能是该区域发展情况好于全国,也可能是某一方面明显好于全国,而另一方面略比全国差。

如果几个区域相比较,总偏离分量越大的区域的发展情况越好,越小的区域发展越差。

   二是产业结构水平分析,如果结构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区域的产业结构水平高于全国,结构没有问题,否则,结构有问题;

   三是竞争力分析,如果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说明竞争力没有问题,否则,有问题,若有问题,就应计算各部门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确定竞争力存在问题的部门。

  

(2)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求对可持续发展概念有一个科学的理解。

目前,大多数人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代际关系上,也就是为后代人留点资源,这是非常狭隘的理解。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要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当代人口(P)、资源(R)、环境(E)、发展(D)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以云南省为例,建立了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有四层:

第一层为目标层,代表PRED之间的协调程度,第二层称为准则层,代表发展、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水平;第三层和第四层为指标层,第三层相对综合,第四层最具体。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针对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因此没有通用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在区域之间也没有可比性。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主要内容:

第二节主要讲授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分类、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标准、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地区主导专业化部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选择。

  重点:

本节的重点有两个:

  

(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要经过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三个阶段。

各产业的内部结构演进也存在一定的规律,第一产业一般会经过以种植业为主,到以畜牧业为主的阶段;第二产业内部会经历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再到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主,最后到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阶段;第三产业会由以普通商贸业为主,到以金融、保险、信息等新兴第三产业为主的阶段。

  

(2)确定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主导产业的条件。

确定区域专业化部门的最主要指标是区位商,一般情况下,区域专业化部门的区位商要大于1。

在使用区位商时应该注意部门产品的产销平衡及出口状况、地区的消费结构是否与全国一致、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否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地区总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相一致,如果本国该产品一半依赖进口,则区位商需要大于2才能作为专业化部门,如果该产品多数出口,即使区位商小于1,也应确定为专业化部门;如果地区的消费结构同全国不一致,该产品主要供区内消费,即使区位商大于1,也不能作为专业化部门;如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地区总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一致,就不能用职工人数指标计算区位商。

区位商大于2,且比较优势系数、需求收入弹性、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且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化部门可作为主导产业。

  难点:

这一节的难点有两个:

  

(1)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

在待开发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多为小规模的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成长阶段,工业比重迅速提高,迅速超过农业的比重,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工业迅速发展;在成熟阶段,产业结构变动比较缓慢,汽车、石化、精密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占较高的比重;在衰退阶段,产业结构水平很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其产业结构特征同成熟阶段基本相同。

反过来,根据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应该能够判断出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注意,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区分要靠经济增长率和GDP及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的地位的变化等指标。

  

(2)区域专业化部门与非专业化部门的区分。

专业化部门是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非专业化部门是指为地区专业化部门和主导产业配套的辅助部门及为地区消费服务的自给部门。

一般情况下,煤炭、电力等部门主要是为本地区服务,虽然区位商很高,但不能作为专业化部门。

但是,对于能源基地来说,煤炭和电力部门是输出部门,也应作为专业化部门。

第三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主要内容:

第三节主要讲授空间结构的概念、空间结构研究的进展、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机制、判断区域空间结构需要调整的标准、区域城市布局。

  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判断区域空间结构需要调整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区域的空间结构要经历低水平均衡阶段、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和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

第一阶段同第四阶段的区别在于城市的数量、规模及城市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