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885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考试必备

城市规划原理

1.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

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

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

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即过程,具体包括:

(1)人口职能的转变:

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降低。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

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功能:

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

3.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具有自然优势:

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2)经济发展水平

(3)政治组织。

4.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5.城市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

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

加速阶段: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几十年内)就达到70%左右;

稳定阶段:

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70~90%。

诺瑟姆曲线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7.现代城镇的定义的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田园城市”理论

内容:

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

提出了工业化社会中城市的两大矛盾:

①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

②大城市与自然隔离之间的矛盾

分析了其根源:

①城市无限制的发展②土地投机

提出解决办法:

①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将吸引人口的磁性向外移植。

②限制土地投机,将全数土地归城市统一机构管理,也可由一个土地所有者管理。

③城市要与乡村结合,要永远在城市周围保留一定绿化带。

“田园城市”理论的意义:

①针对工业社会的城市问题,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城乡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②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规划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对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一般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卫星城镇理论

卫星城镇理论的提出

卫星城的定义: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从卫星城发展得出的结论:

(1)不论是“卧城”还是半独立的卫星城镇,对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无显著的效果,反而与母城之间产生大量的汽车交通,加剧了郊区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2)由“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再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由小到大,与母城的距离越来越远。

3.《雅典宪章》与功能分析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主要内容

(1)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2)指出城市规划应有意识地安排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并把游憩列入城市规划考虑的内容;

(3)提出功能分区。

用绿带隔离各分区,各分区要方便联系,且各功能分区有各自所需环境。

(4)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5)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使工作地点与居住区相接近;

(6)增加绿化,降低人口密度;

(7)道路应进行功能分类,根据交通量确定道路的宽度;

(8)考虑群众参与问题。

马丘比丘宪章

对“雅典宪章”四十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实践证明《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

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

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应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4、马丘比丘宪章

核心观点:

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应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呼吁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和雅典宪章相比,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5、有机疏散思想

(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

(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6、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

(2)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的组合和设计;

(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

(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

(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8.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是:

(1)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2)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3)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任务是: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

9.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特征。

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除了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大量可见“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了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在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严格按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确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规模,不能超越。

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

(主干法、从属法规、附属法规、相关法规、其他法)

(1)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

(3)地方城市规划法规;

(4)城市规划行政规章;

(5)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6)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7)城市规划文本。

2、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与作用是什么?

城市规划体系构成包括:

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规划管理)。

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现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管理职能,是以城市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公共干预。

目的是要:

(1)克服城市建成环境开发中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

(2)确保城市建成环境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

(3)同时保障社会各方的合法权益。

3、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属性

(1)技术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

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

(2)艺术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

城市天际轮廓、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公园/广场/滨水地带、城市街区特色、标志性建筑等)。

(3)政策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过程:

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

(4)民主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

(5)综合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5、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包括:

(1)基础资料收集;

(2)城市规划纲要;

(3)方案阶段;

(4)方案论证与评审;

(5)方案审批;

(6)公布。

1)总体规划: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城镇体系: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3)分区规划: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4)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划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5)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6)一书两证:

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发放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中国现阶段城市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

第二篇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5章生态与环境

1.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1.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1)城市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条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条件

2.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

(1)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质量

(2)有利于环境保护

(3)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

(4)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

(5)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

(6)有利于城市防灾

3;环境容量与城市规模确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第6章经济与产业

1.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1)主导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城市以外地区的;

(2)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城市经济的发展;

(3)是新兴的产业部门,能广泛吸收新技术,并促进新技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4)与其他产业部门有较高的关联度。

2.产业分类:

统计上: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要素角度:

根据劳动、资本、技术分为: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服务产业。

3、配第—克拉克定律主要内容:

配第-克拉克定理主要内容为:

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表述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4.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区别

共同点

A:

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

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

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

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

A:

假定条件不同:

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B:

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

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

适用范围不同:

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

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第7章人口与社会

1城市规模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2城市性质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3城市职能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世界(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4城市规划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5城市建成区

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划定,要考虑自然地形、地貌、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界线等因素,以及城市各项用地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与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相一致。

6.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年平均总人口数*1000‰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评价人数*1000%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大转变包括:

1)规划的前提,从确定增长规模为发展目标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

2)规划编制的内容,从重点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转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子,在功能上体现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的转变

3)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的概念。

4)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多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

规定性指标包括:

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后退建筑线、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以及停车泊位和其他需要配件的公共设施。

指导性指标包括:

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景观风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

(2)法制性、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经常性;(5)实践性。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2)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

5.简述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分类及主要内容。

1)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分类: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4)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6.简述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远期与近期,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②合理、科学地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菜地、园地和林地;

③切实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城市绿地,搞好绿化建设;

④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保持与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⑤根据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确定城市的各项定额指标和建设标准,并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7、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广场系统

5)综合协调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提出城市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10)确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控制范围和保护措施,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规划

12)郊区规划

13)进行综合经济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措施

14)编制近期规划

8、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9、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10、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2)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3)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4)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5)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6)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11、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座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

 

4.确定绿化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