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0308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docx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x

2016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概念:

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聚落的分类: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规模大,形成时间晚;乡村——农业人口为主,规模小,形成时间早。

3、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地形类型

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山区

聚落特征

规模

较大

较小

形态

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人口

较多

较少

案例分析

聚落名称

半坡村落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丽江古城

分布地形

河谷阶地上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

丽江坝子的西北部,北、西依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

成因分析

地势较高,避开洪水淹没;土地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农耕。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纬度低,北面和西面的山地可阻挡冬季风入侵,因此冬无严寒;东面、南面地势开阔,沿河分布,且地处云贵高原,整体海拔较高,夏无酷暑。

分布特点

主导因素

主要原因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水源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热量

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河谷地带相对地势较低,气温较温和,且有较为充沛的灌溉水源,河谷地带土壤较为肥沃,适农作物生长,农业发达。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地形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地形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小;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南方丘陵

地区、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呈条带状,人口较少

地形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大;聚落沿河分布,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水运便利

例1.读下图(P89图4-3、4-4),探究:

(1)图4-3、图4-4,哪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个是平原的聚落?

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提示:

从分布、规模、形态等方面考虑)

答案:

图4-3是山区聚落,图4-4是平原聚落。

山区的聚落多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相对稀疏,规模小;平原地区的聚落相对密集,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受地形的限制较小,且耕地广而集中,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山区地形则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耕地面积小,且分散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等相对平坦的地区,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例2:

读P89图4-5及“丽江古城”材料,探究: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

海拔2400米,是丽江行政公署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所在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称号。

(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答案:

丽江纬度较低,冬季因山岭的重重阻挡,不受冬季风的影响,故冬无严寒;夏季因地势较高和多阴雨天气,故夏无酷暑。

(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答案:

地处丽江坝子(小盆地),且地势较高,北、西两面依山,东南两面开阔,便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惠顾,三股干流也便于居民用水。

例3: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

盆地地形封闭,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

盆地中部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且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

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1)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答案:

城镇呈串珠状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上,这些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城镇、乡村多沿交通线分布,呈条带状。

各城镇之间有交通线路相连。

(2)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那些?

答案:

如自然因素中的水源、气候、河流,人文因素中的交通、矿产资源、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

例4:

读下图(P91图4-8、4-9)探究:

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小,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2、我国第三级阶梯为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区,也是我国各大平原所在地,此地工业、农业、聚落和人口集中,因而这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也最大;第二级阶梯地区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自然条件较差,工农业不发展,聚落较少;第一级阶梯由广阔的青藏高原所组成,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列的高寒地区,生存条件恶劣,有广阔的无人区。

例5:

思考:

四川省大致可分为哪两个地形区?

盆地中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形态特点?

多山地区交通线路形态特点?

答案:

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

地表形态

走向

密度

形态

分布

平原、盆地

平直

网状分布

避开沼泽;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岳地区

弯曲

公路呈“之”字形分布

线路尽量沿山间盆地、河谷或等高线修筑

例6:

结合课本P93《活动》1中的文字和图片,分析讨论:

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你认为兰州城区主干道是以东西走向为主,还是以南北走向为主?

答案:

(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

黄河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兰州沿黄河谷地分布。

(2)东西走向为主

例7:

在图4-14中,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其中相对合理的是_________方案,为什么?

(提示:

在交通选线时,一般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

三种铁路选线方案中,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极大困难;B方案线路较长,基本沿山谷修建,但中间也需要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尽管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相比而言C方案相对合理。

一、影响聚落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A.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

B.在河流干支流会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如海口、武汉)

1、地形与聚落区位:

平原 高原 山区

(1)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使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阶梯上。

(丘陵和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世界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例如:

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三大城市带,分别位于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以及西部的沿海平原上。

(2)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例如:

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

[思考]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

(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气候适宜人口居住;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合人口居住。

(3)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

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基本建设困难,交通不便,城市发展受制约,因此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上分布。

例如:

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我们延边地区的城市分布也遵循这一原则)

2.气候与聚落区位:

降水较多、气温适中

读《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政区图》。

在《中国政区》填充图上描绘400毫米年降水量线;讨论400毫米年降水量线的地理意义(是我国半湿润、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干旱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美国城市分布与地形有何联系。

400毫米年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干旱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和“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三大城市带,分别位于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以及西部的沿海平原上。

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但城市的发展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种气候类型区?

(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齐齐哈尔几个城市位于该线的西北部,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该线东南部气温、降水等气候适宜的地区)。

3.河流与聚落区位:

用水 运输 防卫

读《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中国政区图》《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中国和世界主要城市分布与河流有何关系?

(世界和中国的大多数城市,总有河流流过城市周围,或者穿城而过。

所以说,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

地形和气候对城市地域分布的影响较大,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区位。

另外,军事防御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的影响。

(1)河流的供水功能与城市区位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这就吸引城市临河分布。

(2)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区位

城市与周围地区、其他城市之间需要建立各种联系,例如物质交换、人口流动等。

这种联系越方便、越频繁,城市就越繁荣。

沿河地带有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却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河流上游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激流等水运障碍的地方,成为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再次转运,促使城市的形成。

(江西省的赣州市)

②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支流和干流汇合的地方,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

(长江上的宜宾、重庆、武汉等)

③河流的入海口处:

河口处由于上可与全河流相通,下可以转向海外,所以不少河口处的港口城市成为全流域的最大城市。

(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恒河口的加尔各答等)

④过河点位置:

陆路交通线穿过河流需要造桥或建码头的地点,也是人流物流的集聚处,是城市建设的有利区位。

(3)河流的防卫功能与城市区位

古代城市的建设比较重视军事防卫功能,在利用河流上,对防守最有利的条件是河心岛或河流弯曲度最大处三面环水的“半岛”形位置,可以利用天然的河面进行防御。

(法国的巴黎,瑞士的伯尔尼)

二、影响聚落区位的经济因素

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这些经济事物包括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等。

A.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大庆)

B.邻近港口或边境,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如丹东)

C.邻近多条铁路,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城市(如株洲)

1.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与城市区位——矿业城市依托矿产开发而兴起,伴随矿业发展而繁荣。

由于我国矿业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职工队伍庞大,年产2000万吨的煤矿,往往需要10万职工,这样就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城市。

如山西省因平朔露天煤矿的开采,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朔州市。

又如,1990年,东北17座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有8座城市以矿业为支柱产业。

出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

(1)我国主要的油田名称(油田:

大庆、任丘、玉门、克拉玛依等);

(2)我国主要的铁矿基地(鞍山、马鞍山、本溪、攀枝花、包头等);

(3)我国主要的煤炭基地(大同、鹤岗、平顶山、淮南、开滦、晋城、朔州等)。

讲述: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攀枝花市在四川省南部,这两处原是“北大荒”和西南地区人烟稀少、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石油、铁矿的大量开采,现在这两地分别成为我国新兴的石油城和钢城。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国,几十年来,随着矿业企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崛起的矿业城镇约有300座。

提问:

世界上有哪些城市也与我国的大庆、攀枝花一样,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

2.交通与城市区位

(1)建在交通线上的城市

讲述:

在我国古代,有“南船北马”的说法,南方城市大都建在河流汇合处,如宜宾、重庆、武汉等,北方城市大都分布在大道的汇合处,如古城邯郸,历史上为赵国的都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道路四通八达,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铁路沿线上也出现了一批城市。

出示《中国交通图》或手绘我国部分地区铁路示意图,主要让学生了解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

提问:

说出下列城市分别建在哪些铁路线或是哪几条铁路的枢纽站?

石家庄、郑州、宝鸡、株洲、怀化、兰州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建在铁路枢纽上的城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如湖南的株洲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承转:

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

随着交通线的变化,城市也会发生兴衰。

(2)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出示“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大运河的地理概况、历史作用,并在图中指出扬州、济宁两城市的位置及京沪铁路线,并说明:

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这些历史名城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

教师还可结合历史材料做补充说明:

如乾隆皇帝下江南、康熙微服私访曾几下扬州。

又如,地处山西高原中部的平遥、祁县几个县城,晋商的兴起时是重要的驿站,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当时山西的票号也驰名全国。

后来,由于陇海线、京广线的建成通车和晋商的日趋衰落,这些城市发展也很缓慢。

承转:

一个城市的兴衰,不仅受资源、交通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影响聚落区位的社会因素

是指从政治文化角度来分析某一城市与其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

比如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跨越式发展,就是得益于它们毗邻香港、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1.政治因素与城市区位

一些城市历史悠久,在古代就作为政治中心,如古希腊的雅典城、埃及的亚历山大、古罗马的罗马城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城市。

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安、洛阳、杭州、开封等城市,在作为国家首都的时期,分别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

现代的城市中,有许多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中心(如我国的省会城市)而单独建市的,如安徽省的合肥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了分散城市的职能,避开原来繁华、喧闹的都市,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美国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等都是作为政治中心而新建的城市。

2.军事活动与城市区位

从古到今,一些地方由于扼守着交通要冲,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军事时期过去,这些地方就逐渐发展为新的城市。

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借荆州”,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都说明其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另外,世界上有些国家也有把某个城市专门作为军事基地来发展,如俄罗斯在亚洲部分的库尔斯克,就是一个军事、导弹基地。

3.宗教活动与城市区位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徒达30多亿。

宗教在当今社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因而,世界上许多城市都蒙有宗教色彩,甚至一些宗教徒把它们奉为“圣城”。

教师可结合课文和有关资料举例说明,如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我国西藏的拉萨等,最早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影响因素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四、聚落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综合因素与城市区位

讲解:

采用个案分析法,以西安市为例并附图来说明此问题。

西安,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省南部,现为陕西省省会城市。

该市历史悠久,地处汉中宝地,交通要塞,自古就是中外闻名的古都大城市。

分析西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应该综合地、全面地来考虑。

首先,从西安市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地形应属首要因素。

从图中可看出:

该市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渭河谷地,地形平坦且开阔,再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又有黄河中游大支流──渭河流过,这为西安市的城址选择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其次,再从社会经济因素来看,现有被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段的陇海—兰新铁路经过此地,历史上又是我国的六朝古都,在作为国家首都的时期,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

现在,西安市不仅作为陕西省的省会,也是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大城市。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重庆、武汉、广州、上海等城市,它们既位于干、支流汇合处或河口处,又是重要的铁路枢纽站或河运、海运的中转站,还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所以应该全面地、综合地来分析问题。

承转:

对于现代城市区位来说,有些因素的影响已经很弱,如军事、宗教因素;有些因素从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如自然资源、交通因素等。

在当今社会,有些新的因素也会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2.影响城市区位的新因素

(1)科技中心与城市区位

如因科技而兴起的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美国西部的“硅谷”,英国的大学城──牛津等。

(2)旅游胜地与城市区位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旅游城,如张家界、黄山市、泰安市、桂林市等。

(3)国家政策与城市区位

有时,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的方针、政策,也可算作是影响城市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深圳市,作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特区,由原来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发展成为当今闻名世界的、我国南部沿海的一个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再如,浙江省温州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乡村到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高的、走在时代前列的一个城市。

五、城镇空间布局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并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会合处和入海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城市

3.交通枢纽出也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4.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有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六、影响交通线的主要因素:

区位因素

对选线和建设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选择的限制较少。

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分布,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梁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为缓解货物运输量大与线路运力不足的状况,促进沿线地区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旅游)的开发,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需合理布局交通线路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活动:

图4—19(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你认为地质时期共发生了哪几次大冰期?

它们分别在哪个地质时代?

第一次大冰期

间冰期

第二次大冰期

间冰期

第三次大冰期

距今6亿年前

距今2.3亿年前

距今二、三百万年前

元古代震旦纪大冰期

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新生代第四纪大冰期

2)恐龙繁盛的时期,气候特点是什么?

答案:

气候温暖干燥

3)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中生代以干旱为主,新生代以湿润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活动:

图4—20(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

1)雪线高度与气温有什么相关性?

答案:

呈正相关。

2)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吗?

答案:

基本一致

3)1700年以来,气温的总体趋势如何?

答案:

1700年以来,气温的总体趋势呈现上升趋势。

请指出近5000年来两次较大的波动的大致时间段,归纳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两次较大的波动;●①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②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影响:

温暖期——冰盖缩小,海平面上升,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寒冷期——农作物歉收或决收。

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

图4—21(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1)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如何?

答案: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趋势

2)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分别是什么时段?

答案:

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是全球气温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1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

上述气温变化造成了哪些影响?

答案:

冰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

活动:

图4—22(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1)20世纪,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如何?

答案:

北半球中高纬度、南亚、大洋洲、南美洲东南部降水有增加的趋势;其他地区降水有减少趋势。

2)哪个大洲的降水量减少了?

哪个大洲降水量的增幅最大?

答案:

非洲的降水量减少了;北美洲和大洋洲降水量的增幅最大。

3)哪个纬度带的降水量增幅最大?

答案:

北半球中高纬度和南半球中低纬度增幅最大。

活动:

图4—23(因气候变暖首先可能被淹没的地区)

1)因气候变暖,全球首先被淹没的地区主要在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

答案:

北半球

2)因气候变暖,全球首先被淹没的地区主要在什么大洋沿岸?

答案:

大西洋沿岸和印度洋沿岸。

总结:

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